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杨照霞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小学古诗教学策略的更新迫在眉睫。在当今的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新时代的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古诗时,拓宽教学视角,丰富教学资源,适时使用联想想象、分析比较、质疑探究等教学策略,在思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部编版教材 古诗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3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共有古诗词112 首,占全部选篇的30%左右,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古诗时,要拓宽教学视角,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开放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辨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古诗阅读能力。

一、小学古诗阅读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对古诗语言的理解与体会,难以深入体会诗歌情感和语言的魅力。同时,现今的学生有多种方法和途径进行自主学习。如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就能得到专家的“权威”解惑,阅读各类书籍就能了解诗文的内容和含义。长此以往,学生会缺乏批判的精神、质疑的态度和深度阅读的能力,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升。

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古诗教学策略的更新迫在眉睫,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策略的实施,更加重视教学环境情感因素在学生古诗学习中发挥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古诗内在的语言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开放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乐于表达自己见解,并通过表达提升思维能力的教学环境。

二、培养思维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典籍中有不少与思维相关的阐述。如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礼记·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都强调了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当今世界,高阶思维作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核心素养和培养目标的核心概念,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也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我们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在学习中主动思辨的习惯。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更需要学生在阅读中提升思维能力,从而学会通过自主独立的思考不懈质疑,重新进行知识建构,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依托部编版教材,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培养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可见,在古诗教学中,联想想象、分析比较、质疑探究等策略,对于学生在古诗阅读中提升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基于想象,在古诗阅读中培养高阶思维

在小学阶段的学段要求中,“展开想象”贯穿古诗教学的始终,可见,联想与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策略之一。

1.描绘画面,开展想象

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时,要从诗句出发,引导学生首先找到诗句中具有画面感的词语,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语让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最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用语言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通过这样有步骤、有方法的培养,学生就能借助古诗词中的诗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深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以四年级下册中的《四时田园杂兴》为例,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圈画出具有画面感的词语,并追问:“这样的词语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把脑海里想到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吗?”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描述《四时田园杂兴》中所描写的景物:梅子挂满了枝头,杏子肥大饱满,麦花雪白鲜亮,菜花却稀稀落落的。夏日的篱笆边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蛱蝶绕着篱笆悠闲地飞来飞去,从而体会诗中万物的蓬勃生长和田园生活的宁静闲适。在深入体会了诗歌描绘的夏日景色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诗中的夏日田园景色画出来。此时,学生的古诗学习经过了两次转化:把诗句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想象,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深入体会后,再把语言转化成绘画,通过画面,再次体会语言的精妙。通过这样的两次转化,学生真正地理解了诗句中的“梅子、杏子、麦花、菜花、太阳、篱笆、蜻蜓、蛱蝶”,自己也仿佛走进了那样一个生机勃勃、安静闲适的夏日。

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提升。

2.借助音乐,促进想象

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有些音乐本身就非常具有画面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这些音乐可以渲染气氛,营造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更好地发挥想象力,提升古诗学习的效率。

以四年级上册《雪梅》这首诗的教学为例,学生可以一边听《梅花三弄》,一边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感受梅花高洁的品质。在理解诗意之后,学生还可以用吟唱的方式,更好地表达情感,再一次体会诗歌的意境,想象力也得到了提升。

3.依托意象,深入想象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梳理常见意象,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意象所蕴含的独特情感。这些意象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包含同一意象的古诗阅读中,得到关于某一意象更为全面的学习体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程度。

在小学教材选编的古诗中,同是写月亮,意象不同,想象的画面和感悟的情感自然也就不同。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却如勾,残缺不全。月亮时缺时圆,自然而然会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静夜思》《十五夜望月》《泊船瓜洲》中的明月,会让人想起家乡,思念之情溢于言表;而《望洞庭》《暮江吟》中的明月,则是用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诗人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的;待到学习《出塞》时,诗中的月亮渲染的却是凄清气氛,烘托诗人悲苦、凄凉的内心。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通过分类梳理古诗意象,选择某一意象进行教学,系统学习这一主题“意象”背后的情感意蕴或者是代表的象征意义,结合意象展开想象,帮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古诗理解。

(二)基于比较,在古诗阅读中培养思维

1.比较背景,分析感悟

单单阅读诗文本身,学生不足以感悟到诗人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只有结合诗文阅读相关背景资料,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古诗词,进而挖掘诗文中的思想和文化底蕴。

在比较阅读陆游的《示儿》和林升的《题临安邸》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发现,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宋朝人,写作背景都是在南宋偏安一隅的情况下,诗人希望国家挥师北上,收复中原。两首诗在主题表达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都源自诗人渴望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因此,同背景之下的古诗比较阅读有利于学生感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再如,部编版教材中所收录的杜甫的诗,如《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等,写作背景均为唐代的安史之乱平定之后。诗歌生动、自然地描绘出充满生机的春色之美,反映了杜甫经过漂泊磨难后,在草堂暂得安宁生活而产生的闲适情怀。这样的情怀需要学生在阅读诗文背景之后才能理解。

2.比较语言表达,鉴别赏析

学生在比较中,能发现古诗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能开始试着欣赏古诗的语言与艺术之美。古诗之间的共同点,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同类古诗的共性,形成阅读某类诗歌的个体经验,而古诗之间的不同点,则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1)在斟酌字句处比较

自古以来,在诗歌字句的锤炼方面,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例子,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春风又来江南岸”“春风又吹江南岸”“春来又还江南岸”“春风又绿江南岸”,体会的“来”“吹”“还”以及“绿”的不同之处,进而真正感受到“绿”的妙用。

再如六年级教材《寒食》一诗中的句子“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不说“处处都飞花”而说“无处不飞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会发现,前者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后者则是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带有“飞”字的诗句,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通过对比这些“飞”字,学生就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寒食》中“飞”的精妙之处,对比过后,学生的思维也更开阔了,而且也习得了对比学习古诗的方法。

(2)在表达上比较

在古诗阅读中,学生需要习得诗歌特有的表达方式,如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写法,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无穷内蕴。

如六年级教材中的《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诗安排在一起,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疏通文义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三首诗的共同之处在于抓住了具体之物进行描摹,突出人的品格特点,同时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物”“我”紧密相连,借所咏之物表达强烈的情感。

咏物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借物喻人,教师要想真正解构诗歌的内在意蕴,就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所描写的事物,梳理事物与人之间的关联,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价值。鉴于此,教学这三首诗时,教师可以聚焦诗人所依托的事物——“马”“石灰”“竹”,组织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了解马在古代战场上发挥的巨大作用,石灰经过熊熊烈火焚烧而成的锻炼过程,以及竹子与大自然顽强抗争的精神。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原文和相关资料可以打开咏物诗的大门,从而获得内在的认知体验,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三)基于质疑,在古诗阅读中培养思维

1.阅读不同诗人同一题材的诗篇时质疑,辨析思想

古诗用字凝练,一首诗中往往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或对人生的思考。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创作特点,或豪放或婉约,即使是同一个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受不同阅历的影响,其诗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比阅读不同诗人所写的同一题材的诗,或者同一诗人在不同阶段的诗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加深对于诗文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时,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了诗歌的主旨是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讽刺当权者的不思进取、苟且偷生。单学这一首诗,学生都会赞同诗人的观点。此时如果比较阅读杜牧的《题乌江亭》,学生就会在古人的诗中读到另外一种观点: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可以卷土重来,因此,作者对项羽负气自刎感到惋惜。比较阅读之后,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历史事件进行质疑思辨,阐述自己的看法。

这样的阅读在古诗学习中很常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是描写庐山瀑布的,由此提问学生,认为二者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积累古诗的同时培养思辨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阅读同一诗人的不同诗篇时质疑,辨析风格

不同的诗人其写作风格不同,读到豪放不羁的诗歌时,读者会想到苏轼、辛弃疾,读到婉约缠绵的诗歌时,就想到李清照、晏殊。即使是同一作者,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有不同的写作风格。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多次出现同一诗人的不同诗篇。以诗人李白为例,教材收录了他的《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等9首诗作。在不同学段,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之前读过的诗人的诗和正在学习的诗进行比较阅读,同时还可以拓展李白的其他诗篇。在阅读中学生会质疑李白为什么会这样写山水,以及为什么爱用夸张的手法等,从而辨析出属于李白自己的写作风格。

在引导学生比较《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学生会发现,两首诗都有“望”字,一个“望”的是山,一个“望”的是水,两者都是大自然的景物,但前者所望的是东西梁山之间的浩浩长江,气势如虹;而后者望的是庐山上的瀑布,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可谓是神来之笔,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恢宏的壮观场景。于是,学生在阅读中自然感悟到诗人李白豪迈奔放、想象丰富的写作风格。

由此,学生在阅读诗人的不同作品时不断质疑,就会辨析出诗人独有的写作风格,像杨万里的浅近明白、清新自然,苏轼的气势恢宏、激情磅礴,王维的诗情画意、超凡脱俗,等等,从而进入诗文的奇妙境界之中。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要重构课堂文化,让学习成为一个质疑、发现和探索的过程,而古诗教学更应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拓展学生认识和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因此,在古诗教学中适当运用比较阅读、质疑思辨、联想想象等策略,可以让学生有更深层的阅读感悟,进而提升其阅读素养和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2] 朱春华《优化小学古诗教学评价例谈——以〈塞下曲〉(其三)教学评价为例》,《语文月刊》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