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群文阅读的藏区特色民俗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

作者: 孟庆喜

摘 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辽阔的祖国疆土上,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辛勤与智慧,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在民俗文化的土壤之中,又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许多有着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都在逐渐消亡,淡出公众视野。本文以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为例,探讨如何以群文阅读为手段,将“民俗”这一特殊的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语文课程内,以更好地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同时增强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 群文阅读 民俗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3.045

华东师范大学陈勤建教授说:“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为了使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现代素质教育将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并督促教育者将其落实在各个学段、各个学科之中。而民俗文化也成为我们了解历史传承和民族情感的一面镜子。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代表,从未放弃过对民间文化和民风民俗的教学。翻开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丰富的民俗文化相关内容。从高一必修的《家乡文化生活》单元教学,高三的节选课文《边城》《茶馆》,再到《中国民俗文化》的整册选修教材,足可见语文课程对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视。新《课标》也强调高中生应“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理应得到重视与发展,藏区民俗文化便是其中的代表。

将藏区特色民俗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但能使学生领略到民俗之美、传统之美、历史之美,更让他们对家乡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社会组织、礼仪制度、节日庆祝等文化因素产生了进一步了解,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与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群文阅读是民俗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生命线”。如何借助群文阅读,整理和归纳民俗文化教育的学习范本,同时根据甘南藏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因地制宜的语文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

一、群文阅读:民俗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一道“生命线”

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课程中,许多教育者都存在一个疑问:民俗文化的教学“接口”在哪里?若通过传统的单元教学来渗透民俗文化,似乎很难将其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若借助校本课程开发,则所费周期较长,不易产生短期效益。组织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固然有利于学生的文化体验,但没有课堂教学作为补充,整体仍略显薄弱。以此为前提,群文阅读作为一个新教学选项,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这也为整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打下了理念基础——让民俗文化依托群文阅读教学而发展,让阅读成为民俗文化向语文课堂渗透的核心。

群文阅读为何是民俗文化的普及重点?首先,广泛而多样的民俗文化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处理媒介,经过筛选和细化,再转化成学生所见所闻的学习内容。以甘南藏区的卓尼县为例,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近40种,未登记在册的民俗文化成果数量要更多。假设将它们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具体内容一一列举下来,再转述给学生,未免有形同嚼蜡之感。不如以群文阅读的形式,让学生从相关读本中主动收集有效信息,自发构建对民俗文化体系的认知。群文阅读的结构化文本,使整个课堂都围绕民俗文化的相关议题来进行教学,保证了高中生学习的专注度。

其次,民俗文化依托群文阅读教学而发展,体现了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交叉渗透。在新《课标》提出的第一个任务群“整本书阅读和研讨”中,就提到了群文性阅读。而第十四个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也涉及对民俗文化的研习。语文课内的专题研讨和探究,几乎都以阅读为基础。群文阅读相较于单篇阅读,在信息承载和内容展示方面更具优势,所以适合作为民俗文化教育的载体。

甘南藏区在历史上有“中国小西藏,甘肃后花园”之称,因为地域的特殊性,该地糅杂了西部的地理特征与藏区的人文色彩,在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汇中,衍生出多彩的特色民俗文化,也被人们叫作“九色甘南”,卓尼县亦有“五彩卓尼”的美称。对于藏区学生而言,观察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受深厚的藏族文化底蕴,探寻独具藏区特色的民风民俗,本就是他们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能够积极构建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阅读体系,不仅能体现多文本阅读的价值,还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为语文课增添一丝生活气息。

二、藏区特色民俗文化如何依托群文阅读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1.资源利用

教师可以将具有甘南藏区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整合利用起来,形成一系列的阅读教学范本。在现阶段,教师仍然可以采用“1+X”的常见模式来组合群文读本。“1”指的是一篇有代表性的教材选文,X则指的是与核心议题相关联的多篇文本,二者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注重对学生的逻辑启发。关于阅读题材的选择,则应遵守兼容并包的原则,像新闻纪实、故事小说、人物传记、诗歌散文等内容都可以纳入读本范围内。但是对教师来说,最有难度的还属群文阅读的议题设计。它是贯穿整个阅读课堂的中心线索,对于整体的选材思路,以及学生的文本解读策略有着直接影响。核心议题的设置决定了学生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去读,能获得怎样的答案,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灵魂。

以《小二黑结婚》为例,该篇课文讲述了抗战时期解放区的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与守旧主义,大胆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课文以农村婚俗为落脚点,着重表现当代民主与新文化思潮对旧势力的冲击。于是我们可以将“藏区婚俗变迁”作为群文阅读议题,结合一些通识性较强的学术论文,如《大众文艺》2016年发表的《浅析甘南藏区的婚礼习俗》,《西藏大学学报》2011年发表的《藏族婚礼中的哭嫁习俗》,再有反映康巴藏族土司生活的小说《尘埃落定》中关于奴隶与贵族婚礼的部分描写,以及参考卓尼县文化馆记录的“藏族婚礼”的部分内容,来作为群文读本,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藏区婚俗向现代婚俗的过渡。譬如在卓尼县文化馆的一部分婚俗记录中,彩礼纳定、哭嫁习俗以及宗教信仰是重点:

结婚彩礼必不可少,牧区彩礼比农区还要多。媒人去女方家商量时,女方家在报说陪嫁品的同时,提出索要彩礼的要求,除现金外,还有衣服、头饰、耳饰、手镯、戒指等。结婚吉日由男方家负责拿男女双方的生辰去向活佛高僧问卦算定。

喜庆的日子到了,媒人牵着一匹骏马,送到女方家,马的毛色、公母要经过萨里哇(占卜喇嘛)推算。媒人对神位和尊辈行礼后,便背着新娘的一双鞋和一匹红布返回,男方家见了鞋便知新娘随后就到,便让迎亲妇女到村外去接,手里端着碗,里面盛酒或牛奶,碗边抹上三点酥油。即将出嫁的姑娘被母亲和女眷围住,头对头地唱哭嫁歌,视为“打巴欧”。

而在《藏族婚礼中的哭嫁习俗》一文中,作者对藏区的“哭嫁”现象形成的原因作了进一步诠释,比如新娘经历社会角色的转变、难舍亲人的情怀,以及部分地区抢婚习俗留下的不良影响,更多的则是女性对出嫁后命运未卜的一种担忧。及至《尘埃落定》中对于藏族奴隶成婚的描写,则更加局促,男方因为身份低下,只能向贵族借一匹马驮走新娘完婚,而后夫妻双方便终生蜗居在官寨最底层的房间里。到了近代,小说家赵树理的笔下又流露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婚姻新风,这便是《小二黑结婚》刻画的场面:

区长说:“女不过十五岁不能订婚,把人家退回娘家去,刘二黑已经跟于小芹订婚了!”

二诸葛说:“她只有个爹,也不知逃难逃到哪里去了,退也没处退。女不过十五不能订婚,那不过是官家规定,其实乡间七八岁订婚的多着哩。请区长恩典恩典就过去了……”

区长说:“凡是不合法的订婚,只要有一方面不愿意都得退!”

二诸葛说:“我这是两家情愿!”

区长问小二黑道:“刘二黑,你愿意不愿意?”

小二黑说:“不愿意!”

随着民主改革的开展,《小二黑结婚》的婚姻新风也吹向了藏区。传统藏区婚俗中的落后因素,例如一夫多妻、高额聘礼、媒人主导的盲婚哑嫁等,都已经成为过去式。以自由恋爱为代表的现代婚俗逐渐成为甘南地区的主流,这也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酌情补充一些现代藏区婚俗的阅读内容,方便学生对不同文本进行思考和比较,寻找当地移风易俗的真实案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2.文化感知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一个重要版块。它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理解与吸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对于藏区学生来说,首先要充分认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历史遗产,汲取特色民俗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再去循序渐进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理解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也是为何强调藏区“特色”民俗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由。同理,群文阅读教学也要彰显藏区民俗文化之特色,像是民间优秀的音乐、美术、舞蹈、服饰等,都可以作为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以“觉乃”藏族妇女服饰为例,保留了吐蕃时代的西藏农区藏族服饰的特点,它是在妇女编发辫的基础上,以钱币状银制饰品、宝石耳环、锦绣腰带、沙茹帽以及绸缎制作的外罩为主的一种特色服饰文化,被称为藏区服饰和礼仪的“活化石”,具有很强的观赏和研究价值。马永寿所著的《卓尼地方志丛书——卓尼服饰文化》一书,中国甘南网发布的《“觉乃”藏族妇女服饰》短文,以及《觉乃藏族传统服饰在今天》等研究文献,都可作为群文阅读的读本。教师可以根据觉乃服饰的一些特点,来引导学生反推民俗文化背后的历史渊源。比如妇女在穿戴这种服饰时要梳一种“三格毛”发辫,它并非本地独创,而是由拉萨宫廷发型式样演变而来,对应了觉乃藏族中的一支从西藏迁徙而来,这种独特的服饰文化也经由拉萨东传至甘南藏区。这种开放性的阅读实践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体会到甘南藏区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3.专题学习

当代语文教育倡导“赓续红色基因、传承革命文化”,强调以革命文化教育来激励青少年,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在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中,亦不乏革命斗争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组织学生开展专题阅读活动。

以高二必修课文《荷花淀》为延伸,结合藏区当地的革命故事,如土司杨积庆参与解放战争、援助红军过道的传奇经历,甘南地区的农民起义史,革命斗士宣侠父组织草原部落结盟、反抗军阀统治的记录开展教学。以宣侠父在藏民文化促进会的一段故事为例:

促进会成立后,他积极组织会员学习,每周讲两次政治课,还教会员们学习汉文,教唱《打倒列强》等歌曲,进而让广大藏族同胞懂得要生存必斗争的道理和求生存的方法。

教导藏民学习汉族文化,团结反抗军阀势力,不仅体现了宣侠父的进步思想,也反映出汉藏民族在特殊时期结下的深刻友谊。而卓尼土司杨积庆率领人民起义,组织西北武装的事迹,更是各族人民于战火中共赴国难、抵御外敌的真实写照。从鲜活的历史细节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深刻的民族情感,增进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爱国情怀牢记心中。

对藏族民俗文化的探究不是搜集肤浅的行为符号,而是分析民俗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引导学生加深对地域的认识。因此,群文阅读需要经历学习真实发生、有序进阶和走向深刻的心理过程,将学生的主观认知与文本群组、藏族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将阅读所知所感转化为看待事物、分析问题的切口。鉴于高中生文化积淀和生活阅历的薄弱,教师需要搭建阅读支架。比如提出思考问题,革命斗争在藏区民俗文化中留下了怎样的痕迹?流传下来的革命故事是怎样借助语言文字刻画藏区人民的民族情怀?借由问题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绪,透过文本感受藏区民俗文化核心内涵,让文字可以直击心灵,引发关于文化传承的深度思考,增强民族归属感与责任感。

4.写作延伸

高中生通过群文阅读,不仅能够感受甘南藏区民俗文化的特殊魅力,还能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积累大量的语言经验,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进行写作训练拓展,让学生根据本地的民风民俗尝试读书随笔、旅行札记、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以此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和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营养剂,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我们应当积极关注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民风民俗纳入语文学习的视野当中,鼓励学生利用群文阅读去发现、传承和保护优秀民俗文化,珍惜这些民间瑰宝。

参考文献:

[1] 陈珠《关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应用民俗文化的思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4期。

[2] 翟方园《高中语文古代文学作品民俗文化教学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3] 刘晓惠、王升《以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依托的阅读方法的探究》,《赤峰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群文阅读教改实验专项课题“甘南藏区特色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化效用研究——以卓尼县柳林中学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ZX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