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如何运用激励策略
作者: 徐进忠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不仅关系到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将阅读放在重要的位置,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处于成长初期,对于学习活动缺乏全面的认识,教师要想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就需要重视激励策略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最终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不断增强。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激励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3.004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起点,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学生能够识字,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在解读文字的过程中感受文学、认识科学,实现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过去的小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教师和学校大多都以学生的成绩为导向,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以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数作为标准,由此产生了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惩罚性作业等等,这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缩减了他们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思维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将学习当作一种枯燥且乏味的任务,只能在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下开展学习活动,而无法主动去探索和体验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不仅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心态、毅力、品格等多方面素养的培养产生影响。
事实上,语文阅读是一种趣味性非常强的活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不曾见过的风景,也可以与作者展开一场心灵的对话,还能够从他人的人生经验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总而言之,教师需要让学生发现阅读的魅力,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乐于阅读。激励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它能够带给学生正向的反馈,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也可以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看到自己在学习中取得的各种进步。这样的方法不仅比直接下达指令更加有益,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还能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的不足,愿意用良好的心态面对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无论是对于学生知识的学习,还是心理健康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学习激励教学法中的各项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主动实践,在班级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够浓厚
文字多、阅读量大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之一,同时,随着年级的提升,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篇幅也会逐渐变长,倘若学生本身对阅读没有太大的兴趣,便会下意识地认为阅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样的想法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阅读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才能长久地将阅读这件事坚持下去。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发展充分,自制力和意志力都相对薄弱,很难在一件事情上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这些情况也会削弱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兴趣不足是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创新,教学手段比较形式化,教学内容不够深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没有获得丰富的体验,也没有实现知识的有效积累。
2.学生的阅读范围不够广泛
学生要想获得良好的阅读能力,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知识,仅仅依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尤其是对于成长初期的小学生来说,教师需要尽早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在大量、广泛的阅读中不断拓宽视野,实现阅读广度与深度的延伸。但是,就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看,许多教师缺乏较强的拓宽阅读范围的意识,基本都是以教材中的课文为教学重点,很少将课外的内容引入到阅读教学中,这样就会在无形之中限制学生的阅读范围,使得学生将思维局限在教材中,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学生也很难形成在课外学习知识、观察生活的意识,认为只能通过课本和课堂学习到知识,在课后不需要开展任何学习活动,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学生尚未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有着正确的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愿意迎接更多的挑战。小学生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初期,缺乏足够的学习经验,在很多科目的学习中依赖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当教师和家长没有布置任务、没有教授方法时,便不知道怎样展开学习活动。在语文的阅读过程中也是如此,很多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课文和篇章的时候囫囵吞枣,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咀嚼文字,在阅读过程比较浮躁、急进,这样就会造成学生花费了时间在阅读上,但是却难以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同时,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不知道什么样的文体适合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也使得学生难以抓住阅读的重点,常常在阅读后仍然不知所云。这样的情况还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最终会影响他们的整体学习状态。
4.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尤其是在阅读中的各种良好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较高的阅读积极性,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获得知识、快乐和放松。但是,当前的小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没有长期阅读的习惯,很多学生除了课堂上教师要求阅读的课文,课后作业中要求阅读的篇章,便不会自主阅读其他的内容,导致学生的阅读范围很窄,知识储备不够;二是有的学生在参与阅读活动的时候缺乏良好的习惯,例如一边玩玩具一边读书,难以做到一心一意,还有的学生缺乏耐心,注意力分散,常常读几个字就开始走神,或者读到一半就放弃。这些情况不仅使阅读这项活动难以为继,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养成三心二意的不良学习习惯,倘若不及时进行纠正,还会对学生的性格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小学语文阅读中如何采用激励策略
1.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日常学习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因此,教师需要抓住这些时机,将各种激励手段运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去,以此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够逐渐感知到阅读中的乐趣与魅力,实现自主阅读积极性的不断提升,最终变被动为主动,不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也能够主动拿起书本展开阅读活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格外重视日常教学的过程,巧妙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方式开展教学。“读”是积累语言、开阔视野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也是阅读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深入到阅读中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中的课文,选择合适的方式,培养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对同学们说:小朋友们,在阅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们需要将里面的小动物们画在纸上,让我们看看谁是教室里的“小画家”!这样一来,同学们可以明白此次的阅读活动是与绘画相关联的,不再是单纯地朗读与讲解活动,便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真开展阅读,了解清楚课文中的“小画家”画的是什么,思考怎样将其中的内容灵活地画在纸上,这不仅可以让阅读变得新颖有趣,同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得到提升。
2.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
要想让学生保持对阅读的热情,源源不断地在阅读中获取知识,获得成长,教师还需要将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外,一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营造温馨的课外阅读环境,通过环境和氛围给学生带来激励,使学生在书香气息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充分体现出环境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例如,每个周末教师可以为同学们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根据小学生的喜好,对不同类别的书籍进行分类推荐,这样有着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外书进行阅读,家长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时也将拥有更加广泛的选择。在推荐书籍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地让孩子们接触更加多样的知识和世界,这样不仅能够收获更好的课外阅读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保持阅读热情。
再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课外阅读活动,在班级中创建图书角,将搭建角落、管理借阅、书籍投放等工作交由学生完成,这样能够让学生拥有丰富的参与感,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引导他们在阅读中提升综合素质。另外,教师也可以在环境设施方面进行改造,打造“书香班级”,在教室的墙上设置“每日一诗”“每日金句”“名人格言”等内容,在班级展示栏里展示优秀的读书笔记、读书感想等,这能够在班级内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3.利用读写结合,教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进入高效阅读的状态。有的学生花费了很多时间进行阅读,但仍然不知道自己阅读的内容是什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这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面对这样的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阅读的本质和内涵,通过书籍与作者开展对话交流。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精读课文,认真了解课文所讲述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即这篇课文先讲述了什么,然后又讲述了什么。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地认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重点段落进行阅读与摘抄,一方面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积累好词好句。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开展仿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讲述一件“信赖创造出美好境界”的事情,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4.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许多知识都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提炼和总结而来。因此,在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时,教师应当强调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种联系往往会产生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阅读更具生动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落花生》的阅读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与家人交流或通过网络了解与花生有关的知识,以了解花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历程。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特殊的意义。通过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更好地展现阅读的价值。
5.巧用激励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尚未成熟,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也不够丰富,要想让他们养成一个又一个的好的习惯,教师和家长都需要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成长空间。在小学阅读的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需要巧妙地运用激励策略,通过带给学生正向反馈的形式,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这样既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自信向上的心态,同时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有着正面的影响。
例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阅读目标,如果全班同学都能够安静地完成整篇课文的阅读,没有人在阅读过程中扰乱课堂秩序,那么教师就可以在阅读完成之后为大家播放一首歌曲。这样一来,为了能够在课堂上听到喜欢的歌,同学们都会努力保持安静,认认真真地完成阅读,长此以往,同学们便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习惯。
再如,在课后的阅读中,教师可以与家长开展配合,家长在家中需要创设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这样能够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避免他们被玩具、电子产品等事物分散注意力。同时,教师可以建立学生的家庭阅读手册,由家长在手册中记录学生的阅读过程、阅读表现等等,这样既可以长期、直观地展示同学们的阅读情况,同时也是对学生成长的一种记录,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当前素质教育和全民阅读的风潮下,阅读的意义愈发多元。在小学阶段,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能至关重要,因为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有着积极的影响,更是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们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确立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并积极探索和创新各种激励方式,努力营造积极的阅读氛围,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到愉悦与收获。
参考文献:
[1] 郭海燕《探析激励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2021年第34期。
[2] 顾莹莹《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激励性评价》,《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2021年第10期。
[3] 胡千千《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年第1期。
[4] 孙春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文渊(小学版)》2020年第5期。
[5] 何香云《重视小学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中国校外教育》2020年第11期。
[6] 闫晓莉《谈小学阅读教学中的“互动”艺术》,《甘肃教育》2020年第7期。
[7] 王莉莉《快乐阅读,有法可循——谈小学阅读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20年第1期。
[8] 王雪梅《多元 激励 灵活——试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形成性评价》,《学周刊》2019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