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质教育整体视域下的小学德育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陈晨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以及“五育并举”全面教育方针在小学阶段的渗透,“德育工作如何开展”成为小学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学生要“培根铸魂”、学校要“崇德尚学”,德育就必须渗透于小学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这种“渗透”不仅仅要在课堂之上、学科之中发生,更需要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之中加以推进。而要形成具有德育特色的新型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各方育人主体就要从素质教育的整体视域出发,找准素质教育与教学管理之间的“跨点”,保证德育管理能够实现“精准滴灌”“指向鲜明”的良好样态,带动学生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本文从素质教育的总体视角出发,结合本人在基层小学教务处工作的相关教育管理经验,重点阐述了建构和优化小学德育管理体系的方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教学管理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57
国家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同时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地小学要实现现代化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首先抓牢、抓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德育的角度出发,创新教学、管理、督导、后勤等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校园工作,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关怀下,在和谐的氛围中,在有效的引导帮助下,不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格特质,实现个人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素质教育对于小学德育教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1.培育学生的思想意识
素质教育相比于之前传统的应试教育,它不再单纯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具体表现来评判个人的发展成长情况,而是更多地注重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即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科学、完备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这是因为思想意识这一“内因”对于学生的行为与个人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能决定学生是否能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在小学这一树立价值观、建构人格的关键阶段把握学生的思想方向,他们在今后的道路之中才不会“走偏”。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之下,小学德育教学管理就更应当重视“透过表面触及本质”,从形式化的、脱离学生的各种管理活动之中进行突破,在多种教学管理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实现对于小学生正确思想理念的灌输和传导。
2.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的综合和整体发展,而德育作为“五育”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教育环节,其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素养。面对稚气未脱的小学生,教育者应认识到对其进行德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举措,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道德素养的培育不是简单的讲解知识、传授技巧,不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者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在管理过程之中从情感烘托、调动兴趣出发,循循善诱,由浅入深,使得学生通过模仿、学习、参与、实践等多种方法来逐渐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同时,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成就感、收获感和幸福感,会驱动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道德素养,并立志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3.教管促进全面发展
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之中,管理者承担着重要的管理和服务职责,承担着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内容。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各地小学逐步推进落实,管理者应当认识到,所有教学管理的活动和环节,最终都是指向学生,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管理者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要为了学生的一切而服务,为了服务一切的学生而努力。同时,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德育这一个方面,要联动智力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同步发展。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带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管理缺少目标体系引领
在当前很多小学的德育教学管理工作之中,很多管理层人员以及各年级、各学科教师都没有认识到从教学管理层面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不知道如何去实现高效优质的德育管理。从根本上讲,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者没有真正把握“德育”的内涵,也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现实发展状况来设定管理目标和方针;由于缺少目标和改进发展的方向,教育管理者不能够将德育与教学管理进行有效融合,无法明确把握工作内容、工作环节和组织过程,使得德育管理缺乏规范化引领。
2.管理内容缺乏规范创新
有一些小学学校认识到了德育管理对于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之中,教师仍然面临着管理内容不足的问题。这种不足,主要体现在形式上不规范、过度随意,内容上单一传统、重复性高。在外部社会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影响之下,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成长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果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只是照搬以往德育的内容,不根据现实教育管理条件的变化来进行创新,学校的管理活动就会流于形式,“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也就不能有效达成。
3.管理路径脱离学生实际
很多小学学校为了保证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实现高效管理的效果,会存在过度提出抽象理论要求、分化教师和学生群体、缺乏从学生视角考量问题的情况,甚至异化为粗暴式、机械化的管理。很多小学容易脱离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在德育管理工作之中采用各种看似直接高效、实则没有作用的管理路径和方法,脱离了学生的思维认知、兴趣偏好、知识积累等实际情况,种种让学生难以接受、无法实现的管理要求和管理手段,不仅会为学生带来不好的学习体验,更可能对学生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不良影响。
三、素质教育整体视域下优化小学德育管理的总体思路
1.明确总体目标
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要在素质教育整体视角下优化小学德育管理,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者就应当首先明确德育管理的总体目标,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重视落实生本理念、一切管理工作围绕学生开展,重点从“提升学校德育管理水平”“有效实现德育熏陶”“引导学生把握道德修养内涵”“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培养道德品质”等角度出发确定德育管理目标。与此同时,管理者还应当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之中重视学生的群体和个体差异性、做好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情况的有效判断,结合学校的管理特色、现有管理体系来设定细化分化的目标,使德育管理工作能够具备明确的前进发展方向。
2.确保育人内核
小学的德育教学管理,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更不是“面向教师和学校的管理”,它应当明确生本的指向,确保育人的内核。具体来讲,教师和管理者应当把握好“提高小学管理效率与质量”和“促进德育有效渗透取得成效”之间的关系和逻辑,以明确的管理目标、优化的管理体系、丰富的管理内容和科学的管理手段来做好“育人、育德、铸魂”工作,在使学生能够真正形成良好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学校教学管理样态的优化和提升。
3.优化形式内容
德育管理工作要落到实处,管理者和教师就要着重优化和改进管理的形式与内容。在形式方面,应当改变传统的、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教式管理的情况,遵循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认知规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主导,注重过程性的引导和帮助,拓展管理场域与管理主体,使得教学管理在形式上更具可行性、具体性和实践性。此外,小学德育管理的内容也应该立足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学生的身边事来形成德育管理的细化环节,将集体管理和针对化管理结合起来,将校内校外、教材内外、学习生活各个领域的内容融汇到管理体系之中,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实现快乐成长和发展。
四、素质教育整体视域下优化小学德育管理的方法
1.构建动态管理体系,营造德育成长氛围
要在素质教育整体视域下实现小学德育管理的优化工作,小学教师和管理层人员首先就应当把握好素质教育对于“小学教学管理改革”“教学管理德育渗透”“素质培育指向的校本特色管理模式”的要求,将小学德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着重构建动态化的德育管理体系。这一管理体系应当划分好“学校整体、各年级和班级特色体系”三个层面,同时在体系之中重点优化“学校年度和学期德育管理工作规划”“各学科德育管理融合机制”“学生一日常规德育管理特色机制”“以班主任为引领的教师德育个人管理模式”以及“家校协同德育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并定时根据现实学校情况的变化对内容进行动态调整优化,同时积极推动各方面管理内容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实现“集约效益”。
除此之外,为了积极配合动态管理体系发挥效果,学校也要着重营造出适宜于小学生的德育成长氛围。这种氛围主要包括心理氛围以及现实环境两个方面。心理氛围方面,学校领导和党团负责人应当结合校训、校歌、校旗、校徽等现有文化内容,来创新本校“崇德尚学、培根铸魂”的特色内涵,尤其要做好当前二十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相关工作;各年级教务处要负责宣传和指导工作,带动各班班主任参照《小学生守则》等制定本班的班训、班规,引导学生认识到培养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现实环境方面,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预算情况,在学校官网上开设“德育宣传”专栏、在班级和校园内张贴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文字海报,定期公布“学校好人榜”“道德明星”等,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2.明确主体责任义务,强化师德熏陶引领
教师要以小学德育管理来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还应当明确自身“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和义务,各班班主任、各年级教师以及年级教务处的负责人要首先带好头,从强化自身的师德修养与专业素养做起,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人格特质。之所以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有着较强的模仿欲望和能力;在与教师朝夕相处的过程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以教师作为自己努力和进步的重要“标杆”。一名小学教师或是教管人员如果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内涵,那么他在语言互动、行为示范、动作涵养等各个方面就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因此,管理者和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为人师表背后的重大意义和责任,不断强化学习、优化理念、提升能力。
在这一方面,各年级教务处要首先承担好师德培育的工作,教务处主任、副主任等主要负责人要提升政治站位、强化思想意识、明确育人责任,同时组织和推进“二十大精神宣讲和集体学习”“党和国家最新教育方针集体研讨学习”“‘德育’先进思想理论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课题研究”以及“先进教师个人心得分享”等各项师德培育活动,同时带领教师重点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得教师队伍的总体质量得到提升。此外,以班主任为首的各学科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教学管理工作时,也要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做到言语激励、行动关心、手段恰切,比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提前3分钟来到教室,整理教案、清理讲台黑板,与学生进行亲切互动,尽管没有对学生提出口头要求,但在教师的带动之下,很多学生也会逐渐形成时间观念,养成做事细致、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
3.突出一日常规管理,紧抓学生各方细节
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日常的小事之中;而要通过德育管理实现对于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培育,也要从学生的小事出发,牢牢抓住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的每个细节,让学生能够从小处、从细处开始改变,不断在一日常规的引导和带动下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在德育管理的一日常规管理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的品行常规进行管理;教务处要做好对于各班班主任品行常规的管理安排,同时,班主任也可以指定生活委员、学习委员等配合自己来对全班学生的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品行常规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内容:(1)爱党爱国,热爱集体,升国旗要敬礼肃立、唱国歌要端庄整齐,要爱护国旗、队旗和红领巾;(2)遵守班规校规、牢记校训班训,保证仪容仪表整洁、爱护公物和个人物品,保护环境热爱自然;(3)与人友善,待人热心和蔼,尊敬师长、爱护晚辈;(4)热爱学习,重视安全,讲文明懂礼貌;(5)奋斗进取、团结互助,具备集体意识。
除此之外,班主任和教师也要将各种良好的道德品质融汇于其他常规管理环节之中,如“做操常规”重点要求学生规范动作、协调配合,凸显蓬勃朝气;“课堂常规”重点要求学生积极发言、专心听课、认真参与;“作业常规”重点要求自主独立认真完成作业,做事不拖拉;“课外活动常规”重点要求学生相互配合、积极互助、沉浸参与、收获乐趣。
总而言之,小学各年级教学管理工作者要坚决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中有关教育的要求,把握好“五育并举”重要思想的理念,站在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上做好德育管理的系统化工作,使得德育管理能够真正起到既解决教管问题,又实现德育熏陶,更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多种育人效用。
参考文献:
[1] 姚伯广《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建议分析》,《读写算》2020年第17期。
[2] 翟锦锡《基于现代教育视角下的小学德育管理对策探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68期。
[3] 邹积强《试论现代教育视角下的小学德育管理》,《新课程(小学)》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