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目标设计——单元作业提质策略探究

作者: 洪少武

优化目标设计——单元作业提质策略探究0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8.016

作业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一份高质量的作业会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质量较低的作业,不仅不能发挥出教学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充分发挥其效益,受到教育界空前的关注。深度学习理论表明,单元整体教学是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而单元作业又是对单元整体教学的巩固与深化。为了有效提升单元作业的质量,单元作业目标的设计至关重要。

一、减负提质:单元作业目标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单元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是单元整体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环,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巩固学习成果、检验学习成效、反馈调整教学的重要支撑点。单元作业目标是单元作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如高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目标导向,高质量的单元作业亦需要有效的目标设计。由此观之,优化设计单元作业具有充足的必要性和十足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教学的减负增效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对作业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课程标准却未降低对教学质量的要求,甚至在2022版新《课标》中,还专门提出对学业质量的监测。因此,减负增效成为当务之急。

以往的单元作业,可以说是单课时教学作业的简单集合,也仅仅只是局限于单课时教学目标的练习巩固,是偏离单元整体教学的,并不能有效支撑单元整体。纵观以往的单元作业,课时与课时之间经常充满了常规性和重复性的低阶练习,从而拉低了学生的作业效益,降低了学习成效。

基于深度学习,教师应立足于单元整体进行单元作业的设计,以单元作业目标统领各课时作业目标。如此统筹梳理,可以减少反复出现的机械性作业,使得各个课时的目标设定更具合理性,不同课时的作业内容亦会增加关联与,从而使整个单元的作业更加结构化,更具系统性,更好发挥作业的积极效益,为学生高阶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训练空间,实现教学的减负增效。

(二)有利于提升单元作业的质量

1.单元作业结构更具系统性

单元作业目标是单课时作业目标的系统化、结构化的集合。例如,以往的单课时作业有些目标无法在课时作业中得到落实。从单元目标统整的角度来看,便可以将其合理地分散于其他课时中。不仅如此,对于作业时间、作业类型、作业难度等要素也可以进行系统梳理,充分发挥单元作业目标统摄全局的作用,优化作业结构在单元中的整体布局,使得单元作业成为一个能够支撑单元整体教学的良性体系。

2.单元作业指向更具针对性

“双减”要求广大教师重视作业设计研究,鼓励教师布置弹性、分层和个性化的作业。缺乏单元目标统整的课时作业设计,使得教师常常局限于单课时的教学,深究于某一个课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从而缺失了对学情的考量和对单元整体教学的兼顾。在学生完成单元作业后,教师便可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单元知识点掌握情况,学生在本单元学习的优势与不足更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便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分层、弹性或是个性化设计。

3.单元作业层次更具拓展性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教师在课程实施时要注重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语文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提倡要拓宽评价视野,倡导学科融和。语文作业更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情境性、实践性。基于目标统整的单元作业,能覆盖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因生而异”,使得作业更具层次性。而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就能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作业或者是长作业,在思维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依标据本:单元作业目标设计的动态性和过程性

单元作业目标是综合学科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学生学期差异等情况而进行的整体设计,其过程不仅是课程标准目标的预设,还应该是依据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学习差异、作业评价结果等要素的动态调整。简而言之,单元作业目标的设计是源于课程目标,基于教学目标,立足于学情的。因此,理清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作业目标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本文认为其关系可由以下示意图呈现。

(一)遵循课程目标的根源把控

语文新《课标》是引领语文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明确定义了语文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等要素,是语文教学的根源所在。课标要求需要通过教学、评价、作业等多种活动来共同实现。它根据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9条总目标,又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学习活动为载体提出各个学段的具体学习要求。这也是制定单元教学目标的最直接根据,单元作业目标的设计很大一部分受到教学目标的影响,这属于教学性的作业目标。但是其中有一部分非教学性目标会游离于单元教学之外,却又直接指向于核心素养要求的育人成长,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整体育人思想的反映,也是跨学科学习的特征与要求,比如参与调查、撰写报告、社会实践等活动。

(二)理清教学目标的关系

作业内容的设计会受到课堂教学情况和效果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将直接影响作业的完成时间、质量与效果。单元作业目标的设计基本上取决于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鉴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学目标与作业目标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一致性

教学目标与作业目标相一致,当教学目标已经在课堂上得到落实,作业可以说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的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教师可以设计更具有针对性的巩固作业,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若是教学目标在当课时的教学中未能实现,则需要通过课后作业来进行查缺补漏,但由于教学环境、方法、学情等方面的差异,同一教学目标的落实程度也会不尽相同,所以作业目标的设计应该具备更强的生成性。

2.互补性

如上文提及,有些新《课标》中规定的目标无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开展,但是对于学生的素养提升又是必不可少的,便可服从于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形成互补。

三、转化生成:单元作业目标设计的载体与途径

据上文分析,单元作业目标的来源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大部分直接由单元教学目标转换而来,另一小部分则直接来自课程或相关学段目标。接下来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进行详细阐述,其单元作业目标生成示意如下表:

在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后,将其转换成单元作业目标。综合上表分析发现,作业目标的设计在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呼应了教学目标,并充分考虑了学情和学习环境的影响,最终进行细化。其转化生成可以有以下四条策略:

(一)直接转化

即一条单元教学目标直接转换成一条单元作业目标。当教学目标表述较为清晰时,可将其直接转换为单元作业目标。只是转化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的变化:1实施主体的变化,教学目标是基于课堂学习与教师引导下实现的目标,而作业目标则大部分是课外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目标;2从教学内容到学习内容再到操作内容的变化,课堂中是以教科书为基本载体,而在课外的单元作业中,其自主学习实践的内容不仅有课内的延伸更包含了课外的拓展。

(二)部分转化

一条单元教学目标中的某些部分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其他部分则相对不是那么重要,或者已经达标不需要再夯实,教师可以提取出其中的重点部分进行转化。这种去次留主的转化,更易于排除干扰,实现目标。

(三)组合转化

当几条单元教学目标的表述内容或者范围具由较大的相似性或者呈现出交集时,即可将其合并,或者提取“公因式”进行转化,转化后的作业目标亦将更加简洁清晰。

(四)细化拆分

当一条单元教学目标的表述较为复杂,其间包含了多个需要解析达标的知识点或者技能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一个“部分”转化成单一得作业目标。因此,教师在转化时应将原本比较模糊复杂的表述清晰化、具体化、标准化。

四、分配分解:单元作业目标达成的落地与实施

教师设计的单元作业目标要真正发挥其实效,提升单元作业质量,还应找到能具体落地实施的途径,将其转变为具体的课时目标。课时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学生能直接触摸到的目标。所以,相对于单元作业目标的站位,课时目标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性目标,课时目标直接决定了作业内容的设定。而课时作业目标是直接来源于单元作业目标的,两者之间便是一个上位与下位,统整与分属的关系。所以,单元作业目标必须再分配或分解到具体的课时目标之中,才能落地实施。

这种分配与分解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多方面综合考虑。首先从目标属性上看:除了对相应课时的直接分配,有些单元目标的达成需要学生不断地巩固练习强化。所以,这些目标便可以分配到多个甚至是全课时目标之中,比如基础字词的学习、理解、巩固。而有些目标的达成则需要对一个单元的学习积累,需要将其分解到课时目标之中,比如单元习作目标,就可以将其作为一个长作业类型,细化分解到相关课时中,遵循习作规律,结合课时教学,从选材、构思等阶段入手。对于综合性更强的学习单元,更应这样处理。其次,从课型属性上看,不同课型其所设置的相应的课时作业目标也会有所差异,比如新课会更注重于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对应的作业目标的达成,复习课则会更加全面,关注全单元目标的达成情况,而讲评课则会更注重查缺补漏,着重关注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

新《课标》意味着语文课程教学步入了一个更加系统化、结构化的转型阶段,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是大势所趋,也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必经途径。单元作业是落实、巩固单元整体教学成果的有力保证,更是“双减”背景下学生完成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的有力手段。单元作业目标的整体优化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往课时训练松散的顽疾,促进了单元学习的系统化、整体化、综合化,从而有效提升了单元作业的质量,对于单元整体教学的推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

[2] 陈燕《凸显整合功能 系统设计实施——部编教科书单元整组作业探索》,《小学语文》2022年第Z2期。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课程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号:FJJKZX2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