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智学校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课程建设探究
作者: 贾树鑫摘 要:本文首先针对培智学校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价值进行阐述,然后分析培智学校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原则,最后提出具体的融合课程构建策略,包括构建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活动以及实施课程评价。旨在通过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实现对智障学生的综合培育,有效促进智力障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培智学校 劳动教育 德育 课程建设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9.063
培智学校主要是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培养的学校场所,在智力障碍学生的培育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开展各个学科的正常教学工作,还应该对其进行劳动教育与德育。二者是学生培育工作中的重点,不仅可以让其变得更加热爱劳动,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品质,从而实现综合培养的提升,有利于其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更加需要将劳动教育与德育进行融合,构建融合教育课程,从而可以实现对智力障碍学生的培养。
一、培智学校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价值
(一)有利于培育学生多方面的素养
培智学校在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培养时,需要将劳动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融合,这有利于实现学生多方面素养的培养。劳动教育可以帮助智力障碍学生养成科学的劳动观念,并且学会更多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其变得热爱劳动。德育工作可以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得到提升。将劳动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融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得智力障碍学生可以同步提升其多方面素养。
(二)有助于实现培智教育的创新
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课程的构建,有助于实现培智教育工作的创新。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内容来丰富教学内容,让智力障碍学生可以参与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之中,从而使其更加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让整体教育活动效果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丰富培智教育工作内容,在开展学科教育的同时,对智力障碍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德育进行培养,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创新教育能够丰富智力障碍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潜能,使其形成生活自理能力,提升个人品质。
(三)有益于落实“五育”融合的目标
培智学校在构建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课程时,有益于落实“五育”融合的目标。“五育”融合是教育部对学生教学工作的要求,在日常学科教育的前提下,还需要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方面进行培育。通过劳动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充分融合,智力障碍学生能够实现道德品质与劳动素养的提升,从而有助于实现对智力障碍学生的综合性培养。
二、培智学校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在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过程中,需要遵照科学性原则。对于培智学校来说,培养的对象都是智力障碍学生。他们自身具有一定的智力或者身体方面的缺陷,那么在德育与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中,应该根据智力障碍学生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开展相关活动,从而满足学生的要求。智力障碍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劳动教育与德育应该以简单的内容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智力障碍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内,使其劳动素养与道德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二)主体性原则
在培智学校中,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课程构建应该符合主体性原则。智力障碍学生是学校培养的重点对象,需要围绕这一主体来进行融合课程的构建。首先,教师需要制定符合智力障碍学生特点的课程教育目标。教师应为其设置合理的目标才能够指明教育方向,让劳动教育与德育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其次,教师应该为智力障碍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思考和实践,将智力障碍学生当作融合课程的主角,只有这样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教师要发挥自身在课堂中的作用。通过双主体原则来进行融合课程教育工作的实施,发挥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做好智力障碍学生的教学工作,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实现其道德品质的提高。
(三)实践性原则
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课程建设应该遵循实践性的原则,教师应该为智力障碍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锻炼。只有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够为学生提供劳动学习和德育的机会,让其通过实践活动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学生。教师需要丰富实践活动内容,让智力障碍学生的多方面素养得到提升,实现融合教育工作的开展,达到融合教育的目标。教师也可以借助实践活动的机会来引导智力障碍学生,实现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培智学校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课程建设策略
(一)构建课程目标
培智学校在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培养时,需要做好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课程的建设工作。在开发融合课程前,应该对课程构建目标进行设计,从而为课程内容开发提供方向。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为智力障碍学生,那么教师就需要围绕智力障碍学生来进行课程目标的构建。
首先,教师要通过劳动教育与德育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认识劳动,感悟劳动创造价值。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其次,教师要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的劳动技能,让其能够在此次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劳动方法,从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这对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最后,教师要帮助智力障碍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避免出现心理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课程的建设,让课程内容变得更加具有科学性。
(二)设置课程内容
1.理论教育课程设置
培智学校在进行理论课程的设置时,可以设置多种类型的理论课程。第一,为智力障碍学生设置劳动认识理论课程。教师通过此课程的教学设置与实施,让学生能够对劳动所具有的价值进行了解。教师可以对生活中各种职业的劳动者进行介绍,包括教师、医生、农民、交警、环卫工、演员、歌手、老板等职业,让智力障碍学生了解不同职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并且对其劳动所产生的价值进行说明,让学生明白劳动可以产生价值的道理,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其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加愿意参与劳动。第二,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德育元素的融合。例如,在对医生职业进行介绍时,对医德进行说明,让智力障碍学生明白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基本道德素养。而环卫工人在劳动时,也表现出不辞劳苦的奋斗精神,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第三,教师要让智力障碍学生对他人的劳动成果表示尊重,珍惜粮食,避免浪费。
2.实践教育课程设置
教师在对智力障碍学生实施劳动教育与德育工作中,不仅需要进行理论课程的设置,还应该做好实践教育课程的设计。理论课程的教育可以让智力障碍学生明白道理,而实践教育课程更加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劳动的过程中来体会劳动的快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生在劳动时能够掌握多种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爱上劳动。
实践教育课程可以分为三种,第一,通过学校劳动活动的开展来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的劳动素养。教师可以让智力障碍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劳动之中,并且让其学会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在劳动中提升其劳动技能。第二,教师可以为智力障碍学生安排家庭劳动活动。家务劳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面临的问题,只有让智力障碍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活动,才可以使其能够正确看待家务劳动,让智力障碍学生可以管理好自己,提升其独立生存能力,这对其日后的正常生活具有非常大的帮助。第三,教师可以组织智力障碍学生进行社会劳动活动。学生通过社会劳动活动,不仅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还可以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实现劳动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同步提升。总而言之,教师可以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来进行劳动实践活动的设计,并且进行劳动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参与,这有利于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达到德育与劳育的效果。
(三)丰富实践活动
1.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实践活动
培智学校在进行智力障碍学生的培养时,可以通过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实践活动来进行教育。雷锋精神是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品质的有效体现,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与雷锋精神的培养进行融合。因此,教师可以组织智力障碍学生参与社会劳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广场垃圾的清扫活动,教师为孩子们提供劳动工具,包括扫帚、垃圾袋等。教师可以提前分发劳动工具,并且带领智力障碍学生走到广场上。同学们使用自己手中的工具对广场上垃圾进行清理,从而使广场变得更加洁净。为了可以让整个劳动活动变得更加高效,教师可以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分组,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完成得最快。通过此种形式开展劳动活动,孩子们提高了自己的动力,感受了劳动的快乐。在劳动结束后,教师要对孩子们进行表扬,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劳动非常具有价值,既能够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提升了智力障碍学生的道德品质。
2.组织“学校光盘行动”实践活动
教师在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与德育工作中,可以组织“学校光盘行动”实践活动。光盘行动能够让学生们懂得珍惜粮食,同时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惯。例如,教师可以让智力障碍学生参与到学校食堂的摘菜、洗菜活动,让其能够通过劳动了解到我们生活中每一顿饭都来之不易。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只有学会劳动才能够产生价值。在劳动过后,教师可以组织所有智力障碍学生一起吃饭,并且让学生自己打饭和打菜。要求学生适当取饭菜,不要浪费粮食,实施“光盘行动”。教师会对学生吃饭过后的餐具进行检查,看一看是否有浪费粮食的行为存在。通过此种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让智力障碍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
3.举行“慰问孤寡老人”实践活动
教师在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与德育时,可以举行“慰问孤寡老人”实践活动。虽然智力障碍学生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但是教师也需要通过对孤寡老人的慰问活动,让智力障碍学生变得更加具有爱心,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还能够增加智力障碍学生的自信,让其明白自己在这个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能够为他人带来帮助。教师可以组织智力障碍学生到敬老院参与劳动,例如,学生可以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拖地、擦桌子等,让敬老院变得焕然一新,为老人提供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教师还可以组织智力障碍学生为孤寡老人表演节目,让老人们可以在孤独的日子里享受到快乐,同时也能够让智力障碍学生感受到助人为乐的乐趣,提升学生的个人品质。
(四)实施课程评价
1.教师评价
教师在对智力障碍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学生的评价工作。可以通过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在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积极互动的情况进行评价,还可以对学生的表达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实现定性评价。教师也可以对智力障碍学生的实践活动表现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实践劳动之中,能否正确使用劳动工具。通过综合性评价工作,教师可以了解智力障碍学生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课程的学习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评价工作,教师还可以做好教育优化工作,实现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的优化,提升整体教育效果。
2.家长评价
在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融合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也需要家长的参与。智力障碍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培智学校开展相关工作,家庭教育工作同样值得重视,从而能够实现家校合作,实现智力障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实践课程的开展来说,教师要特别为学生设置家务劳动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家长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价,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家务劳动进行分析,对其是否能够正确进行家务劳动、是否可以使用科学的方法快速完成劳动以及劳动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且将评价结果告知教师,实现家校合作。
3.学生互评
智力障碍学生是整个课程活动中的主体,那么在评价时,学生也需要参与其中。在小组合作劳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彼此之间进行互相评价,让学生能够对小组内成员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进行评价,从而了解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其中。此种评价工作需要学生全员参与,更加具有客观性。
4.自我评价
培智学校在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德育融合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做好自我评价工作。让学生能够了解自身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说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有效强化智力障碍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当智力障碍学生了解自己后,更加容易改善自己的缺点,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从而实现培智教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实现培智学校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课程的构建,教师需要明确课程的构建目标,从而能够为学生的培养工作确定总体方向。与此同时,教师更加应该做好课程内容的设置工作,进行理论教育课程与实践教育课程的设置。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实现对智力障碍学生的培养,实现其劳动素养的提升,同时有利于其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二者之间的结合,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完成对智力障碍学生多方面良好品质的培育。培智学校可以组织多种活动来进行教育工作,并且做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工作,让劳动教育与德育课程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余爱丽《培智学校劳动教育中德育的渗透——以“光盘行动”主题活动为例》,《现代特殊教育》2021年第21期。
[2] 钟小平、关璐璐《基于“五育并举”的培智学校课程实施》,《现代特殊教育》2021年第17期。
[3] 芮萍《劳动教育在培智学校的探索与实践》,《生活教育》2021年第4期。
[4] 莫金英《培智学校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课程建设》,《中小学班主任》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