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作者: 马玉忠摘 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新课改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将课本中的内容传达到位,保障教学质量和效率,还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提升其认知能力,使其成长为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本文详细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发展的现实意义,重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具体的渗透策略,旨在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中道德与法治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2.049
在社会经济高速的发展的今天,学生成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各种信息,其中负面信息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错误引导。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三观”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播渠道和路径不断扩大,各种价值观充斥着学生思想,在这种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视野也随之广阔。但在海量信息中,一部分不良信息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使其价值观发生偏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在初中阶段,学生心智还处于发育的过程中尚未成熟,一旦受不良信息的影响,未能得到及时的干预和纠正,就会养成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严重的可能会给校园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传递给学生,能够让其在纷杂的网络世界中,更加精准地辨别不良信息,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下,学生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困难,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践行立德树人理念
立德树人是我国根本教育任务,初中课堂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积极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推动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实现。
在新时期,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才能够在时代的洪流中实现个性化发展,而德行是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只有青年学生全面了解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能够得以发扬和继承,这是彰显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因此,依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学生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才”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话题。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路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举措。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联系社会发展的现实所需,结合我国当前国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培育学生,让学生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
经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知,教材中的内容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教材共计六册,分别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和世界的角度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够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革命教育以及法治教育等。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多的契合点,这就需要教师深层次挖掘教材,找出二者的内在联系,并将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的内涵展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价值观的影响,成为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的新青年。
在教学前,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深层次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找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后,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贴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并优化教学流程,将教学内容全面呈现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
例如,初中道德与法治《崇尚法治精神》这部分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明确教学重点,即法治与法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将教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和形式,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夯实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案例讲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法治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础,遵守法律是自由的前提。教师可将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法治新闻讲述给学生,让其意识到脱离法律的自由是不可取的,不遵守法律的行为将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
(二)联系生活实际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一部分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而学习道德与法治的主要目的,就是将相关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促使学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化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降低学习难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初中阶段,学生认知能力正处于过渡阶段,即从形象认知向抽象认知过渡,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将复杂难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拉近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距离,使其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渗透生活化元素。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遵守社会规则》的教学时,其中包括三个模块,分别是“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讲道德”以及“做守法公民”。教师可通过情景教学法,将生活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本单元的第一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规则仅是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文明社会一定是规则社会。在课堂上,教师可提出与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文明行为,如:作为一名学生,在学校中应遵守哪些规则?作为一名公民,在社会中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下,学生可对规则有一个大体的认识,随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违反了规则,会引发什么后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以及违反规则的严重后果。当学生准确掌握了规则的概念后,可引导其在规则的基础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的含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文明的行为。
在本单元的第二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的教学中,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欣赏他人。教师可提出相关问题,如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尊重他人?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会联想到生活实际,并主动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从而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
(三)实施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指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价值情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属于德育,为学生道德情感的养成奠定了基础,但也有一部分内容属于价值情感。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就体现了道德情感和价值情感两个层次。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利用情感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堂中。在教学时,需要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深入学生实际,以学生真实的情感为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融入教学内容中。另一方面是将教学情感与学生情感深度融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高效。
例如,在开展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维护祖国统一》的教学时,就可实践情感教育。本节课主要教学目标分为两个层面:
其一,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明确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和责任,认识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出发,坚定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念。
其二,知识目标:掌握反分裂的具体要求,明确“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紧紧围绕制定好的教学目标,践行情感教育。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路径。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设施,为学生播放香港和澳门回国祖国的影像,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教师可加以指导,如: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为祖国统一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课堂上营造出浓厚的爱国氛围,学生会获得特殊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这时教师再将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性作为中国公民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传递给学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障教学质量和效率。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谈谈个人的感悟,可以是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为祖国统一建言献策等,在学生阐述个人观点的过程中,将个人的情感与本节课的爱国情感融合,从而使其形成爱国主义情怀。
(四)创设主题活动
教师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创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题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要求教师结合初中生独特的兴趣爱好和个体特征,综合性设计主题活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观看影片
组织学生观看一部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片,并写下观影感想。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注意力较为集中,在电影情节的推动下,角色情绪的感染下,学生思维会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在这种背景下,他们会对影片中的价值观,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和落实。观影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基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内容,写一篇观后感,在撰写观后感时,学生会更加认同影片中正确的观点和价值,并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内容。这种活动形式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升华电影的主题。学生在写观后感时,可结合个人的想法和观点,谈一谈自己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如何做,怎样做。
2.讲故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理念、观点,更是行为的体现,在名人、英雄、楷模身上,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可在班主任的支持下,举办“讲故事大会”,共举办十二期,每一期的主题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词语。在活动期间,每一名学生都要选择价值观中的一个词语,作为演讲的主题,内容不限,可以是英雄人物的故事、劳动模范的故事、身边人的故事等。这种活动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词语、二十四个字,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在无形中会对学生的行为举止产生积极的影响。
3.专家座谈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学校和教师挖掘更多的社会资源,拓展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实贯彻助力。有条件的学校可邀请时代楷模、劳动奖章获得者到学校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讲座,让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展开亲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向学生传递时代精神与理想信念,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让学生自觉约束个人行为,向楷模人物学习,实践道德模范人物身上特有的品质。
4.实践活动
为帮助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养成热爱劳动、团结他人、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组织学生实践角色扮演的小游戏,扮演的角色可以是教师、清洁工人等。在游戏期间,学生能够学会尊重每一种职业,并认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以此培养其敬业精神,促使其全面发展。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落实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需要教师制定完善的教学方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支持,促进学生茁壮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健娇《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学苑教育》2023年第6期。
[2] 牟清俊《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2021年第2期。
[3] 唐聪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三)》2020年。
[4] 邓华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年第3期。
[5] 李慧《探讨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21年。
[6] 陈虹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21年第6期。
[7] 飞丽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9年第Z3期。
[8] 张红梅《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策略》,《当代家庭教育》2019年第14期。
[9] 陈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路径研究》,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1教学改革成果交流暨专业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三)》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