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张波

摘 要: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高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开展人文精神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了解今后的发展道路。而高中语文教学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素材,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深度解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人文情感和内涵。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用心体会文本中的情感和人文等,既体会到了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又能够促进自身更加全面地成长。将人文精神培养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文精神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0.041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同时还需要将人文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的优良品质。

想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教材内容相关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对语文教学进行创新,将高中语文教学从被动式的教学转变为主动式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学素材中的人文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此外,教师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累积经验,提升整个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中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语文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关注度不够。而对于大部分的语文教师来说,在开展日常的教育工作时,会让学生按照自身的思想和意识来进行学习,而对于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度不足,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学生会感觉高中语文课堂氛围枯燥乏味。随着情况的逐渐恶化,一些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这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影响较大。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无法构建符合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语文学科的德育性以及人文价值被完全忽视。

2.缺乏教学情境的融入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创新,将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将人文精神的渗透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调整的重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文学知识和文学典故等,帮助学生用心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和品质等。但在当前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大部分的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活动,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严重缺乏对教学情境的融合,导致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仅仅通过教师的语言来进行文本的理解,且课堂中的互动环节较少,随着课堂时间的延长,学生对高中语文内容的兴趣逐渐降低,甚至一些学生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人文精神无法得到增强,甚至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对知识的掌握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高中语文教学功利化严重

功利化严重的现象在整个高中教学中都比较明显,这是由于高考的应试教育压力导致的。但由于语文教学本身还包含了人文功能和德育功能等,功利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时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较大的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尽管我国多年来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许多学校无法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校在进行育人时的核心仍然是学生的成绩。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通过自身丰富的学识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但在当前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重视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知识积累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几乎不关注,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对学生精神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综合性的成长。根据相关调查得知,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成长得比较快,但大部分的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并未接触到太多的社会知识,导致学生的人格成长和道德修养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缺失。另外,高中生尽管进取心较强,但由于其本身的自信心不强,在遇到困难时非常容易陷入困境。对于这些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从教材中的内容挖掘良好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这些精神,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决心,使学生的内心能够逐渐变得强大。同时,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斗志,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满足语文教学改革的需求

在最新的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在进行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同时对学生的审美创造和感知等能力进行提升。

对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教材内容讲解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多进行一些优质文本的阅读,而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常规的辞藻和语言素材积累之外,教师需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文章中的意境美进行领悟。语文教学不单纯是情感的体验,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掌握学习技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顺应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需求,不断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

3.展示语文课堂的工具性和人文特性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将教材当作一种语文知识的传输媒介,通过语文教材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视野。但这种学习方式会对学生的深入思考造成一定的影响,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时,仅仅是浅层次掌握基础知识,对于文章中表达的情感以及人文精神无法进行深刻理解,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影响。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再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该将语文教材作为一种工具,通过这种工具将文章中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对文本知识的探索精神,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才能够围绕自身的实际生活来对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不断丰富自身的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对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对学生形成正确引导,促进学生通过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人文认知。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措施

1.营造人文氛围,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借助于人文氛围,长期的人文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一颗人文精神的种子。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限制,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充分调动,帮助学生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感。

在教学《窦娥冤》《雷雨》等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作者的情感。在《雷雨》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通过多媒体设备将相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在播放的过程中询问学生,在这一场景下会联想到什么内容,这一问题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将视频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同时为后续文章内容的讲解做好铺垫,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将这种情境下的紧张和压抑的氛围联想出来,教师再适时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将戏剧的相关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个性化语言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对文章中的冲突和矛盾进行深入剖析,在人文精神层面对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进行深入体会。最后,教师通过课堂任务来让学生表演其中的角色,深入体会不同角色在当时环境下的心理。

2.深入人物内心,展现人文精神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中的人物并不单纯是符号,同时也是文章作者的情感寄托,是鲜活的形象,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挖掘,从外貌一直到人物的行为和情感表现等各个方面,进而引申到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人文精神状态,使学生深刻理解人文精神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在讲解《项链》这篇文章时,无论是文章的主题还是文章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大部分遵循的是传统的认知模式。整篇文章的主题是对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和享乐的批判,文章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大部分比较庸俗,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引导读者认识到这种思想下的女性的恶。这种表述方法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固化的认知,尽管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合理的,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却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

在新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强制性让学生进行主题的归纳。一些学生在进行主题的挖掘时,认为主人公尽管是虚荣的,但勇于承担责任,且在随后的教训中学会了如何生活,但仍然无法忘却那一晚的奢靡,若主人公知道了真相,那对主人公精神世界的影响必然会非常大。对于这种非传统的认知,教师需要给予肯定,尽管这位学生的剖析不全面,但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对文章中的人文精神进行剖析,这也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体现。对于不同学生的观点,在每一次表达完成之后,教师都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肯定,同时在学生表述完成之后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3.拓展延伸阅读,培养人文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从一些优秀的文章中摘取的一部分内容,而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的片面性,往往会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这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有较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摘取的文章,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自己进行延伸阅读,对整个文章内容进行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教师通过对文章背景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人文精神。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既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提升,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能够将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正确地传递给学生。

在讲解《劝学》这一古文时,这是《荀子》的第一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一种教学方法是学生先自行阅读,然后教师再讲解文章中的内容;另一种则是教师先讲解课文,再让学生自行阅读文章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可以先选择一些辅助素材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对文章中的人文精神形成一个全面认知。

对于这两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劝学》中的第一句话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针对这一内容,学生的理解大部分是学习不可以停止,其中的“已”是停止的意思,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和学生多互动,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内涵。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文精神以及学习方法进行表达,但学生的回答往往会存在较大的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些材料让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同时通过对作业的讲解来让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提升。

4.欣赏经典名篇,渗透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中选择了很多名篇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这些经典文章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精神。

在学习《蜀道难》这一文章时,教师先将文章的创作背景讲解给学生,由于这首诗并没有统一的思想,是作者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自身经历创作出来的,文章表达了作者第一次见到长安时的担忧。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头的三个叹词来让学生进行剖析,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文章中间部分的夸张和一些神话故事的描写,使得文章增添了一些神奇的色彩,同时体现出诗人的智慧。

综上所述,人文精神是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教师在人文精神渗透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同时持续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效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同时借助教学素材对学生的审美和分析等能力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慧颖《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对策》,《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23期。

[2] 朱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路径探析》,《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年第7期。

[3] 贺丽珍《谈人文精神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中学数学月刊》2023年第3期。

[4] 刘香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路径研究》,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2023年。

(张波,1981年生,男,汉族,江苏赣榆人,中学一级教师,学科教育硕士,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