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研究

作者: 钱兆武

摘 要:教师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响应新课改要求,强化评价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使高中语文教学真正做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构建,让教师不仅要考虑如何教、怎样教,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会哪些知识,学习目标有无达成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语文教学模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本文提出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方式,制定明确评价标准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相互融合等策略,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 “教学评”一体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30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师的共识,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偏重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重点在于如何教,怎样教,教师仍然在语文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未被纳入考量范围内,为让“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教师需要将评价环节嵌入语文课堂之中,考查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从教学、课堂、反馈三方面入手进行量化改革,为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推动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科学规划教、学、评在课堂活动中的占比,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活动为素材设定评价标准和评价项目,构建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评价框架,通过评价结果确定个人的学习成长情况,结合个人的学习表现和测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高质量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助力。“教学评”一体化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在课堂内部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实时反馈机制,根据成长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为构建现代化的、科学的、高效的语文课堂做准备。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

1.明确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中,教学、自主探索、评价等环节全部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向学习目标迈进的过程,评价标准的制定同样与教学目标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教材、教学标准、学生的能力水平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关键要素。教材中课文的类型、体裁、创作背景等要素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材思想情感内涵的理解,教学标准主要指学习成长要求,除最终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外,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能否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都会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能力水平主要指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面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等,综合考虑多方要素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再设定语文教学目标,能够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科学化的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2.紧扣目标促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中知识点数量较多,因此,教师会根据学习需求将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拆分为多个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在课堂上不断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其中,观察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习活动进行情况,根据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评价,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高效完成任务。

为保证学习任务紧扣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的同时需要反思任务的实效性,例如,情境类阅读教学任务中,学生最终是否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本思想内涵,在写作教学任务中所用的情感方式和陌生字词是否符合语法规范等,确保知识点在转化为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不会脱离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

3.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通常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种,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教师主导的评价、个人主导的自省式评价和他人主导的多视角评价,不同的评价方式有着不同的优势,对教师而言,为保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检测要求灵活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成长。多元化评价方式为教师提供了多种考查学生学习进度和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方式,教师不再需要完全依靠随堂练习、阶段性测验、课后作业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了评价反馈结果的及时性。此外,多个结果相互印证,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避免了无效创新或低效创新情况的发生,为后续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构建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策略

1.结合教学目标,选定评价方式

教师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课堂,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设定教学目标,并对目标进行拆解,使其与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知识点融为一体。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预估学习成果,从学习成果出发反向分析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期,避免因目标设置模糊影响教学评等环节的正常展开。最后,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最终的评价方式,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结果性评价?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反思式评价还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指正型评价?确定评价方式后,教师根据反馈结果重新调整评价方式,使教学目标与评价活动始终结合在一起,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过程性评价主要体现在活动过程中,考查学生的活动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以此判断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结果性评价通过随堂测验成绩,课堂问答环节的结果,语文作业的完成情况,作文的写作质量等可视化的成果来评价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水平。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选择评价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优势助力。

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师说》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以及文章的思想意义,学会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阐述自身的观点,在班级内部建立起尊师重教,谦虚好学的环境氛围。为此,教师可以在新课前组织辩论活动,要求学生就“学习是否有用”为题开展辩论,并说明理由。正反双方相互辩论,列举反例和实证强化观点的正确性,教师在辩论中引入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语言组织能力判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发展情况,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古代也有一位名家就学习这一话题展开了议论,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堂上,教师以问答形式引导学生分析韩愈在论证自身观点时所用的方式方法,通过问答结果确定学生对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理解程度,在确定学生理解了正反对比论证的理念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撰写短文,尝试用同样的方式列举反例驳斥韩愈在文中的说法,教师围绕短文开展结果性评价活动,在反证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尊师重道的重要性,构建起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评价活动,助力学生成长。最后,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让学生掌握传、师、从、以、则、乎等词汇的用法,教师要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将《师说》翻译成符合现代语法的文章,以此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水平,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创新提供方向性支持。

2.制定评价标准,分层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创新性教学方法的效果同样需要评价活动进行验证。为使评价活动的教育价值真正体现出来,教师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价制度,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为后续调整教学方案提供参考。评价标准是语文教师决定如何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参考方向,也是教学评等多个环节相互整合的过程。为此,教师在制定评价标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分类,通常,越符合教师预期的评价结果,越能证明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强的效果,因此评价标准需要尽可能精细,但又不要过于细致,符合标准者则为良好,超出标准则为优秀,低于标准则为不合格。取得评价结果后,教师将其与学生以往在教学活动中的评价结果做对比,确定教学方式是否存在问题,增强教师对语文学习成果的认知,助力学生成长。

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推动评价环节与教学环节的整合,教师可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根据评价结果落实分层教学设计,在分层教学活动结束后考查学生在各自层面的学习成长情况,对比成长幅度调整分层设计方案和人员分层情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推动教与学的融合,助力学生成长。以人教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的《玩偶之家》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理解戏剧中个性化语言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诗歌中孕育的情感,思考戏剧冲突的设计方式,把握矛盾冲突的本质,思考拉娜最终选择出走的原因,思考自我意识和个体价值的实现方式。

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和语句分析问答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同步设置评价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海尔茂的台词以短文形式分析其性格特点以及对待妻子娜拉态度的变化,教师根据短文内容中对海尔茂人物形象的剖析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教师结合剖析过程设置评价标准:第一,观察短文整体行文叙述是否流畅,语句表达含义是否清晰,以此判断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第二,能否抓住选文中的关键字、词、句进行剖析,确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第三,对海尔茂这一人物形象的剖析是否准确,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是否到位,确定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

教师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确定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针对学生在评价结果中表现出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指导,为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不足的学生布置课外阅读赏析作业,为行为叙述能力不足的学生布置主题写作作业,为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布置整本书阅读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获得成长。

3.多种评价结合,助力能力发展

根据评价活动的发生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以将评价分为课上评价和课后评价两类,课上评价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课后评价一方面查缺补漏,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日常所学,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课上评价和课后评价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为了使多种评价方式共同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动力,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规划二者的应用方式,使其与高中语文课堂融为一体,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做准备。

针对课上评价,为了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对所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在布置教学任务的同时以多种形式引入课上评价,或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或是一场小组讨论活动,将课上评价活动嵌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于无声中完成评价过程,尽可能减少评价活动占用的课堂时间,根据评价结果灵活调整活动方式和教学顺序,保证活动质量。高中语文的课后评价主要通过阅读、练习、写作等方式进行,教师应根据课上所讲知识内容设计作业,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总结所学知识,确定自己在知识点学习掌握过程中的空白和不足,方便教师开展针对性的作业讲解活动,教师在补充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化的语文知识体系,助力学生成长。

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雷雨》为例,本节课主要教学目标为让学生理解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出发理解戏剧作品,学习戏剧冲突的塑造方式。教师在课上指导学生阅读《哈姆雷特》《李尔王》《雷雨》等戏剧选段,提出问题:从戏剧情节出发思考故事为什么会开始?什么是戏剧冲突?这些问题能考查学生对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理解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深入阅读分析戏剧选段内涵的过程中,教师以提问形式开展课上评价活动:“同学们,大家反复阅读戏剧选段,从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人物出发,分析其内心的矛盾和情感的复杂性。”教师根据回答确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课后,为深化学生对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故事情节,自拟主题,编写短篇戏剧,尝试通过人物对话引出戏剧冲突,在突出人物形象特征的同时,依托矛盾冲突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能够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想象力。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所学戏剧知识后,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编戏剧,思考戏剧冲突是否强烈,人物性格塑造是否鲜明,对话内容与人物性格是否相匹配,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使评价活动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让评价活动的教学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入手,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将评价活动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适时调整语文教学方式,建立高质量的高中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高俊荣、秦汉珂《“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现代诗教学评价探究》,《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年第10期。

[2] 王攀《基于“教学评一致”的高中语文诗歌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华夏教师》2022年第26期。

[3] 吕全鹏《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简论》,《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

[4] 吕全鹏《高中语文教学形成性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展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和Nvivo词语云的分析》,《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