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教育实验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三大改变”

作者: 郑淑珍

谈新教育实验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三大改变”0

摘 要:新教育实验立足于“改变”,变则通,通则达,只有不断地进行合理、合规、有效的改变,教育教学的目的才能更快、更好地达成。在教育领域中,变等同于新,改变需要创新,教育上的创新是为了让学生和教师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基于此,立足于新教育实验,本文从三个角度就如何进行改革,进而适应新教育背景实验的要求展开探究,力求真正让“改变”成为抓手,促进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教育实验 四大改变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35

语文不仅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重点,还是其他学科的工具与基础,更是一种富有情感的艺术。新教育实验的目标是让学生和教师都能过上幸福且完整的教育生活,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情感角度,突破原有教学瓶颈,实现教学改革,皆是语文学科落实新实验教学目的的根本途径。而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大部分的初中教育仍然处在变革的边缘,虽然新《课标》在不断改进与完善中,但是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却仍以中考为核心,教学内容和流程的设计也都是围绕着中考展开。教育改革的政策虽然不断更新,教育实践变化幅度却不大,教师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以题海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学生也被迫成为没有思想、没有意识的“知识容器”,素质教育的目标难以达成,更不用说幸福且完整的教育生活了。立足突破,笔者从“学生生存状态”“教师行走方式”以及“教育科研方式”三个角度就如何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改变与创新展开探究。

一、注重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变

教育是教与学双向互动的一种活动形式,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语文课堂鲜少呈现双向互动的状态,往往是教师单方面输出,学生被动吸收的状态。所以,为了落实现代教育的改革,成功完成新教育实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为什么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是新教育实验推进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变化?究其根本是因为在教与学的环境中,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学生而展开和实施。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状态堪忧,教与学是围绕着教师的输出而展开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不到凸显,甚至说学生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如果我们立足于宏观视角,可以看到每一堂初中语文课上,学生都昂着头看似在汲取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其实这些孩子们就像是养殖场里的鸭子,等待着被投喂,毫无自己的思想和追求。这样的教学状态下,学生们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学到知识,他们认读了生字词,熟背了古诗文,理解了语篇内涵,但这些知识就像不断塞喂给鸭子的饲料,当知识被消化后,孩子们能吸收到什么营养价值?能留在头脑中的又是什么?所形成的能力又有哪些呢?深思之后,我们便可以明确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如何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角度入手。第一,要从师生关系入手。教师的身份并不是严肃苛责的代名词,友善、耐心又稍具幽默感的教师往往备受学生喜欢。改变师生关系,将教师从投喂者向引导者的角度转变,教与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不是喂养者和宠物的关系,而是朋友关系,是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改变师生关系其实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改变课堂教与学的氛围,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的主要场所,更是探究知识的殿堂。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仅仅需要给学生一个支点,然就可以带领学生去发现知识的奥秘,体会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语文中令人着迷的魅力。改变师生关系也是为教与学良性互动提供了切口,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学生不再做小伏低,他们在课堂上的探究与互动都是在平等的身份下形成的,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确定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才能更有效地激发自身的学习主动性。

第二,要从教学方式入手。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压迫,所有的知识都是教师强压给学生的,这样会导致学生丧失自主思考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摒弃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借助情景的构建、问题的引导等方法去激发学生自己的思考能力,促使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中的关键人物,促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探究中顺利进行下去。

第三,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在打开语篇之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借助表格将学生引入春之情景:

春天几乎是每一个学生都会喜欢的季节,也是古代诗人的宠儿,以“春”为关键词导入情境,学生可以想到很多与春天有关的内容,比如他们想到了春天的颜色是万紫千红的,是绿意盎然的;他们想到了春天的景色是春林初盛、草长莺飞的;他们想到了春天的词句是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他们想到的春天的诗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江水暖鸭先知”。当学生沉浸在对“春”的描写和感悟中,教师再引入朱自清的《春》,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容易与作者形成共情,更容易去理解语篇中对“春”的描写。情境教学的作用是引领学生融情入境,为他们的自主思考提供切口,而问题教学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问题的刺激下产生对语篇的研究欲望。所以,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借助问题,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让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问一问学生,作者描写了春的哪些方面?作者一会将春天比作刚落地的洋娃娃,一会将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这样是否矛盾呢?在教师问题的导引下,学生会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其实,不管是设置情景还是借助问题引导,都体现出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由此可见,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是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促进学生生存状态改变的根本。

二、注重教师行走方式的改变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随着新教育实验不断推进,课改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传承文明的教师,怎样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在这负有历史责任的大变革时期,体现出教育者真正的价值呢?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又该如何突破应试教育的困束,真正让学生爱上学习,让学生获得综合素养的发展呢?这一切的问题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而解决难题的关键是教师自身的醒悟,他们要对自身行为方式进行变革。换言之,教师行走方式的改变是新教育试验背景下,每一个一线教师的必经之路。什么是教师的行走之路?“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修心养性,无愧于世俗,无愧于天地。”而教师行走于学生心灵之间,更应该成就一番伟业。换言之,在教育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规划,对教学理念的革新都应该围绕着学生去进行,优化自己作为人类心灵工程师的行走之路,立足于此,在改变教师行走方式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分两步走。

第一,语文教师要对新《课标》中所指出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准确驾驭,进而有效定位课堂教学的内容。现代教育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向都应该以核心素养为依据,步步为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以往以教材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局限,而是要根据新《课标》中所涉及的核心素养去规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既在知识上获得提升,又在技能和情感上获得发展。比如,新《课标》中指出,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初中生应该形成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基于此,语文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去品味语篇的语言。比如,在教学《春》时,教师可以从语言构建的角度去带领学生了解为什么我们会被朱自清笔下的春光所陶醉,被其创造的文字所感染。《春》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文中的两个“盼望着”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与其形成了共情,从而被其文字所感染。同时,新《课标》中也指出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是初中生必须要形成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那么教师就应该结合各种名家作品,引领学生去鉴赏语言艺术,体会文章内涵,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在教学《春》的过程中,除了要引领学生感悟文字,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去体会《春》这篇文章的结构与布局,内容与情感,最终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艺术境界,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形成对散文的赏析能力。

第二,意识决定行动,教师的实践教学皆因教学理念的推动而展开的,为了更好地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师应该革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改变自己在理念和意识上的行走方式。首先,语文教师也要以空杯的心态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是一个“活”的学科,并不能仅仅依靠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知识单向灌输,而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让语文学科“活”起来。例如,在讲授《猫》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搜集生活中自己与猫有关的照片和图片,并用简单的语言将自己对猫咪的情感进行阐述,并带着这种情感去阅读语文教材中的《猫》。显然,从自己对猫的情感入手去阅读篇章,品读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猫》,学生可以深层次地感悟出“一个爱猫的家庭永不养猫”的具体内涵,进而更进一步为学生与作者形成共情提供切口,为语篇教学助力。语文就是如此,语文不是冷冰冰的学科,而是富有情感的艺术载体,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活,语文教学的层次才能得到提升。

三、注重教育科研方式的改变

教研是教师获得教育智慧的源头,如若没有教师的教育科研,教师的教学思想往往备受困束,教育教学也就会故步自封、毫无进步。其实,无论是在之前以分值为重点的应试教育,还是在如今以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教育科研都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一环。在传统的教育科研中却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换言之,“方案”和“报告”成为教师教育科研的最终追求,过程却蜻蜓点水,避重就轻。素质教育不仅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应该从拓宽教师视野,改变教师教学质量,丰富教师储备等角度去落实,从而真正将科研从“结果型”向“实践型”转变,促使教研成为新教育实验的抓手,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助推器。

那么,如何将“结果型”教研转向“实践型”教研呢?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进行教研活动时,既要把握教研的理论,又要落实教研过程的实践支撑,使自己所探究的课题既符合理论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可实施性。所以,教师在进行科学教研活动时,第一步应该做好前期的理论准备。

比如,在以《解读“学讲计划”,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课题研究中,教师要在前期做好理论准备。在这个课题中,“学讲计划”是重点,那么什么是“学讲计划”?“学讲计划”的应用方向和范围是什么?“学讲计划”的支撑理论是什么?这些内容是课题研究的基础,也是教师需要在研究课题之前去确定的内容。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只有做好理论准备,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方向,在接下来的科研实践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断从理论中汲取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科研的向导。

其次,科研课题的形成要来自具体的教学实践,同时,科研的过程更需要紧密联系教学实践。为此,在对《解读“学讲计划”,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这一课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多次的同课异构,不断深化自己对课题的理解。比如,同样是在教学《孙权劝学》,教师在第一个实验班级中沿用传统的教与学的单向输出教学模式,而在第二个班级中则采用了“学讲计划”,让学生率先学进去,再讲出来,最后教师再从多个方面对比两个实验班在不同模式下学习《孙权劝学》后所取得的结果,并从结果出发去对比、分析、总结,在真实数据的帮助下探究课题。实验证明,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孙权劝学》的学生可以对文章的基础知识形成大致的了解,而在“学讲计划”下的学生则突破了教材的限制,不仅对本文的细节充分了解,并且积极地去搜集与孙权、吕蒙等相关的史实,在自主研读和学习中感悟出《孙权劝学》这一典故中所蕴含的启示,包括“不能为自己不努力找借口”等。同样是《孙权劝学》,教学方式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学生所能获得的能力和知识也不同。教师的职责是施教,只有合理且科学地将自己所探究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为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提供帮助。为此,教师在进行科研实验时,要把握实践,将可实施性确定为课题研究的根本,还要从真实数据出发,为课堂教学的革新提供帮助。

总之,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只蜜蜂看到窗外的鲜花,总会先在窗玻璃上嗡嗡乱撞许久后,才能发现旁边的窗户是开着的。所以在教育改革中,我们应该做这只蜜蜂,既要有发现花朵的能力,又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要持之以恒,坚持初心,努力挖掘和寻找到最适宜当下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不断尝试改革自身的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意识,为教育改革奉献自己的细微力量。同时,我们不仅要教出高质量的学生,也要在新教育实验的帮助下当一个好学的教师,不断改变自我,用心思考,用心感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丽梅《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作文成功之路(小学)》2015年第9期。

[2] 李秀《语文教育要以“立人”为中心——浅谈钱理群的语文教育观》,《基础教育》2012年第3期。

[3] 闫怀红《反思土壤开网络之花——浅谈初中语文网络教学方略的教学反思》,《好日子》2020年第28期。

[4] 何建华《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外交流》2018年第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