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毛泽东诗词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谢李媛 刘小文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毛泽东诗词是高中诗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升学生诗词阅读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因此,本文立足于新《课标》要求及教材编排意图,从多样的诗词阅读教学方式入手,对以《沁园春·长沙》为代表的毛泽东诗词展开教学策略研究,探索高中毛泽东诗词教学的方式,以期为中国革命传统文化教学之路建言献策。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长沙》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3.011

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内容应该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要求结合起来,要运用教学促进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使学生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毛泽东诗词不仅是优秀的诗词作品,也是优秀的革命传统文化作品。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合理安排毛泽东诗词,发挥教材文本最大的效益是进行毛泽东诗词教学最重要、最突出的问题。本文围绕课标要求、参照教材编写、关注能力考查,力求借助多样态阅读教学方式,即以多样的阅读教学方式为支撑,实现文本的深度化解读、结构化整合、主题串联,丰富诗词课堂教学形式,建构毛泽东诗词多样态阅读教学的体系,为现阶段毛泽东诗词教学提供参考。

一、毛泽东诗词教学价值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以及新教材的推行,教学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新教材依据课标要求,进行单元组合、任务群构建,以便开展探究式学习。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性质加强。语文教材选篇及编排都遵循一定的人文主题与单元任务。毛泽东诗词选入初高中教材,其具有的教学价值也可从人文性和工具性来分析。

1.人文性价值

毛泽东既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杰出的文人代表,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榜样。毛泽东经历了国家战争不断的动荡时代,从青年读书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革命的诗篇。毛泽东的诗词具有雄伟壮阔、气壮山河、意境高远的特点,在中国革命文化浪潮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诗词了反映中国革命斗争和革命建设的历史过程,体现了现当代革命精神。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革命精神。学习毛泽东诗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有利于学生提高中国革命传统文化作品鉴赏能力,发扬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精神;有利于学生树立中国革命传统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工具性价值

毛泽东诗词充满着雄伟壮阔的激情与蓬勃发展的张力,将现实与浪漫结合在一起。毛泽东诗词形式丰富,汇聚了叙事、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形式,创作内容充满哲理性。其诗词作品多用旧体写新词,将社会革命融入旧体诗词,为诗词发展注入新活力,能作为革命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毛泽东的诗词巧妙地运用多种描写技巧和修辞手法,在继承传统诗词创作的基础上,还能推陈出新,让诗词焕发新光彩。

其工具性价值表现在依托毛泽东诗词进行文学鉴赏,可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思维发展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学习毛泽东诗词语言,有利于学生建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诗词语言体系,初步掌握中国革命文化诗词的创作特点;多角度鉴赏毛泽东诗词语言、手法、情感、风格等,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二、毛泽东诗词阅读教学的策略

毛泽东诗词是革命传统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中的毛泽东诗词选篇来看,初中教材的选篇有《七律·长征》《沁园春·雪》,高中教材的选篇只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文章,也是学生整个高中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可见,《沁园春·长沙》在整个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1.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诗词阅读学习兴趣,教师创设一个恰当的、符合阅读任务要求的教学情境是至关重要的。《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第一篇语文课文,需要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情境教学创设既可以从学生已有知识建构入手,也可以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展开。

首先,“自古逢秋悲寂寥”,《沁园春·长沙》中的秋却与“寂寥”无关。充满着“激情昂扬,指点江山”的气势。教师借助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诗词要素,进行课堂导入重组,创设“秋”的文学环境,在导入中带领学生回忆,回顾旧知体系。如教师可以结合李商隐《夜雨寄北》、李煜《相见欢》、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篇文章,回顾三篇文章中写“秋”的方法,回忆每首文章中蕴含的“秋意”,及背后抒发的情感。以上的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的情感基调,是悲的、是愁的。但是,毛泽东笔下的“寒秋”却别有一番风味,是积极的、向上的、自由的。通过这种反差对比,教师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教师可以采用猜谜形式,列举有关“毛泽东”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猜谜,由作者引入文本的学习。

其次,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入手,连接课文和生活实际。教师通过图片创设学生常见的秋景,激发学生对秋景的想象,或者让同学们根据实践观察,描绘自己生活里的秋景。以此为切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带到教室外的秋景中,置身秋景感受秋,从“同样的秋”入手,学习“不同的秋”的情感表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选取多种情景创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花样诵读,感受诗人心声

反复诵读是进行诗歌体验的第一步。诵读是语文课堂的生态基础,通过诵读,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沉浸其境,感染其情,自觉地进入认知状态。诗词课堂上的诵读尤其重要,反复诵读是打破文字理解屏障的利器,也是进入古诗文学习最简捷的路径。多样的诵读方式不仅可以让课堂热闹起来,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沁园春·长沙》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要求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感受作品的语言,获得审美体验。在诵读中,教师可以把握诗词节奏、了解诗词内容、感知诗词情感。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是课前诵读《沁园春·长沙》,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基调,也可以把每个学生快速吸引到课堂的学习氛围里,即便个别没出声读的学生,也会被诵读的声音感染,加入学习活动中;课中诵读《沁园春·长沙》,能够帮助学生整体掌握诗词内容,如意象、意境、人物等,帮助学生熟悉诗词内容;课尾诵读《沁园春·长沙》,可以起到情感深化,总结巩固的作用,在用诵读展现情感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记忆诗词。

当然,除了在不同阶段设置诵读,教师还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进行教学,如恰当时机的默读,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发散思维;分角色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同时帮助学生更深刻解读文本;个别读,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才华,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也可以听读、随读、轮读、竞读、小组读、演读等,不同层次、多种多样的诵读方式可以让课堂充满生机。

3.抓住意象,走进文本深处

意象是诗歌的语言灵魂,诗的观念就包含在意象中。意象是诗词最重要的审美表现、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内在情感的外在投射。对于作诗、品诗传统绵延千百年之久的中国人而言,诗歌更是反映着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中国诗学研究重视“意”与“象”的关系,“立象以尽意”。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以意象为抓手进行解读,既符合诗词鉴赏的认知与学习规律,又贴合《沁园春·长沙》文本本身特征。

教师在此环节中可以引导学生紧抓意象,走进文本内容,鉴赏诗歌语言。教师设置中心问题,从“描写选取了何景、景物有何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入手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展开对诗词文本的研读鉴赏。上片选取的“山、林、江、舸、鹰、鱼”等景物,借助对“红”“碧”“染”“争”“击”“翔”等词语的锤炼,精炼且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竞相争上、生机勃勃的壮丽画面。毛泽东看到壮丽山河,从自然界联想到了自然万物的主宰者,紧接追问,试问天下主宰,表现出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和关注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在《沁园春·长沙》的意象分析中,教师可以采用炼字法,也可以采用联想法。由点带线,从本词中的景象运用联系到学生已学习过的诗词中去,由已知感知未知,从已有经验触及未知内容,串联学习过的诗词中对“山、林、江、舸、鹰、鱼”等景物的描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词的意象,感知诗词的意境。

4.联系现实,开展诗歌创作

新《课标》指出,诗词教学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除了借助朗诵、品赏等诗词阅读鉴赏方式,教师还可以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入手开展教学。诗歌创作离不开诗人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社会发展环境。因此,诗词教学既要立足学生实际,也要结合文本背景作深入探讨。

1925年,毛泽东途经长沙橘子洲时写下《沁园春·长沙》,本词感情真挚,作者站在湘江边远望万物,视野开阔,面对美丽的湘江自然秋景,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革命斗争生活,用大胆的笔触写出了天下的归属,用眼前景色来表达他改造旧中国的抱负。在《沁园春·长沙》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诗词内容、创作背景及相关知识,深入赏析,感知诗歌吟唱的韵律、营造的情境和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深入体会词人的豪情和抱负。

《沁园春·长沙》是古词牌赋新词,词作表达的革命主题离学生生活较远。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注意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如采用跨媒介形式,把革命背景用影视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让诗词走进学生,诗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教师可以教学填词方法,如韵律、字数、句式等,引导学生填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的发展能力和观察实践能力。

5.紧扣主题,开展点面教学

新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进行编排。教师可以依托教材进行大单元教学。毛泽东诗词教学不仅要落实语文要素的点,更要能够把握好人文主题的面,借助单元内容实现教学的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沁园春·长沙》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此单元主题是“青春激扬”,是关于青春的体验和思考。作为第一个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学生刚步入高中阶段的学习,需要对青春、理想产生认识。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青年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健全的人格。结合以上需求,教材围绕“青春”主题选择了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既突出单元主题,又利于建构学习情境,便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组织与教学。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回忆起青年时代意气风发的岁月,诗歌豪迈壮阔,充满了不可抗拒的青春热情、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讲授《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大单元主题教学的方式,以“青春”为点,串联整个单元的文章教学,带领学生感知不同时代下的青春模样。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初中学习的知识,根据教材设计专题,选择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内容,与“青春激扬”人文主题紧扣,鉴赏毛泽东诗词的语言特点、情感共性、青春理想。当然,主题教学不仅仅是和课内文本进行有效联动,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开展,更可以跨越单元安排、打破教材限制,以篇带本。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自由选读书目《毛泽东诗词文化解读》《毛泽东传》《西行漫记》《毛泽东诗词鉴赏》等,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要顺应新教材的实施要求,运用多样的诗词阅读教学方式,开展《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从教学情境设计、诗歌教学诵读方法、文本内容解读以及主题教学设置角度论述了毛泽东诗词教学的相关策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了解毛泽东诗词丰富的表现形式,在诵读中感受中国优秀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现有认知水平下理解青春内涵,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形成文化自信。同时,本文所介绍的教学方式点线面结合,从单篇教学走向大单元学习、主题学习,为新教材单元整合教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张全民本册主编、褚树荣丛书主编《红色经典——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

[2] 李玉婷《“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研究》,西华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3] 朱再枝《诵读: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策略选择——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读写月报》2019年第12期。

[4] 吕莉春《浅谈高中诗词教学中四大语文核心素养的运用——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为例》,《科教文汇》2020年第1期。

[5] 林任丁《比较与整合:群文阅读的关键——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6] 潘红义《毛泽东诗词的革命价值及任务群学习》,《语文月刊》2021年第3期。

[7] 吴振兴、廖先《运用内容分析法:革命文化融入高中诗歌教学探索——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1年第6期。

[8] 郭艳、刘伟《层级发展视角下语文课堂的革命传统教育——以毛泽东诗词微专题研讨教学为例》,《甘肃教育研究》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