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
作者: 李文东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学习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引导与帮助。但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都会忽略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从而难以提升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度,使得学生很难通过日常的学习积累较多的情感经验,也使得学生很难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教师也需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考虑,运用合理的方式引入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本文主要是对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等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24
许多小学教师都会忽略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发展需求,进而难以提升对情感教育问题的重视度,也不利于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也需要转换自身的教育观念,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运用合理的方式开展情感教育,帮助学生从情感角度出发,加强对语文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发挥语文教学活动的作用。如此,教师能以情感共鸣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使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积累更多的情感经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都会忽视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进而难以提升学生对情感教育问题的重视度,往往只会引导学生强化对基础语文知识点的理解,难以引导学生从情感角度出发,加强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他们也很难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容易出现理解能力发展方向的问题。语文的课文情感以及中心思想等内容较抽象化,小学生们将很难提升对这些抽象化内容的理解,也无法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产生情感共鸣。如此一来,学生也容易出现无法理解或者理解速度较慢的问题,并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不利于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学生也很难结合课文情感加强对课文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情感、精神的理解,不利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忽视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也会使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发展较慢,学生将很难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积累较多的情感体验,更无法理解多样化的情感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未转换自身的教育观念
除了忽视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外,很多教师也会因未转换自身的教育观念而出现较多的问题。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很多教师会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会更注重引导学生加强对语文学习知识的理解,并会用较多的练习帮助学生提升解题能力。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之下,教师也会忽视学生的实际感受,进而难以结合学生的想法开展情感教育活动,也难以运用日常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情感的理解,难以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思考学习问题。缺乏对课文情感内容的理解与感知,使得学生仅能掌握与课文相关的基础知识点,而无法从较深的层次出发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这也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学习厌倦感,并容易出现轻视语文学习的情况。
不仅如此,教师也很难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们虽然掌握了基础的语文知识点,但很难结合课文内容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也难以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使得学生无法理解语文学习的意义。同时,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内心感受的关注,也会使学生很难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进而使得语文课堂的氛围变得严肃。
二、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现状
1.学生无法产生情感共鸣
在实际开展情感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少教师会遇到无法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问题,进而无法有效开展情感教育活动,这使得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学生也很难提升对情感内容的关注,更无法结合自身的经历加强对情感内容的理解。既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也会让学生出现畏难心理。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语文课堂产生抵触,并难以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积累较多的情感体验,也无法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念。缺乏情感共鸣基础,教师也很难运用情感教育打动学生,学生们将很难从情感深处出发,提升对课文的理解。而这样的情况也使得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发展受阻,学生很难在学习的基础上提升对课文中心含义的理解与感悟,更无法实现自身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缺乏有效的情感引导,学生也容易出现各种学习理解方面的问题,并难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学生很容易因自身的理解效率较低而遇到学习方面的问题,并出现挫败感与畏难心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需要以情感教育为基础,尝试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内容,充分运用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加强对情感内容的理解。
2.未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以情感教育为基础,教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含义,引导学生加强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实现学生感知理解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能够在感悟不同人生的过程中加强对人生道理的理解与感悟。很多教师在开展情感教育活动时并没有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使得学生很难加强对课文情感内容的理解。如此,学生将无法在情感内容的帮助下加强对价值观念、人生道理等内容的理解,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这样的情况导致教师很难运用情感教育渗透德育,影响德育教学的开展,学生也很难在理解感情的基础上强化对情感教育问题的理解。长此以往,教师也难以运用情感教育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更无法打造适合学生的多元课堂。缺乏情感教育的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较多的困难,并容易出现畏难心理,难以提升对价值观念等内容的理解。
三、引入情感教育的意义
通过引入情感教育,教师将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加强对语文内容的深度理解,促进学生学习、理解等能力的逐步提升与发展。在情感教育的引导之下,学生将以情感共鸣为基础,从自身的实际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角度出发,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现自身学习效率的提升。小学生各方面能力较弱,其理解感知能力不强,但在情感共鸣的引导之下,小学生们也能结合自身的感受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进一步理解语文学习的意义。而且不同的课文能够给予学生的情感感受也大不相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能积累更多的情感体验,品味多样的人生感受,提升对人生经历的感知,丰富自身的情感经历。在情感教育的帮助下,教师也能以语文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感受人生经历的五彩缤纷,感受大千世界的奇妙,感受人与自然的温馨,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如此一来,学生也能在情感教育的帮助下提升对语文学习意义的理解,并能够实现自身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提升。
其次,以情感教育为基础,教师也能更好地开展德育活动,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学生加强对观念、精神、信念等抽象化内容的理解。结合情感教育,教师将能够更好地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美好品德,也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课文人物个性的理解,并以课文人物的实际经历为基础,启发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之下,学生也能从情感角度出发,加强对人生道理、人生理念的认知与理解,并能够理解人生价值的含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思考,实现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
不仅如此,学生也能以情感共鸣为纽带,感受课文作者的真情实感,满足自身的情感发展需求,加强对情感含义的理解。如此一来,学生也能在日常的学习练习中提升自身的感知理解能力,并能够以情感感知为基础,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发展方向,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前进。在情感教育的帮助之下,学生的学习难度也会不断降低,学生将能在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提升对多方面学习内容的理解,并能够实现自身语文核心素养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发展。
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1.引入生活化实践元素
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进一步开展情感教育活动的同时,教师也需要转换自身的教育观念,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引入生活实践元素,帮助学生加强对语文课文情感内容的理解与感知,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如此,学生可以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情感内容的理解,并能在情感共鸣的帮助下,提升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在学习《搭船的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在学生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入实际生活话题,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小动物的日常互动以及自己的感受。学生会积极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并主动表达自己对家中宠物或大自然中动物的喜爱之情。结合学生的分享以及学生展示的情感体验,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搭船的鸟》所表达的情感。有了前期分享的铺垫,学生也能从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出发,加强对《搭船的鸟》这篇课文的理解,并能够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理解“我”对翠鸟的感情。如此一来,教师也能运用情感教育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们将能够以自身的情感经历为基础,进一步理解课文情感,并能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更多的情感经验,树立正确的观念与想法。
2.引入革命主题内容
以情感教育为基础,教师也能逐步渗透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生提升对人生价值与性格品质问题的关注与理解。通过引入革命主题内容,教师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感受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革命先辈的艰难,提升爱国热情。如此,学生也能在情感教育的帮助下提升对革命先辈美好品质的认知,并以革命先辈为榜样,不断纠正自身的坏毛病。
如在学习《一个粗瓷大碗》这篇课文时,教师便以赵一曼的“碗”为线索,引导学生感受赵一曼的品质,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结合学生的感受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引导。如此一来,学生也能在分享自身感受的过程中加强对革命战士们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美好品质的理解,并能够提升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结合学生的感受与情感共鸣,教师也能进一步渗透德育与革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理念。如此,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3.深入挖掘课文情感元素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较明确的自我意识,也缺乏一定的理解认知能力,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采取合理措施,深入挖掘课文情感元素,帮助学生提升对情感问题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学生感知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此,学生也能尝试从情感角度出发思考语文学习问题,并能够在情感教育的帮助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情感理解和感知能力。
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可以从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这一角度出发,挖掘情感元素,引导学生对比自己和卖火柴小女孩的生活差距,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与此同时,教师也能以学生的直观感受为基础,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现在会怎样,使学生能够提升对当下美好生活的认识,让学生学会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学会感恩生活、珍惜当下。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引入战争环境下儿童的悲惨生活,运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体会和平的珍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们能够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情感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加强对责任和信念的认知,实现学生品质的逐步提升,让学生能够初步认知责任与信念。
如在学习《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战争的残酷,然后结合信息技术展示的各种信息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战地医生的重要性。在见证战争的残酷后,学生的心灵也会产生触动,他们也能逐步理解战地医生的重要性,并能够理解白求恩的选择。结合情感教育与课文内容,教师也可以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责任”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学会承担“责任”,并帮助学生加强对“信念”含义的理解。如此一来,学生也能在理解课文情感的基础上积累更多的情感经历,并加强对“白求恩”美好品质的理解,实现自身学习效率的提升。当学生提升了对“责任”“信念”的理解后,也能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并能够逐步理解学习的意义。而教师也能以情感教育为基础,进一步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总之,结合小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教师需要合理运用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在情感教育的帮助下,学生们也能充分理解语文学习内容,并能够加强对课文情感和中心思想的理解,积累更多的情感经验。以情感教育为基础,教师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情感感知和理解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在感受情感内容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李秀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新教育》2023年第5期。
[2] 陈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22年第12期。
[3] 白学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索》,《科幻画报》2021年第12期。
[4] 马书香《立足情感,深入语文世界——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年第18期。
[5] 宋文《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家长》2021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