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信息技术,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直观形象

作者: 姬伟伟

摘 要: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信息,学习语言文字对人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抽象的语言符号变得更加直观,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能让语文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信息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与内化知识。本文围绕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阐述,旨在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直观。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直观 情境 互动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27

皮亚杰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以直观形象为主,并且在直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语言符号意识。小学语文是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让语文知识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灵活多样,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学生能够从多方面了解小学语文知识点。教学实践证明,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利用先进的信息教学技术既能够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还能够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为学生创设出恰当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学生进入预设的教学情境以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究,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

例如,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赵州桥》这篇课文时,教师要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赵州桥的文字介绍以及图片资料,在课前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兴趣。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阅读《赵州桥》,共同欣赏赵州桥的美。当阅读到有关赵州桥结构的文字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赵州桥的结构之美。当阅读到有关赵州桥如何建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赵州桥的建造过程产生更直观的认识。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对赵州桥的结构以及建造过程有了直观认识之后,学生对此篇课文的理解也能更上一层楼。

二、利用信息资源,开拓学生知识视野

信息技术资源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模式的转变,而且凭借其丰富性,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小学生受到其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小学语文课本上所提到的部分事物与现象都不太清楚,所以,学生在理解课文时自然会产生问题。问题如果没有被解决,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越来越吃力,最终形成厌学心理,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而利用信息技术,能让学生接触到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事,让学生从多渠道接触语文知识。此外,在网络上还存在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为学生学习小学语文提供素材。通过网络,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阅读大量的书籍,获取相关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网络资源,能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火烧云》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火烧云的壮丽。之后,教师在网络上搜索有关火烧云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从视觉的角度深刻感受到火烧云的美丽。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出自己观看完火烧云后的感受。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有关其他云层的视频与图片,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能够不断发现周边环境中存在的美,提高自己感受美和鉴赏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对学生进行美育,从而有效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合理安排内容,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教学实践表明,信息技术走进语文课堂,能够让抽象的语言符号变得更加直观形象,从而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还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多样性。小学语文学科是学生接触比较多的科目之一,语文科目知识内容丰富,只靠教师讲授是无法将这些内容全方位展示给学生的,学生的求知欲可能得不到满足。但如果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相结合,教师就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计划,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科学高效。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轻叩诗歌大门》时,这部分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就会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虽然详细介绍了有关诗歌的起源、发展等知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讲解形式过于单一,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高效掌握这部分知识。但是如果是使用信息技术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就可以通过视频、图片以及游戏的形式让小学生自主去发现有关诗歌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此外,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呈现本节课的重难点以及主要教学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优化教学模式,实现师生课堂互动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协助者、参与者。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要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完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学生的思维会被局限在某一个知识点上,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精神容易分散,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但是如果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时,如果仅仅只靠语文教师的口头讲授,学生很难了解生命桥的真正意义。但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重点内容,如呈现出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医生从容不迫地从台湾青年身上抽取骨髓,装有骨髓的飞机从台湾辗转杭州等场面。学生就可以将自己融入文章中,深刻体会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理解生命桥的意义。接着,教师再通过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生命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理解“生命桥”的含义。

五、改进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布鲁姆的教学观告诉我们,优化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结合,能以多样化的手段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内容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方法,用多元化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突破文章中的重难点。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重难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语言理解及表达方面的问题,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因此,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是无法被取代的。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他像一颗挺脱的树》这篇课文时,学生要抓住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体会祥子的善良朴实以及他对生活的希望是教学重点,通过人物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描述祥子外貌的语句并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之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外貌描写的作用。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祥子的图片,使学生能将外貌描写与祥子的性格特征联系起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祥子的淳朴坚韧,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祥子之后的发展过程,看看祥子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愿意课后自主阅读《骆驼祥子》。这样,就有效了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六、再现课文情境,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通过整合课外资源,营造更加轻松的氛围。比如,多媒体的形式不但可以让课堂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交际的范围,打造更加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思维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为了使学生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适当地优化课堂。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重现文章重要场景,学生能够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出场景。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有一段内容采用排比句介绍了西沙群岛中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生对于此部分的内容可能比较陌生,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图像,此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边用课件展示西沙群岛的图片,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看西沙群岛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并且按照文章中的排比句,根据周边生活环境进行造句。通过这样看图、造句的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帮助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发现周边生活环境中的美好事物。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很大作用。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直观感知学习内容,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目的。

七、通过信息教学,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与内化知识。直观形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思考、探究,深入地领会学习内容,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情,从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优化了学生的认知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许多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模式十分好奇,但缺少足够的了解。此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教学。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滴水之恩》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教师要把网络中搜集到的有关付出终会有回报的内容制作成视频或动画让学生理解。通过这样的课堂延伸,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课堂教学质量大大提升。由此可见,教师应该把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让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并通过不同的讲解方式,让学生感受浓郁的传统文化。随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了解,既培养了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与分析的技巧,更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再如,在教学《铁杵成针》时,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制作成微课短视频。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先熟悉这篇课文的内容,然后再安排学生阅读全文。接着,师生可以共同解读课文中蕴含的深层含义。这样,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通过课文中蕴含的哲理感受古人锲而不舍与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先进的信息教学技术能把抽象的语文知识生动形象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所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从而达到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瑞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策略探究》,《学周刊》2019年第14期。

[2] 李璐岩《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以〈丝绸之路〉教学实践为例》,《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年第4期。

[3] 赵元强《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华夏教师》2020年第7期。

[4] 徐平《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课外语文》2019年第12期。

[5] 崔娟娟《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探究》,《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