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发展”的深度阅读教学路径探索
作者: 彭子桐摘 要:本文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展开深度阅读教学路径探索,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深度阅读获得知识、思维、能力、观念的全方位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为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发展 深度阅读 教学模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3.015
学生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始终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语文学科作为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对于学生知识能力、思维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决不能浮于表面。基于此,教师要围绕“发展”原则展开深度阅读教学路径探索,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让学生能通过学校教育成为“三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创造深度交流的机会
优质、健康的课堂是平等的、互动的。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行为支持,主要体现在学生应拥有自主思考、相互交流、思维碰撞的机会,以实现深度交流,推动深度阅读的落地。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单独发言,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索,然后让各小组派出代表以表达组内观点。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之中。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表达,教师能充分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对于学生的思想产生进一步的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相对较差、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而言,其表达欲望相对较弱、表达能力也相对较差。因此,教师应采取更具有参与性的措施以为学生创造深度交流的机会,确保学生的平等参与权。
以《愚公移山》一课为例。“愚公移山”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也是学生听过多次的神话故事。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愚公是否愚”均产生了自主理解。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思维交流。因此,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愚公是否真的‘愚’”的混合型辩论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点的论述。首先,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要求各小组根据组员的情况进行角色分配。随后,各小组展开组内讨论得到组内观点。最后,各小组代表展开观点阐述。而在完成观点阐述后,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质疑。值得注意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并不是固定的,而应时常“轮换”,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搭建深度理解的支架
深度阅读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沉浸感”,要求学生能全身心参与课堂学习,呈现“高度投入”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状态,让其深度参与课堂之中。因此,问题的实施应充分关注教学的过程,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生成,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情、重视问题的设计,以为学生搭建深度理解的支架。教师应明确学生的具体学情,如兴趣爱好、认知水平等。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起点,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进行问题设计,为学生提供思维的“阶梯”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
如在进行《再塑生命的人》一课的学习时。根据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快速浏览的阅读方法不甚理解,其快速浏览的效果相对较差。因此,教师首先讲述了快速浏览法在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紧接着,教师布置了“海伦与莎莉文教师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快速浏览重点内容。一方面,简单的、具有故事性的内容能够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逐步学会了快速浏览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技能。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积极展开相互交流,才能在互动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情感障碍,从而设计出与学生知识、情感、爱好、能力相匹配的启发性问题。
三、给予深度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贯穿于课堂的整个阶段的鼓励机制。对于深度阅读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而言,评价不再是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的总结,而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态度、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积极、正向的学习状态对课堂而言万分重要。因此,评价应正向、积极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目标导向下的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特征。首先,评价应具有激励性。即评价应起到树立学生学习自信的功能。其次,评价应具有针对性,学生能明确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教师应采用具体的、就事论事的方式评价学生。与此同时,教师的评价不宜过多,也不能过少。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因此,教师应充分抓住机会,通过适量的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被教师所关注,并在教师的激励之下实现进步。最后,教师应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用具体的事情激励学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夸赞一定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明确知道教师对其的欣赏是发自内心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为例。与传统的教师对于学生做题的结果进行诊断性的评价不同,基于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强调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开放式任务的设计,并通过过程化、形成性的评价对学生进行鼓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提到了诸多的生物,如“皂荚树”“油蛉”等。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对其中的生物进行总结,并简单对其外观、习性等进行表达与阐述。此时,部分学生积极参与举手、表达欲望强烈。而部分学生羞于表达,举手并不积极。此时,教师应平衡上台表述的学生的性格比例,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均获得表达的机会。而在评价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夸奖其“爱看书”“爱观察生活”“课前预习”等,而非简单地用泛泛之词夸赞其“你真聪明”。
四、引领自我建构的成长
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精神成长、价值观念塑造、自我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语文学科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基地,更是精神的成长摇篮。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萌发、精神世界成长、价值观念塑造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充分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通过深度阅读的过程引领学生进行自我成长、助力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基于成长的目的,教师首先应精选教学内容,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关于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等观念素材,并将其进行精炼。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基于其中的内涵主题适当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以助力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念。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将学生的情感激活置于教学的首要位置。情感是学生心灵发展的土壤,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才会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中的观点产生认同感,最终对学生的学习观念产生影响。
以《鱼我所欲也》一课为例。本文是孟子对于价值观念论述的经典篇章,其中的“舍生取义”是本篇文章的“眼睛”,充分凸显了孟子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但是,学生生活经验简单,对“舍生取义”无法在第一时间产生共鸣。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文章的内容相结合。教师可以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平民英雄”引发学生对于普通人一生的思考,也可以用消防员等特殊职业的人群的英勇事迹引发学生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的探究,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上有名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探索他们心中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通过这些人群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情感“震动”,继而引发学生对于“生命”价值观念的探讨,最终通过探索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让学生获得精神的洗礼。
五、抓住文章脉络的文眼
文眼是整个文章的主旨,准确地识别和抓住文章的文眼,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篇章的意境、脉络,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深度阅读教学环节,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文章的文眼,并围绕文眼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对文章的整体脉络、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进行准确把握,并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度阅读的过程是帮助学生了解文章脉络的过程,是寻找作者情感表达的过程,是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过程,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逐渐理清文章的逻辑,从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文章,增强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感知,更加全面、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题。
例如,在进行《秋天的怀念》的教学时,学生通过深度阅读抓住文章的文眼,就能够快速的理清史铁生对秋天怀念的情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标。史铁生对秋天的描述,处处体现了自己和母亲的关联,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爱。在行文的过程中作者曾经两次描述,母亲希望作者能够“好好儿活”。通过深度阅读,学生们能够了解到母亲为什么会特别强调让作者“活”,这是因为作者曾经德智体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良好,并且曾梦想做一名田径运动员,但是现实生活是残酷的,作者不幸罹患先天性的腰椎裂柱病,这种病症导致其无法站立,更无法奔跑,他成为田径运动员的梦想破灭,并且生活、精神层面的痛苦让他对“活下去”失去了希望。同时,母亲也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在自己时日无多的情况下,母亲为了能够帮助患病的儿子重新获得“生”的曙光,所以才着重强调让作者“好好儿活”,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牵绊。在秋天,作者想起与母亲在一起的各种场景,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嘱托,将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通过深度阅读抓住“好好儿活”的文眼,才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六、促进情感抒发的批注
深度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主旨。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不同段落表达的情感存在细微差异,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情感动态、变化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们养成批注的习惯,在不同的段落、语句位置添加相应的批注,阅读结束后再进行批注的总结,既能够保证阅读的阶段性成果,又能够保证整个文章的整体性成果,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对阅读批注的定义、内涵、意义、方式、符号等进行系统、全面的讲解,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名家批注的范本,讲解名家批注的目的、角度等,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批注的作用。在学生批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做好监督和指导工作,一旦发现学生批注时出现问题或者存在疑问,则及时给予帮助和解答,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批注的精髓。
以《黄河颂》为例,这是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歌词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教师在进行深度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对作者的生平进行简单了解,对《黄河颂》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为了加深学生对批注的印象,在《黄河颂》歌词名位置上进行批注,“颂”字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歌颂、赞颂的情感。教师可以将“颂”字作为整个歌词的着眼点,带入情感来进行后续的阅读。歌词的不同语句描绘了作者对黄河不同的情感,例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学生在此处批注,这是对黄河水流气势的描绘,表示黄河水流湍急,气势万丈,汹涌澎湃,一方面描绘了黄河的波澜壮阔,另一方面借助黄河来表达对民族英雄的敬意,表现了作者强烈、热烈、激烈的爱国情怀。学生们也可以在不同的位置批注,如“啊!黄河!”这句在诗词中出现了多次,通过重复、反复的方式,能够达到强调和感叹黄河波澜壮阔的情感,对黄河雄伟、壮观的赞美;如“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历代人民,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滚滚的黄河水,也带来了灿烂的黄河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在“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位置,批注作者利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比喻成人,将各个支流比喻成人的臂膀,“铁”字表达了黄河汹涌的气势,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顽强奋争的不屈意志,“千万条”表示黄河支流众多,同时也表达黄河流域成千上万的人民汇聚在一起,协同共进。学生们批注的过程就是对文章深度阅读、深度理解的过程,在批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积累式批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后续阅读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的积累、情感的变化等,进行新的批注,实现温故而知新。从整体批注的角度来分析,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是从历史层面对黄河的赞颂,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是从地理角度对黄河的赞颂,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是从自然角度对黄河的赞颂。对《黄河颂》进行批注式的深度阅读,能够从分层和整体的角度,加深学生对黄河精神的理解,并号召学生们共同学习黄河精神。
综上所述,深度阅读教学的应用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价值观念的塑造、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莫大的好处。坚持“以生为本”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让深度阅读教学围绕学生进行机会的创造、支架的搭建、评价的展开、成长的发生,让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充分发掘生命的内在含义,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吴小舟《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索》,《考试周刊》2022年第42期。
[2] 赵珍《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4期。
[3] 曲珍《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分析》,《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年第1期。
[4] 徐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11期。
[5] 李红梅《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深度阅读策略探究——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为例》,《辽宁教育》202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