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可行性探究

作者: 罗志霞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深挖宝贵的教学资源,利用教材资源与学生展开有效对话,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而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基于小学语文人格教育研究经验,先论述健全人格的概念,接着结合教学案例分析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资源与路径,最后概述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健全人格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3.025

当下,教师在明确健全人格的概念后,要把握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原则:一是把培养人的理念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二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多要素的,要协调发展,不可厚此薄彼;三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四是完善相关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既是文学知识教学的主阵地,更是学生人格培养的主课堂。人格培养作为一个长久性命题,其重要性和价值不言而喻。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人格发展与培养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教学能够影响孩子此后的发展。如此重要的培养任务,该立足何处、以何为抓手呢?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将目光投向以育人为导向,重在指导学生思维养成的小学阶段的核心科目“语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健全人格的界定

语文科目在小学阶段承担的首要任务为帮助学生识字、认字。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课堂建立了新的任务体系,即为学生谋发展、为其人格培养形成助推力。语文科目通俗易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容易。在稳定的操作平台形成后,我们不禁思考人格培养是培养什么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格”的定义为:1.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2.个人的道德品质;3.人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在小学语文阶段,我们主要把目光投向序号一和二,尤其是学生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换言之,也就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现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更是尤为迫切。部分学生耐挫能力过差、缺乏坚定、坚强的意志,面对一些生活小事无力承担,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近年来,这类事件层出不穷。还有就是一些学生爱国意识淡薄,没有信念、信仰,在校园中学生用红领巾嬉戏打闹的场景屡见不鲜。此外,就是语言方面,部分同学人虽小,却语言“大”,污言秽语常挂嘴边。这些看似微小的问题,实则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隐患,更是学生人格培养缺失的体现。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否则不良的观念和想法将有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

从学生人格培养的具体内容来看,在谈及个人的道德品质时,我们最熟悉的无疑是“仁义礼智信”,而后随着时代发展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张大均教授在著作《教育心理学》中提出,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气质、家庭以及教育,并指出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教育对于人格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班集体以及教师影响”。由于人格的可塑性,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此时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刚开始形成的时期,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调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教师要以这些人格培养的目标为抓手,探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

二、在语文教材中挖掘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资源

首先是对语文教材资源的梳理。每堂课均有教学目标,而人格培养也就寓于教学目标当中,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细化,落实到语文课文中每一个知识点,也就是每一次的互动和交流当中。

譬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精卫填海》讲的就是坚持的重要性。在《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中,愚公的坚持不懈、坚强意志也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中的《我不能失信》以宋庆龄身上的一件生活小事为例,来阐述最朴素的道理“做人不可以失去诚信”。诸如此类的课文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文本有敏锐的洞察力,语文课文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其内涵丰富,意蕴深刻,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深入挖掘。

教师在对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使用这些资源呢?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宝贵的教学资源,可采用联系实际比较阅读的方法。

以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三年级下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为例,该文讲的是各民族小学生在大青树下的小学学习生活的故事。教师在教学环节可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导入时询问同学们,大青树下的小学和我们生活中的小学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教师要引导同学们将注意力放在服饰不同、民族不同上。紧接着提问:文章中的学校和我们的小学生活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教师可以把文章同孩子们的真实校园生活相对比,观察其“同”和“异”,学生会发现美好欢乐的校园生活源于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团结,爱国主义教育自然就蕴含其中。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比较式阅读,可分为两类方式,一为上文所述,二为教学文本之间的比较阅读,都可因文而建、因文而变。

其次,教师利用教材资源展开交流对话。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表达与交流中,教师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依据课文创设教学情景,目的是达到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三者的共情,促使学生能够深入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所思、所为,从而反思自我,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可创设课文分角色朗读这类基础性的教学场景,使学生通过语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也可采用视频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例如,在部编版语文教科书《观潮》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播放此地真实场景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继而实现德育的教学目标。

此外,从深层感知来看,教师可借助一些简易或者虚拟道具进行课文场景的重现,也就是场景的再建构。学生在理解感悟课文中类似英雄人物的基础上,必然会进行情感的再加工,学生在课堂上的展演也是对文章情感和人物形象的深刻感悟。

以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为例,教师在执教时可引导学生绘制“导览图”也就是“旅行图”,把旅行图尽可能在教室中进行场景还原,“牛嘴”—“第一个胃”—“第二个胃”—“牛嘴”,让每位同学在教室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每到一处可书写或谈谈自己的心情,也可让几位同学作为导游讲解,带领其他同学进行游览。同学们相互之间交流、思考,能够感受生命的意义和友情的可贵。

最后是从落笔成文、妙笔生花的习作方面,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小学语文习作课也是重要的课程内容。学生对课文当中一些优秀的人物品质、英雄人物进行充分了解后,能够对他们的情感产生共鸣。否则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便成了一潭死水。我们要想对学生人格培养产生持久的效力,必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而“活水”从何而来,无疑是生活当中,生活是最好的写作题材,更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试金石。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的路径

第一,教师要遵循人的客观发展规律以及顺序性的特点,对学生人格品质进行有序培养。教育要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也要与时代发展节奏同频共振。前文已经提及对于人格培养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丰富、细化。教在培养学生时也必然要与时俱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体可表述为:分学段式教学,确定层级学生人格培养目标,如低学段学生侧重于爱国、诚信等。中高学段学生主要培养其自由、平等、公正等意识。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融入时代新闻,可从生活中小的新闻事件着手然后进行拓展,但值得关注的是,教师要把握延伸的“度”,否则语文课堂的人文性会降低,课堂教学容易成为说教课。

第二,教师要把目光投向教育培养的施教者小学语文教师身上,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和教学思路决定了学生人格培养的效果。学校层面要在加强教师终身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人格修养方面的系列讲座,或是组织教师外出培训。改变“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评判标准,教师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更要成为人格培养方面的行家。这种教学以教师自身为起点,可直接影响学生,也可间接影响学生家长,形成良性的教学生态圈。言传身教的效应便得以体现。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结合自身经历、见闻、知识储备等,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搭建学生和课文之间的桥梁。

比如管中窥豹式教学,学生在学习部编版语文教科书中《花钟》一文时,主要的教学目标为了解不同花的盛开时间。教师在此就可培养学生喜花、惜花、爱花的意识,可深入谈谈社会生活中一些珍稀动植物逐渐消失这是一些值得深思的话题,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话题。

第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上继续精进,在教学思路上不断拓展。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知行合一。譬如,在教学活动空间限于教室时,教师可创设不同的课程体系,如新闻报道组系列、课程单元系列口语交际课、特定修养习惯养成课,设定具体评判标准和细则,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充分参与、广泛讨论。教师也可打开教学空间,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开展第二课堂,将教学可延伸至操场、校园等任意地方,甚至延伸到校外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展馆、旧址、特定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教师可以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联系起来,使其相得益彰,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

四、培养小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

首先,学生是班级中的人,班级同学、教师、教室、教材都是其核心影响因素。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学生人格培养的过程,人格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小学阶段的人格修养培养会影响孩子几年,甚至一生。一个人格健全的同学在班级中会积极主动承担班级事务,善于解决矛盾纠纷。我们可以继续深思,这些思想来源于何处?无外乎是多方面因素合力促成的,语文教师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指导、思想教育,而教材也正因为同学们的行为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教育主体的成长,随之带来的便是语文课堂教学也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学习,逐渐会发展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人格培养的过程就是教育培养的过程,更是教育教学向前推进、向上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学生是学校中的人,此阶段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同其他班级、年级的学生交流、沟通。语文课堂其实早已告知我们与人相处之道。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就是说学生要带着目标去读书。学生在读书学习时就会有意识地关注语文教材里的人物,他们的与人相处之道,他们如何思考、解决问题。在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会不断融入学生的脑海中,且随着学生人格培养的逐渐深入,其留心观察、读书的问题意识以及教材的实用性思想也在逐渐强化。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受益者,一些“语文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在学生这里也就荡然无存了。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穷人》一课为例,本文讲述了桑娜和渔夫即使生活贫困时仍愿意帮助他人,这篇课文的主旨就是让学生具备乐于助人、要有同情心的优秀品质。诸如此类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能够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

最后,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小学生的社会体验和社会实践性相对较少。故而语文这门人文学科,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的可能性。学生人格的培养要从语文课堂开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换言之也就是覆盖面广,同时渗透力强。学生通过语文教材、语文教师的授课等,能够打开自己的视野,站在更高的平台、更新的角度看待事情,形成自身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面对社会上的热点新闻、话题,不再是看热闹的心态,而是学着换位思考,广泛思考,更好地融入社会,建构良好的思维体系。再者,我们可以从服务社会的角度来看,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直接受益者是自身,间接受益群体便是其接触的社会上的其他群体,学生要以良好的优秀品质回馈社会。倘若在每位小学语文教师的精心教育下,这一位学生成为每位学生,那么良好的社会风尚便不是一句空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能够真正落实,优良的社会风气会感染每一个人。这便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体现。

综上所述,在我们界定“人格”培养的概念后,教师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积极践行培养理念,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辅助教学,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积极探索和挖掘教学过程中关于人格培养的宝贵教育资源,看到人格培养对于学生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建构语文课堂、学生、教师三位一体的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力抓手。

参考文献:

[1] 喻小健《中学语文教学须加强学生人格教育》,《湖南教育》2002年第13期。

[2] 于漪《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3] 程红兵《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4] 周志辉《青少年自我认同感建构与公民人格的培养》,《人民论坛》2014年第32期。

[5] 鄢文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教师博览》2020年第24期。

(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规划课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实践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PTJYKT2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