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忙两头,丢中间”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探究

作者: 陈江山

摘 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一类伤害不容易被意识到:当教师过多地关注优等生和后进生时,对中等生的冷落就是教师在无意识当中对中等生的一种伤害。本文以教育心理学和新《课标》为基础,分析教育教学中教师忽略中等生的原因,并且提出三个解决策略:转变教学观念,培养中等生的主体意识;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培养中等生的自信心;注重训练的有效性,改善中等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中等生 语文教学 问题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1.037

一、语文教学中“忙两头,丢中间”的问题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但是教师新接触一个班级时,往往最先认识的人就是“两头”的学生,并且多数时间关注的是“两头”的学生。教师最容易忽略的就是中等生,而教师对中等生的冷落是教师在无意识当中对中等生的一种伤害。这里说的中等生,不仅仅是指成绩中等,主要是指那些“不起眼”的学生,那些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学生。这里说的“伤害”,不是说教师冤枉批评了这样的学生,而是说当教师过多地关注优秀生和后进生时,对默默无闻的“中等生”的漠视,就是一种伤害。

根据二八定律,这些班级里的“中等生”是班级的主体部分。中等生因长期得不到教师的关爱与关注,导致他们对班级事务并不关心,性格也比较内向和孤僻,甚至容易形成自卑、焦虑、抑郁等异常心理。班级中占比较大的中等生好像进入了教师的盲区。久而久之,中等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似乎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为他人鼓掌”的模式。中等生是一个“听话”的群体。一般来说,绝大部分“中等生”是听话的孩子。他们笃信长辈和学校为他们制定的各种规范,并能自觉规范个人的行为。因此成为班级“稳定”的主体因素。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些“听话”的孩子往往很少提问题,很少与人争论,无论是长辈,还是同学。有少数学生不仅对问题缺少个人见解,对班级不正当风气也缺乏抗争的意识,盲目随大流,甚至成为“问题儿童”。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提出的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指人们在能否进行每某一项活动之前,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研究表明,绝大部分“中等生”有着正常的智力,之所以与优等生、特长生形成差距,是因为他们长期缺少学习目的,缺少学习毅力,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又没有得到及时得到教师的关注和指导。“中等生”在班级中所占比例大、易分化、不稳定,抓住了他们的一个“特长”或“一个特色”,就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由此可见,“中等生”并非没有“特点”和潜能,只不过是教师对他们的“特点”有所忽视罢了。传统的教育教学中的“抓两头,促中间”的策略,实际上是把“中等生”放在教育“盲点”中,从而忽视了对他们的潜在能力的关注和开发。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说过,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或许中等生是教师们心中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但却是家长心中的唯一。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层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掘中等生的个性和潜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这一培养目标。教师关注行走在班级边缘的中等生,针对其特点采取积极措施,纠正对中等生的教育偏差,是当前每位基础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

二、语文教育教学中“忙两头,丢中间”的原因

中等生是学生的主体,在他们身上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经常相互交织和斗争,不断向两极分化。为此,认真研究中等生背后的家庭、学校和自身的原因,才能进一步做好中等生的优化和管理工作。

1.家庭的原因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然而,家庭教育往往对学生的影响是更加深远的,对学生性格的塑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所说:“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中等生身上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经常相互交织和斗争,不断向两极分化。为此,认真研究中等生的心理状态及其规律,积极做好中等生的优化和管理工作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又一重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十分重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模仿家长,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这一点特别重要,正如古人曾说:“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2.教师的原因

教师对中等生的学习缺乏必要的肯定,对中等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缺乏指点和开导。中等生群体在班级常规活动中通常表现得中规中矩,不让教师过多操心,也甚少引起师生注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注意力会被优秀生和频出问题的后进生群体带走,以至于中等生产生被忽视的沮丧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良好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育集体的同时,必须看到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及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关怀备至地教育每一个学生。”由此可见,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被看见。

随着年级和学科的增加,使得小学的“优生”变成了初中的“中等生”,初中的“优生”变成了高中的“中等生”,这部分孩子最可怜,由教师、家长“众星捧月”般的人物到无人理睬的“弃儿”,半学期下来教师还不认识自己。仅仅巨大失落感这一条就足以摧毁一个孩子坚强的意志和自尊与自信,所以,这部分孩子有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高中适应期,如果不及时加以关注和引导,这部分孩子非常容易“躺平”和“堕落”,甚至产生厌学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3.学生的原因

成绩一般的中等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智商很高,但贪玩不爱学习;另一种是天赋一般,学习努力但欠缺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中等生接受正确的引导就能成为尖子生,中等生一直错下去,不思悔改就可能成为后进生。中等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基础不扎实,知识体系不完善。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能遇到不懂的知识点,中等生也是如此。旧知识点没弄懂,新知识点又来了,长此以往,就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喜欢被动学习,但是不喜欢动脑子,教师讲的知识点听懂了,教材上的案例也都清楚,可是每当自己做练习题时,却很难做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死学、盲学,不懂得灵活变通。这部分同学要加强思考,提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大部分中等生都非常努力,每天把休息娱乐的时间用来学习,可是成绩却不见起色,主要原因是学习效率低,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学习到的知识点不多。

三、语文教育教学中“忙两头,丢中间”的解决策略

社会性发展的实质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就是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个体意识发展不完善,对教师会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所以,在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改善中等生的学习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中等生的主体意识

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因此,在教育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认识“抓两头,促中间”的重要性,不放弃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简而言之,教育应该润物细无声,让中等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取得进步,自然而然地取得成功。有一部分中间生想上进,也想争一流,但几次奋争失败后就会产生消极心态,自信心开始丧失。针对这些同学,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突破点,并提供时间、方法、技术策略上的支持和帮助,给他们搭起上高楼的梯子,并对其优先启发、优先辅导、优先激励,他们定能从中间生的队伍走进优等生的队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特别关心优等生和关注后进生的观念。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尊重所有的学生,千万不能过于偏心或者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教师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要有亲和力,逐步消除中等生因为害怕与教师交流而不敢与教师交流的问题。对待中等生,教师要善于铺垫,善于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中等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关注。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是中等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很多中等生的成绩一直上不去,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课堂学习效率低。课堂上获取到的知识点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课外。在课外浪费了很多时间,这其实是舍近求远、本末倒置的行为。所以,中等生要提高听课效率,争取在课堂上学习更多的知识点,这样在课外就有更多的时间完成其他的事情。

2.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培养中等生的自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悦读、勤学、善思、好问的习惯。教师通过改变评价策略,对中等生可采用激励评价的方法,让中等生体会到阅读的喜悦,勤于学习,细心观察,善于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及时地向教师请教或者自己查阅工具书寻求答案。中等生是班级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类群体,这类群体当中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学生是不断发展中的个体,中等生可能在某一方面的学习中是不突出的,但是不能够否定他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所以,单一的某一次评价不能够反映学生个人的整体水平。实际教育教学中的评价最重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和水平下一个判决书。教师对中等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根据中等生的评价反馈,密切关注中等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成败归因,正如心理学家韦纳所倡导“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归因”那样,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归因于努力不够而并非能力不足,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语文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这一点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评价主体多元化相符合,评价重点展示的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该多提供描述性反馈和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有不同的教学板块,教师不要用一时的分数高低作为中等生整体表现的衡量标准,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而不是结果性评价。

3.注重训练的有效性,改善中等生的学习方式

“学以致用”一直是古今教育所倡导的理念,语文的教育意义也是如此,语文课堂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面对的对象应该是班级中的绝大多数学生。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要以学生的学情为起点,以所教的课文题材为终点,中间再搭上两三个台阶。”教育面向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大多数学生即中等生,教师要注重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理念在引导中等生改善学习方式中同样适用。教师应给中等生提供学习建议和方法:首先,中等生应该以课本为主,配套课本上的练习题,采用关联记忆、意义记忆、关键词记忆等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牢记要求背诵的课文。其次,中等生应该重视错题集,及时查漏补缺,通过层层筛选过关的方式,将未掌握的基础知识重新掌握。最后,中等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急不躁,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首先中等生要制定学习计划,并且对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检查和反馈。然后,中等生要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策略,认识自己在学习时采用的方式。最后,中等生要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发现自身的问题后,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作业,这样的作业完成效果可想而知。中等生要高效完成作业,在做题的时候,中等生要知道每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哪个,解题思路又是什么,有何解题技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课堂上记住的知识点,课后如果不复习,我们必将遗忘。所以,中等生要做好复习工作。当天学习的知识点,当天晚上一定要复习一遍,第二天可以把当天同前一天学习的知识点再复习一遍。经过不断复习,学生才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在语文教育教学之中,教师应该树立“以研促教”的理念,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发现其中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中等生,首先,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唤起中等生积极向上的自信心,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评价策略,让中等生产生“我要成为并且能够成为一名优等生”的想法。其次,对于中等生而言,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适当降低要求,注重实践性,改善中等生的学习方式,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最后,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对教育心怀敬畏之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需要情感和智慧的投入。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

[2] 黄择彬《农村高中中等生自我效能感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华南理工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3] 张学梅《孩子小升初阶段家长的教育观转变研究》,《中学教学参考》2022年第21期。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长江文艺出版社1977年。

[5] 孔德煜《浅淡初中语文教学中中等生转化的策略》,《2021课程教学与管理论坛论文集》2021年。

[6] 李镇西《给教师的36条建议》,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

[7]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年。

[8] 周小蓬《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