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微网络时代高中德育的新挑战和新对策

作者: 梁玲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式和资源。但是微网络时代信息资源的错综复杂以及信息质量之间的差异性,不仅让其在教学中的价值无法得到显现,还让部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到许多不适合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因此,本文从更新德育教师理念、搭建微网络平台、开展主题班会、提供反馈机制出发,对如何在高中德育教学中有效应用微网络进行了探究,以期能解决以上问题,体现微网络时代德育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微网时代 高中德育 新挑战 新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3.063

微网络主要是指具有快捷性特点的信息传播网络,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微网络的使用者中,高中生和教师就占据了较大比例。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这一时期的学生存在着自律性不强、辨别能力差等问题,因此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己,从而影响“三观”的形成。教师、学校在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和机遇的时候,要积极寻找合适的方式开展教学,以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微网络时代高中德育的新挑战

(一)微网络时代高中德育价值

1.为学生学习带来高质量资源

在新时代,微网络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提供多元视角,也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新思路。此外,微网络时代也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德育知识,形成正确的“三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微网络知识的综合性、丰富性、先进性,了解更多的知识内容,将自己从与教师面对面教学不适应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寻找合适自己的学习内容、方式,如网络微课、网络知识点讲解、网络名校试卷等。

大部分学生在运用微网络的时候并不仅仅是在学习,他们会利用微网络了解天下事,如当代热点、公益活动、禁毒英雄事迹、平民英雄、最美模范代表等。在这些事迹的引导下,学生便能够从心中树立起对国、对民、对自己、对社会的珍重与热爱之情。这些丰富的内容也让学生通过学习与先贤、伟人相关的事迹,感悟其中人格魅力,为自身正确“三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2.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微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覆盖广、内容丰富多彩的特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在此背景下,为了避免学生被网络信息所影响,而完全让学生避开网络,这是不可取的。微网络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还能够实现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信息传递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微网络时代,学生在学习德育之后,他们会下意识地将自己与榜样进行对比,以判断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要求,并从中找到差距,并从网络中了解如何缩短差距。

(二)微网络时代高中德育开展的问题

1.网络信息错综复杂,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有限

网络是错综复杂的,网络上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齐的。除了有利于德育开展的信息知识以外,其他不利于德育开展的网络信息也在无形之中侵蚀着高中学生的“三观”,如外国网红的网络诈骗、对他人的恶意攻击等。此外,网络游戏、恶意玩梗等网络现象都会对学生的“三观”产生影响。在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信息时,学生很难凭借自己有限的阅历和经验去分辨其中的真假、好坏。若是不能分辨其中的好坏,学生就会受到这些错误事情和信息的影响。

例如,部分学生在网络发现某一不公正现象,他们会下意识地因为自己对弱者的同情,而忽视别人的证据,有时也可能会对一些信息、媒体产生盲目信任。

在此基础上,他们没有考虑事情的真相和前因后果,而在网络上“两边倒”,骂完这边,骂那边,这就导致部分当事人因为网络上的恶意,从而产生抑郁等问题。学生在此阶段没有认识到或者假装没有意识到事情的本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契机是什么?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这就导致学生的情绪一直会受到网络的影响,其德行、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受到消极影响。

2.网络平台缺乏有效法律约束,导致功能滥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虽然提出了相应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但是其施行力度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例如,部分网络平台设置了未成年学生上网时间限制,但这一问题很容易因为部分学生家长不了解网络等问题,而被其孩子引导使用成人身份证办卡上网,从而避开某些网络平台的上网时间限制。

此外,部分不良网站平台,也借助高中生的懵懂、好奇、好骗等特点,针对性地为其设计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站和内容。这些不仅影响了学生正确“三观”的建立,还影响了学生后续的综合发展。这些都是因为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对这些网络平台和学生网络行为的约束力不足而造成的。

二、微网络时代高中德育的新对策

(一)迎合时代发展,更新教师理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在了解微网络时代高中德育教学所面临的新挑战之后,高中德育教学者所需要做的就是跟随时代的发展脚步,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德育技能,为后续的德育教学体系的搭建提供理论指导。

参加微网络时代专业培训、阅读学校官方发布的微网络时代信息、网络学习和了解微网络、选择合适机会与专业人士交流、反思自己不足、优化教学观念都是推动教师迎合时代进步,更新理念,提升德育专业能力的合理措施。

1.参加学校培训

学校为各科教师安排微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德育培训,能够帮助教师掌握新时代背景下德育工作的开展方式。培训内容主要可以包括微网络时代开展德育融合教学的政策解读、学校领导对本次培训的寄语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传授、教师自主进行知识问答和经验交流等。例如,针对部分教师不会使用微网络进行德育备课和教学等问题,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士为教师讲授如何使用网络搜集德育资料,如何从网络上寻找合适的经典德育教学案例,如何将这些案例与德育教学工作的备课阶段融合在一起,如何运用微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德育教学兴趣等。

又如,在教师的知识问答阶段,德育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德育工作上的不解进行提问,如“我在利用网络的时候经常出现不知道选择哪些德育资源的问题,一直在纠结是选择最近的德育资源,还是选择过去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德育资源?”结合讨论,教师便能更加精确地解决自己在微网络时代下德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自己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2.阅读学校信息

学校官方网址新闻信息、公众号、智慧学习平台等都是教师了解微网络信息德育教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微信公众号能够为教师提供经验性、经典性、示范性的微网络德育工作教育内容,方便教师搜索、收藏、选择符合自己当前教学基础和能力的教学内容。智慧学习平台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具有借鉴意义的网络德育教学案例,让教师从教学案例的教学目标、过程中了解当前网络与德育融合教学的利弊。

3.线上学习实践

学校安排了网络德育教学资源,只是一部分教师还需要结合自身经验搜索与此相关的信息。在搜索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如何筛选德育信息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德育教学之中。在线上,教师也可以与其他德育工作者进行专业交流。在他们的帮助下,教师能够认识到德育资源的重要性性,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和辨别信息。在学习理论之后,教师需要将其融入实践之中。实践中,教师便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自己微网络应用能力的不足。结合这些不足,教师能够重新向其他教师或者线上专家请教。在得到指导之后,教师可以再次实践,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此为德育的有效教学打下基础。

(二)搭建校内、班内微网络信息平台,强化德育渗透

搭建校内、班内微网络信息平台是在校园和班级内部营造德育氛围的基础,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德育氛围中感受德育的重要性。搭建校内微网络德育平台需要学校发挥自身的作用,引导专业人士设计和推广学校的校园软件,这些软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包含了德育相关短视频、科普文、校园新闻等内容。在这一平台中,学校需要定期引导学生参与发现“德行”的活动,宣传这些学生的事迹。这一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德育无处不在。

效仿校园德育活动,德育教师也可以在班级中搭建班内网络信息平台。由于教师和学生在资金、技术、时间上的有限性,教师可以组织班会活动,成立线上班级德育实例分享群。在这个群里面,教师引导学生在碎片化的时间中,观察班级和其他班级中的德育实例,如帮助摔倒的同学,为忘记带相关资料的同学提供帮助等。

此外,除了班级内的实例,班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要求下,每周寻找一个与古今中外德育相关的实例进行分享。这个分享活动也可以是让学生每天和其他同学分享德育故事,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如此,学生便能够从自身观察、实践、分析中了解微网络中的德育实例。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对微网络德育实例的辨别能力,还能够实现对学生观察、分析、应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开展主题班会活动、讲座,引导学生筛选合适的信息

主题活动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筛选微网络中适合自身学习、德育培养的系统教学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应对微网络中高中德育的新挑战,推动德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基于此,教师需要从确定德育主题,利用网络导入德育教学,以微网络案例讲解德育知识,分享德育品质精神,讲解如何从网络筛选合适的信息,讲解不良软件、网址的消极影响、教学评价等方面出发,开展丰富的网络德育班会活动。

1.网络导入德育

网络德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师生共同确定德育主题活动,为德育开展提供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教师、学生要结合网络热点选出德育工作主题。例如,师生结合当前热点,探究“助人为乐”的德育主题。这一主题能够为导入奠定基础。在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可以选择网络热点“众人众筹救助1个月大的英雄孩童”和“被狗咬伤女童的众筹集体退款事件”来引导学生思考“帮”与“不帮”的选择为何会有所不同。通过这样具有争议性的热点事件,学生便会积极思考,结合现阶段的认知,深思其中的问题。

2.案例讲解渗透

教师要在教学中导入热点,讲解其中经典的案例,如具有争议性的“200万捐款需求”和“众多网友捐款,到最后集体退款”两个事件体现了不同视角下人们怎样的德行品质。在案例讲解中,由于教师所了解的真相来自网络,这就需要教师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带领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这一主题背后网络上信息的真实性。在筛选中,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从此事件双方入手进行分析。

其中,一些学生从乐于助人帮助被咬小女孩捐款的网友入手,一些学生从小女孩监护人发起捐款的角度入手。这两个角度需要学生实事求是地看待。在这一案例中,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官方调查、通报等方式去更加客观地了解事件背后所蕴藏的助人思想。其次,此案例中还涉及了一些蝴蝶效应,如部分流浪狗因为一狗之失不仅失去了家园,还失去了生命。这也值得学生去深思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和平相处问题。通过这一网络案例,学生便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了解什么是德、如何养德。

3.评价指导反思

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虽有不同,但是只要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违背自身德行素养、不罔顾他人性命,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行为的正确性。因此,在部分学生产生意见分歧之时,教师可以开展主题班会,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学生自行辨别其中之理,让学生在正确的“三观”下形成正确的思维,逐渐成为遵纪守法、爱国、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四)推出反馈机制,校家社共同提高网络平台的约束力

针对以上网络约束力不足的问题,只是教师独自努力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这个过程还需要其他德育者——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参与。学校在此过程中应该积极为教师和家长搭建德育交流渠道,如网络平台、系统反馈机制等。通过这些反馈系统,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可以共同寻找不符合学生德育培养的网络资料、教材内容等。家长在日常德育培养中应发挥好自己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学生是否浏览了不良网址,若发现及时,可与其他人员通报该情况,避免其他班级学生也出现这样的问题。

此外,家长也可以引导教师着重观察学生在校表现,发挥监督作用。社会层面的努力主要是指政府严厉打击不良软件,并对这些网络软件进行披露,给予行政处罚。这样,高中生德育培养的网络环境能够得到进一步净化,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之下,必然会有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这便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就现实而言,教师顺应时代发展,自然会有符合要求的新策略出现。因此,在面对微网络时代高中德育新挑战的时候,高中教师应该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正视自己在时代发展中的不足,寻找合适方的式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共同合作,开展专题教学,促进学生成长,为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搭建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余平《微网络时代高中德育的新挑战和新对策》,《高考》2022年第4期。

[2] 梁小彬《试论“微网络”时代高中德育的新挑战和新对策》,《高考》2021年第34期。

[3] 朱晓玲《“微网络”时代高中德育的新挑战和新对策》,《天津教育》2021年第24期。

[4] 黄代强《“微网络”时代高中德育的新挑战和新对策》,《高考》2020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