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学校管理模式探究
作者: 穆洋摘 要:传统的教学管理思想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与现实情况相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必须从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为“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管理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小学教育管理事业的发展。本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阐述了教育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探讨了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小学教学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合理建议。
关键词:以人为本 小学教育 学校管理模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7.060
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小学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非是当今教育与教学的最新观念,却是一种更为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要渗透到对学生的管理中,还要体现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只有这样,学校才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师生们都感受到尊重,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以人为本”,是对人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主体责任和地位的深刻理解。这也是一种思考方法,即在对各种问题加以分析、处理之时,必须要坚持历史与人的客观尺度。“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执政和治国的基本原则,也是当前国家制定国家政策所依据的方针,体现了党和国家为人民负责的精神。
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注重的是学校的绝对权力,一边倒的行政命令和单向的灌输教学,忽视了人的因素,只注重学校的总体规划和任务,所有的工作都要按照制度化、标准化的方式进行,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阻碍了学校的发展。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到极致,把人的发展放在学校发展的核心位置,克服传统的教育管理的弊端。
二、当下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始终与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思想的解放密不可分。教育理念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指挥棒”,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一个学校的领导者,不管是负责管理学校的行政主管还是小学校长,或者作为一个学校的班级负责人,都必须适时改变和更新教学观念。
然而,在目前的形势下,绝大多数的小学管理人员的思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学校的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往往都是依靠经验,对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对校长的职责和权限不了解,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和目标也是一知半解;作为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没有正确认识班级的功能,没有正确理解班主任的角色,只注重考试成绩,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需要。对某些淘气的学生,不采取因材施教的灵活办法,而常常采取训斥、打骂等传统的教育手段,或者“任其发展”;作为任课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由于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制约,仍然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开展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述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观念上的落伍,不仅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举步维艰,难以实施,而且还会扼杀祖国下一代的创造力。对于那些成绩差、性格古怪的孩子,学校的领导、教师在管理和教学种往往是一板一眼,抛弃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兴趣开发是非常不利的。
(二)教育管理模式过于单一
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广,要把所有的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有灵活的管理方式。但是,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许多小学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比较单一,管理方法比较落后。学校的管理者们认为流程是不能改变的,广大教职工只能遵从相关规定,而教职工则在烦琐的程序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这一切,让学校的管理在科学化、规范化的口号下,越来越死板,降低了教学工作的效率。
(三)忽视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身心健康
学校是进行教育和培养人的地方,它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小学管理人员并未将教育理念反映出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教育的所有工作都以考试的成绩为中心,教师的薪水、奖金都与升学率、班级平均分有关。学校认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并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所得到的乐趣,而在于他们的解题能力与技能,这就会严重地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陷入一种苦学、厌学、甚至逃学、弃学的境地。一味重视考试,让学生的品德、修养、生存能力、自立能力等等,都被忽略,学生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小学学校管理模式的策略
(一)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氛围
在建设“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必须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管理。在“人”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
对于教师,学校要鼓励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并认真地思考和接受教师的建议,营造一个学生能够自由交流的校园氛围。学校的领导还要建立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这是一种淡化硬性规定的前提。人性化管理的主题是确立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领导班子要对教职工做到关爱、关怀、信任,这样领导干群才能同心协力,教师之间才能成为默契互助的同伴,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于学生,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进行班级管理,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了解和接受他们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好奇心,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主体,重视引导、注重策略,不以体罚、口头训斥等方式进行管理,提倡以说理、引导、沟通、鼓励等柔性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使班级管理更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这样学生才能配合教师的管理。如一个同学在课堂上玩手机,教师可以阻止他,但不能当着大家的面训斥他,而是要和他单独谈一谈,让他想一想,如果他不好好学习,会造成什么危害,如果大家都出现这样的行为,课堂将会变成什么样子?通过设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反思自身的错误。给予提醒后,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可免除一次处罚,教师同时向其他学生再次强调课堂纪律,并明确说明如果他们再次犯了错误,他们将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二)完善“以人文本”的规章制度
在新《课标》和现代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以往的学校管理工作的优势,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不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使教师和学生们更好地配合学校的工作。
1.建立民主管理制度
学校的民主管理运作机制,是指在学校建立一个固定的、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流程和模式。而民主管理制度不只是民主的决策机制,它还必须包含责任追究机制和民主监督制度,具体反映在学校的职代会管理制度、校务公开管理制度、校务委员会管理制度等方面。健全的民主管理体制,就必须以国家的有关规章制度为基础,提出适合于本校实际状况的具体实施计划,并要求在具体内容上要细化,要有组织的领导结构、选择代表的方法、权利的分配方式等,并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教职工的工作报酬分配制度、教职工聘任绩效考核体制、教学质量监督制度等都要按照民主的程序来进行,以实现程序的民主化、制度的合法化。
2.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对于教师的考核评价,学校应重视教育隐性评估,要注意教师能否坚持本心,立德育人;是否以欣赏、包容、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在传授知识时,是否仅限于少数优等生,而忽略其他同学;是否用高雅的举止、语言、板书等方式对学生带来表率作用,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另外,我们还要定期检查一下每个教师的教学方式,看看他们有没有在课堂上采取一些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要检查备课的形式是否符合学校的规定,字迹是否整齐,字数是否充足,等等。
教师要放弃一味强调成绩的教育方式,而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学习评价机制,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结果来界定学习状况,形成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进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后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在评价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与整体的一致性,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课堂学习。要认识到学科的等价性和多样性,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学习和价值水平,确保教学的连续性和适用性,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选择适当的调查手段和最佳的观察视角,以保证评估的真实和可靠。
3.完善激励机制
在评价考核的基础上,可以建立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对那些表现突出或有创造性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使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优劳优酬方式促进教育的良性循环。另外,还可以建立一套培训进修体系,将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起来,作为一种激励机制。通过经常性的培训进修,可以逐渐丰富教师的个人经验,同时,教师的思维碰撞有利于新的观点和方法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创新意识,这不仅是学校提高教师工作水平的方法,更是对教师队伍的关爱,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机遇,这才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打造“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1.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及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增加课堂趣味性,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可采取情境教学法、生活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方式进行教学。
情境教学法即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事物发展过程、发展环境的模拟,给学习者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会,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有助于学习者学习潜力的发挥,从而促进学生正确学习观的形成,对更多知识点进行掌握,同时还能把所掌握的知识点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生活教学法是将知识与生活的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人生,这样才能缩短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互动教学法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增进交流双方的感情,增进对对方的认同和理解。传统教学方式的一个显著缺点,就是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们仅仅按照教学大纲,根据自己的思维来安排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应将互动式教学和小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倾听关照学生。要用眼睛去仔细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感受,去研究学生话语背后的情感。教师要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话,研究他的行为和想法,去思考他无法表达出来的想法。教师要学会照顾学生,在他们身边,用温和的态度对待他们,而不是用自己的方式来教导他们,这样,才能促使孩子们也去照顾他们的同伴。另一方面要同心共建话语系统。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和合作解题的方式,让学生一点一点找出解题思路。教师教得少,是要让学生学得更多;教师少教,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让学习发生在每一个同学的身上,使他们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3.科学设计教学课程
课程模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合理的课程模式是以学习为中心,将课程、教学、实施、管理、师生发展融为一体的模式。
教学课程的设计要从“知识”走向“素养”,要使学生自觉地构建“知识”体系,培养“素养”。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要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运用反思和实践,解决困难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洞察力;从“碎片”走向“系统”,对学校课程进行合理归类,掌握学校课程的横向分类和纵向安排,并根据不同的年级、学期安排课程,使“碎片”的课程内容向“系统”转变,从而重塑学校课程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在学习中提倡“协同学习”,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鼓励同学们在小组学习中进行探索和交流,引导学生们在与别人的协作中,实现与课本对话、与同伴交谈、与自己交流,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自古以来,人类对“以人为本”的追求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系中始终闪耀着光辉,它贯穿于过去、现在和未来。教育是国家大事,现代教育思想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管理中要尊重学生主体性,以科学的管理思想促进教育发展,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管理目标,促进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今后,我国小学教育管理要朝着更加科学全面的方向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地调整与创新教学方式,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金凤《对小学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新模式分析》,《现代妇女》2014年第4期。
[2] 谢维和《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走向及其分析》,《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
[3] 刘巍巍《浅论人本思想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8期。
[4] 陈大超、杨平《完善我国中小学民主管理运行机制的对策》,《教育科学》2012年第6期。
[5] 丁雪琴《以人为本的中小学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6] 崔卫《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初探》,《河南农业》2008年第8期。
[7] 时长江、刘彦朝《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意蕴及其建构》,《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4期。
[8] 施建刚《对小学教学管理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方针的研究》,《教育战线》2013年第12期。
[9] 万舒、张晨、袁晓斌《论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