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究

作者: 陈小菁

摘 要:当前教育改革在逐步深入,“双减”政策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风向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使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关键一招。学科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途径,教师做好课堂教学工作是教育目标得以落实的前提和基础。小学语文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做好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工作,已然成为当前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深入思考并积极实践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双减”政策 作业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3.032

一、“双减”政策的内涵和对教育发展的意义

“双减”政策是党中央从“两个大计”的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健康成长,事关教育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政策内容来看,主要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其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孩子能够接受更全面、更健康的教育,减轻家长的压力,提升教育质量,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从长远来看,“双减”政策的落实是教育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让教育真正回归学校,回归学生,回归家庭,从而让更多学校和教育者把更多时间用于培养“全人”,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路径,搭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通道成才的“立交桥”,实现“人人皆可通过教育成才成德”。

可见,“双减”政策的落实是当前教育百年大计中的关键一步,是实现当前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起点,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离不开“双减”政策的指导,尤其是在作业设计领域,“双减”政策的落实对语文作业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具有指导性意义。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认真学习领会“双减”精神,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切实提升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才能用新理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

作业是“双减”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作业作为教学的基础组成部分,留作业和做作业是教师和学生的任务。教师和学生作为两个不同的主体,如果说教师的作业观有着较强的同一性,那么学生每个人的作业观念则有着巨大的差异性,“一千个读者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尽管夹杂着个人情感,混合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多种因素,但如何做好作业,提高作业水平仍是每个学生共同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双减”政策的目的就在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改变学生传统的作业观念,使作业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价值。从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来看,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双减”政策落实后,作业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发生了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的、个性化的作业设计成为主流,这无疑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大部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有了显著提升,但部分学生仍在作业完成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将结合当前语文作业设计现状,以“双减”政策为指导,对如何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做出以下阐述。

三、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作业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唯物辩证法认为: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作业设计和完成作为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为,只有具备了对作业的正确认知,才会做出与之相应的正确行为,这句话对作业的设计者和完成者同样适用。从传统的语文作业实践来看,部分学生作业完成度不高,首要因素在于观念不正确。因此,在“双减”政策指导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作业观,使学生认识到作业对学习语文的意义,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作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实现作业的减负增效奠定基础。

例如,在上语文课时,为落实“双减”政策,提升作业质量,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角度入手。一方面,教师要将兴趣这一因素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营造浓厚的兴趣氛围,让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比如,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手段,精心设计教案,使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产生深入的认识,并将信息技术与课堂作业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类型多样的作业,诸如操作型作业、实践类作业、演讲类作业等,并通过榜样示范,让学生认识到作业对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作业观念。

(二)优化作业设计方法

如何让作业最大限度发挥出价值,提高学生的作业水平是每个教师的永恒课题。在当前作业改革的背景下,要想实现作业的减负增效,教师必须在方法上下足功夫。只有摆脱单一化的设计思维,推动作业设计的多样化,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实践中,教师要学习比较前沿的教育理论,观摩优秀教师作业实录,充分钻研教法,提升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水平,以丰富多彩的作业助力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而让学生在作业中展现自我。

1.依托学生,分层性作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作业设计这一环节担任“完成者”的角色,学生对作业的态度不尽相同,其根本在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布置分层作业,尊重学生的差异,同时,教师要改变以往作业以量取胜的思路,注重作业设计的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发挥自身的个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上语文课时,为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学生的作业水平,教师应注重转变作业设计思维,优化作业设计方法,以分层型作业为例。一方面,教师应树立多样化的作业观,秉持个性化发展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比如,教师设计的作业类型包括但不限于“问题探究式”“文学鉴赏式”“交流表达式”“综合实践式”,要切实抓住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更有趣。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控制总量,设计阶梯式的可操练作业来满足不同学生对作业的实际需求,比如,“自助餐”式作业能够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提高作业效率,以此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作业得到不同的提升,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作业的功能。

2.单元整合,主题性作业

“单元整合教学”的研究主要是以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对选文内容、活动内容以及课外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进行重构、统整,是构筑立体交叉的语文学习网络的一种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单元整合策略的特点在于以主题的方式实现知识的同一性,并侧重对学生语用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双减”政策指导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敢于创新,根据知识的相通性设计专题类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锻炼自身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语文课上,为提高学生的作业水平,教师应以“双减”政策为指导,在作业设计上采取单元整合的策略。一方面,教师可以单元本身的知识网络,设计同一主题的作业。比如,单元整体以歌颂父母之爱为主,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取各篇课文中的关键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关键词进行拓展和延伸,通过小组合作自主设计作业类型,以此来让学生对单元整体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对各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合,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结,布置整合类作业。比如,在布置阅读和写作方法的作业时,教师采取单元整合的策略,让学生梳理各个单元阅读中所学到的表现手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之后,教师再布置练习作业,对知识进行巩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内外的整合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课内外阅读实践,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植根生活,生活化作业

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活水,在当下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仍对当前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作业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其设计理念和方式绝不能脱离生活这片沃土。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也为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在“双减”政策指导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植根生活实践,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布置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例如,在上语文课时,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作业减负增效的目标,教师应将语文作业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布置生活化作业。一方面,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布置课堂作业,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调动已有经验,结合文本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与文本产生共鸣,提高自身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掌声》《落花生》等课文,在学生掌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巧设生活情境作业,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教师也可以采取生活化策略,比如,教师要布置生活观察类作业,引导学生观察人事物,并做好观察笔记,在观察作业中感受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生活中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语文现象,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生活调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完成语文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学科融合,综合性作业

知识是一个整体,不光体现在知识内部,也表现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似性。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共性,语文是学习其他一切课程的基础,同时,其他课程也为深度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双减”政策强调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但也注重提升作业的质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把握学科之间的联结点,推动学科融合不失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根据语文人文性的特点,注重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的融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真正发挥出语文作业的育人价值。

例如,在上语文课时,为提高学生的作业水平,教师应以“双减”政策为指导,以学科融合为基本思路,设计综合性作业。比如,教师可以将语文作业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以“如何做更好的自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在写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又如,语文可以与音乐学科结合起来设计作业,通过听音乐,让学生对古诗词或散文的意境产生更加深入的认知,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除此之外,在学科融合方面,教师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完善作业评价体系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作业设计的方式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以传统的作业评价模式来指导新的作业设计模式,容易使学生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对于教师而言,构建全新的、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作业评价体系,既是对自身教学素养的考验,也是对学生负责任的体现。因此,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要依据实际,整合教学资源,倾听学生心声,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作业评价体系,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满满的收获,从而更加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心。

例如,在上语文课时,为提高学生的作业水平,教师除了优化作业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外,还应构建与作业类型相匹配的评价机制。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作业类型和学生的学习心理,采取个性化评价法,发现学生在作业完成上的亮点,肯定学生的优点,并对学生作业中的不足进行悉心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满足感。又如,在评价主体上,教师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引导家长改变传统作业以量取胜的观点,把作业的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上,通过家校合作的机制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四)教学反思

“双减”政策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既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创新,也要关注学生的变化,看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反思自我,将反思贯彻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在作业设计方面,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假设性原则,考虑作业是否合乎实际,是否能够满足当前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让学生认识到在作业中也能展现自身个性。这就需要教师多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从学生的反馈中进一步优化作业,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反思自己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学困生,能否在作业中激起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仍要在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双减”政策,必须牢牢抓住作业设计这一环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在作业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上下功夫。值得注意的是,作业设计不在于量的堆积,而在于质的提升,衡量作业好坏的标准应该是作业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如何进行作业个性与实用之间的平衡将是每个语文教师今后长期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兰梅《“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综合性作业设计研究》,《教师博览》2023年第27期。

[2] 韩小凤《“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策略》,《华夏教师》2023年第27期。

[3] 洪秀婷《“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多元化设计的策略》,《亚太教育》202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