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学生德育中实施主题性游戏的有效途径探究

作者: 杨虹

摘 要:主题性游戏是低龄学生德育的重要形式,在低龄学生德育工作中渗透主题性游戏,其基本原理是借助低龄学生喜欢的游戏学习方式,调动低龄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与好奇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高度尊重低龄学生的发展特点,利用低龄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好动心理,为低龄学生创建寓教于乐的游戏氛围,并充分发挥游戏活动优势,培育低龄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低龄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品质。

关键词:主题性游戏 德育 低龄学生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0.055

低龄阶段是培养他们建立良好行为意识与思想品德的重要时期,对其后续性格与品德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落实低龄学生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结合低龄学生学习特点以及爱玩天性,利用游戏活动方式开展德育工作。而主题性游戏具有激发低龄学生情感、培养低龄学生品德素养的作用,教师可充分结合德育与主题性游戏,以低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在给予低龄学生高度尊重的同时,全面发展他们的情感。

一、低龄学生德育中主题性游戏的内容

1.低龄学生德育

低龄学生德育主要内容包括:遵纪守法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行为教育。作为德育的起始阶段,面向低龄学生展开德育工作时,应根据低龄学生身心发展情况与特点,实施良好的品德教育,培养低龄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培养低龄学生建立劳动意识,让他们能够自觉站在别人角度和立场思考现实问题。

2.主题性游戏

主题性游戏是指教师结合教学意图,制定游戏规则,让低龄学生在参与游戏活动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主题性游戏活动综合多种游戏活动因素,符合低龄学生年龄特点,能够从心理影响层面促使低龄学生参与游戏过程,从而增强低龄学生的游戏体验感。通常,主题性游戏活动可分为综合主题游戏和领域主题游戏这两种形式,综合主题游戏整合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多重领域教育目标;领域主题游戏是围绕某一领域设置对应的教育目标,并依托该目标设置相关游戏活动。

二、低龄学生德育中主题性游戏的意义

德育是低龄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键元素。低龄学生处在形成道德品质与个性特征的萌芽时期,他们具有很强的模仿欲、探索欲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理。此时,教师抓住这一年龄时段,从成人角度指导低龄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有效培养低龄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革命理想信念,产生热爱劳动、遵守纪律的意识。但低龄学生受到生活经验以及活动认识的限制,难以长时间保持较高的专注度。为此,联合主题性游戏,以低龄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导方式,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游戏教学环节渗透德育理念和观点,从而有效培养低龄学生的道德品质。

低龄学生德育中设置主题性游戏具有如下意义:

第一,推动低龄学生社会化的快速发展。良好的德育能够激发低龄学生建立情感,引导他们与外界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模式,低龄学生在参与主题性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与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学会社会生活基本规则。第二,抓住低龄学生时期德育实施阶段。低龄学生时期是人类形成道德意识的最初阶段,在此过程中,外部环境以及学习环境可能会影响低龄学生道德规范与思想意识的形成效果。因而,教师应结合多元化教学手段,以培养低龄学生德育素养为目标,加强德育的普及与推广。第三,促使低龄学生全面发展。利用德育的正向影响,配合主题性游戏活动,重点培养低龄学生积极向上、勇敢坚强的品质,以及独立主动学习的意识与习惯。第四,助力低龄学生发展智力和创造力。教师在德育中设置主题性游戏活动,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引导低龄学生大胆思考实际问题,激发低龄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当低龄学生的想法逐渐新颖,他们的智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开发。第五,促使低龄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低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不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难以有效适应德育活动。所以,教师要想提升低龄学生德育素养,发展低龄学生的思想品德,就要结合低龄学生的发展规律,组织设计主题性游戏活动,利用游戏化教学活动,激发低龄学生参与德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低龄学生德育中主题性游戏的要点

主题性游戏活动是指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将主题作为教育主线,以低龄学生为教育主体,高度结合低龄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借助游戏精神和游戏方式,组织具有较强综合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从而给低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积极正向的影响。但为了最大限度提高低龄学生德育工作效果,教师在设置低龄学生主题性游戏活动时,应明确低龄学生德育工作中,开设主题性游戏活动时应注意的要点。具体而言,教师应围绕提升低龄学生参与主题性游戏热情、提高主题性游戏教育设置的针对性、保证低龄学生享受德育乐趣的目标,创设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主题性游戏活动,继而引导低龄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自主思考,深度学习,并完成知识的有效迁移和思辨能力的提升。

1.提升低龄学生参与主题性游戏的热情

在低龄学生德育环节应用主题性游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能够改变原有教师与低龄学生之间的单向教学关系,充分发挥低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由此可见,主题性游戏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低龄学生德育形式,改变了教师教学的主导者地位。因此,设置主题性游戏时,教师应关注低龄学生德育思维方式,以强化训练和培养德育思维为核心,引导低龄学生通过参加游戏活动正确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通过主题性游戏活动,也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即教师能够与低龄学生之间实现平等沟通。而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可全面发挥自身教学指导作用,构建全新的低龄学生德育模式,让低龄学生能够在参与德育的过程中,迸发学习活力,提升德育水平。

2.提高主题性游戏教育设置的针对性

低龄学生在成长环境与家庭因素的影响下,会表现出明显的学习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通常体现在新知识接受速度、基础知识水平以及思维局限性等方面,随着知识学习量的不断增加,教师应设置主题性游戏活动,正确认识低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重点关注低龄学生实际情况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开展个性化德育。在此期间,教师应鼓励低龄学生听取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设置符合低龄学生学习特点的主题性游戏活动,并根据低龄学生学习情况变化,针对性调整主题性游戏活动模式。

比如以“帮小动物过冬”为主题创设游戏活动,要求教师积极引导低龄学生观察、搜集、整合小动物过冬方式,细化了解小动物过冬环节突出的问题与困难,随后带领低龄学生思考帮助小动物安全过冬的方式。通过设置以上主题性游戏活动,可以促使低龄学生学习与小动物有关的知识内容,养成欣赏真善美的习惯,并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

3.保证低龄学生享受德育的乐趣

受到教学任务与教学制度的影响,教师在开展低龄学生德育教学实践工作期间,容易给低龄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压力,而低龄学生在此种学习氛围影响下,可能会产生负面学习情绪。所以,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期间应重视应用主题性游戏,为低龄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低龄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乐趣。需要注意的是,德育有别于其他知识性教育,教师应结合低龄学生学习特点,科学设置主题性游戏教学计划,并在计划中渗透德育理念,以求在潜移默化的教学引导下,培养低龄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热爱,让低龄学生摆脱不良学习环境的影响,实现综合发展。

四、低龄学生德育中主题性游戏的实施

1.合理取材,调动低龄学生游戏参与热情

德育效果受低龄学生情绪影响,教师在组织设计主题性游戏活动时,应充分激发低龄学生自身想象力,让他们能够在自由宣泄情感的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逐步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从而为发展和培养低龄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创造条件。

例如,教师在带领低龄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活动目标选择适宜的主题材料,通过构建低龄学生喜欢的故事情节,提高低龄学生活动参与热情。以“穿越封锁线”这一体育游戏活动为例,教师应提前准备竹竿、爬垫、铁丝网和木凳等游戏道具,并向低龄学生讲解游戏活动规则,随后鼓励低龄学生演绎解放军穿越封锁线的过程。通过选取此类主题的游戏,不仅可以激发低龄学生模仿欲望,同时也能激起低龄学生参与游戏情境的好奇心,培养低龄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促使低龄学生懂得团结友爱与相互协作。

2.加强探究,引导低龄学生发现真善美

低龄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喜欢体现真善美的事物。教师在开展德育引导工作期间,可根据低龄学生的此种特性,设置可引导低龄学生挖掘日常生活真善美元素的主题性游戏活动。其目的是创建良好的德育氛围,让低龄学生能够把握各种机会,积累丰富的真善美体验。

以“我帮小动物过冬”为主题,设置游戏活动。由于动物主题是低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为频繁的内容,教师可以让低龄学生发挥自主想象力,思考在冬季时节小动物如何过冬?随后,教师可以设置相关问题,配合视频、音频等展示方式,让低龄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在锻炼自身观察力的同时,激活创新力与想象力。通过设置生活化游戏活动,让低龄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与认识,制定帮助小动物过冬的方案,让低龄学生能够更加爱护动物。

3.尊重差异,全面提升低龄学生的人格修养

低龄学生的年龄和性格表现出了差异性特征,所以低龄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明显区别。在开展德育工作期间,教师要想推动低龄学生健康且全面地发展,必须精心设计与合理组织主题性游戏活动,针对低龄学生进行科学指导,继而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以“会变的水果”为主题创设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引导低龄学生将水果转变成对应动物,如将香蕉转变成猴子,将西瓜转变成河马。通过这种动态变化方式,进一步开发低龄学生的想象能力。并且,教师可根据低龄学生转变倾向,进一步判断学生学习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情况。此时,教师应正确理解与看待低龄学生个体之间的明显不同,在给予低龄学生高度尊重的前提下,通过实行分层教育方式,对不同能力的低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从而不断挖掘低龄学生自身潜能。应注意的是,在设置层次性、主题性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低龄学生的责任心与自信心,以帮助低龄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为要点,全面发挥主题性游戏活动的德育功能与优势。

4.创设情境,着重培养低龄学生的合作意识

低龄学生多数集家庭成员的万千宠爱于一身,他们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种性格会造成低龄学生独来独往,与同龄人之间缺乏合作的情况。所以,在进行低龄学生德育工作期间,教师应重视创设主题性游戏情境,以培养低龄学生建立合作意识为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小猪盖房子”为主题设置游戏活动时,教师可让低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即以小组为单位让低龄学生扮演小猪,并自主选择盖房子需要用到的材料,要求低龄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房子的搭建工作。在小组完成房子搭建工作后,教师应与小组共同参与评价,根据房子的结实程度以及漂亮程度,选出最完美的小猪房子。在刚开始进行游戏时,部分低龄学生会出现不与其他人交流的状态。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针对性指导,鼓励低龄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并指导低龄学生分析总结失败原因。通过此种主题性游戏活动的设置,可以促使低龄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乐趣,提高合作探究的意识,并引导低龄学生学会沟通和交流。与抽象性的说教手段相比,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德育效果,提升低龄学生合作意识。

5.丰富形式,培养低龄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为德育工作的落地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思路。教师在面向低龄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期间,应重视培养低龄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设立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引导低龄学生感受祖国发展的风貌和中华民族的文化。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持续拓展游戏活动形式,举办相关爱国主题游戏活动。

以“爱我的家乡”为主题,教师应重视区域游戏或角色扮演游戏活动,并融入本土风情文化的教育元素,在增强低龄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过程中,实现其全面发展的目标。此外,教师应设置“提线木偶”表演游戏,让低龄学生在参与表演游戏的同时,体会本土艺术特色,弘扬地区优秀艺术文化。教师可以设置“小小建筑师”等建构游戏,增强低龄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低龄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

总之,为有效提高低龄学生的德育素养,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重视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依托具有较强娱乐性和趣味性特征的主题性游戏活动,为低龄学生创建寓教于乐的德育氛围,科学设计满足低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理想教学环境。本文在全面了解和综合分析低龄学生认知需求以及学习特点的前提下,从合理取材、加强探究、尊重差异、创设情境、丰富形式五个方面入手,提高低龄学生德育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雪娥《幼儿德育中主题性游戏的有效途径》,《试题与研究》2020年第21期。

[2] 黄英杰、李媛《幼儿游戏的德育价值与途径》,《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年第7期。

[3] 王燕《幼儿德育中主题游戏的创新实践》,《才智》2020年第2期。

[4] 傅雅萍《微型社区游戏课程在幼儿德育中的“蝴蝶效应”》,《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第6期。

[5] 李菊玲《以主题性游戏促进幼儿德育的有效探究》,《当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22期。

(杨虹,高级教师,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