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导学的应用策略探究
作者: 桂海燕摘 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迎来了新的改革发展方向,以教科书中的课文内容为研究对象,将问题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当中,以问题来促进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进行课文的深度阅读理解,是问题导学应用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出发,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精读课文,从课文初识、知识迁移、教学导入、素养深化四个方面,对问题导学进行了多角度开发,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实现问题导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和应用,以此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提升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标》 阅读教学 问题导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要理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教学成效的影响和价值,要从教材中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多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去感知文章中的情感和文化。所谓问题导学,其本质是通过多类型的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对阅读的文本产生探究兴趣,并在问题驱动下,不断对文本内容进行层层拆分、逐级理解,以深度的阅读来完成对文本的有效理解。因此,问题导学教学理念切实符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能够真正地将学生作为学科教学的实施主体,在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导学问题进行科学设计,以问题来驱动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在完成不同难度的问题之后,理解文本的内涵,实现对学生学科思维、情感认知、文化素养的培养,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现状
1.学生主体参与不足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阅读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学习行为,是培养语感、思维和底蕴的主观性活动,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当中,才能够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错误地将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不仅主观设计了整个教学流程,还想当然地规定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行为。具体来讲,教师会在精读课文的教学活动中,将课文内容以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教师以范读或利用媒体来进行阅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处于倾听状态,学习教师想要展示给学生的文章内容,这种接受是被动的、低效的。在这种教学状态下,学生对阅读教学活动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会让整个教学活动变成教师的主战场,但是教师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学生能够掌握的内容,教学的成效更多地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所得方面,这就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严重偏差,最终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2.学生阅读质量较低
小学阶段的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如果让他们长时间、单独地做一件事情,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并不具备完成这个任务的能力,这是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需要遵循的规则。但是,在当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或者以生硬的教学模式来对学生实施灌输式教学,或者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让学生自由阅读文本内容,但是却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也不提供有效的辅助。这两种阅读教学模式呈现了两极态势,一种是束缚性太强,另一种是自由度太大,都不适合在小学阶段使用。这两种阅读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无所适从,其一是没有自己思考和分析的空间,其二是思维无处依附,只能够浮皮潦草地完成对文本的初级阅读,无法对文本的内核进行深入了解,感知作者的写作深意,体会文字之间的情感。这种阅读活动是无效的,学生的阅读质量也无法提高,影响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3.阅读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对课文内容产生阅读兴趣,需要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完成文本阅读活动,并让学生从被动阅读变成主动“乐读”。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会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记忆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会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跟读和默读,来实现文本的探究过程,最后再找出重要段落,由教师进行讲解,给学生提供经验总结,从而完成整个阅读教学活动。这样单一的阅读教学方法,会让整个语文课堂的氛围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识会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会让整个阅读教学活动变得沉闷,学生无法理解整篇课文,最后只能够记住几个考点来应付学科考试,无法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二、将问题导学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自主阅读和内容探究,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将问题导学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进行仔细阅读和归纳,之后再结合文本中的关键点,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分别设计不同类型的导学问题,然后教师利用这些导学问题,来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这一过程能够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思考。学生能够从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得阅读上的快乐和成就感。因此,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且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有条件的自主阅读活动探究。
2.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过于放松的自主阅读活动会忽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得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失去引导和控制,让自主阅读变成了“散漫”阅读,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又无法获得预期的阅读效果。在自主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问题导学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当中,相当于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增加了一些任务主线,学生可以从这些问题内容出发,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顺着问题进行主动思考,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更有目的性,也成功地将每个文本划分成可以掌控的篇幅,并对其进行阅读分析。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会让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变得更为主动,带着问题阅读会让阅读速度提升,也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认知和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问题导学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主阅读的深度理解。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导学的应用策略
1.设计预习式问题,完成课时初识
从现实的教学条件来说,每节语文阅读课的时间有限,课堂教学活动不可能包含师生互动的所有方面,教师也不应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放到课堂上,毕竟学生的个体能力之间存在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存在很大不同。基于此,教师可以适当将教学活动进行拓展,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时间,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研讨和探究,并以预习式问题来引导学生抓住预习的方向,提升预习质量和效率。同时,教师也要确保学生具备良好的预习兴趣,在预习问题的导向作用之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深入分析和有效思考,对于课文教学中所涉及的各类重难点问题和核心内容进行充分认知、领会和深刻了解,然后在问题作用之下让学生形成更加良好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样才能体现出良好的预习效能,让学生在融会贯通之中对于后续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通过问题的有效指引,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就会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其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体现出问题导学的教学理念的价值的。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盘古开天地》的阅读教学活动为例,在课前的预习活动中,教师会安排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质量,实现课前预习的预期目标,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预习式问题,来帮助学生完成课时教学初识:“盘古开天地之前,是什么样子呢?”“盘古使用什么武器劈开了天与地呢?”“盘古用什么办法保持天地不会合在一起?”“盘古倒下了之后,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这些问题紧紧贴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后续的新课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撑。
2.设计复习式问题,完成知识迁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当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需要旧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铺垫,具体的阅读效果也与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息息相关。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教师需要利用复习式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对相关的旧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有效回顾,以这样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来对新的阅读内容进行分析,在实现知识迁移的同时,让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展开。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五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的阅读教学为例,这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跟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生在进行阅读探究时,往往会出现认知能力不足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应该依托教材的具体内容,对课下注释和课文写作背景进行有效整理,设计一些复习式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问题:“王戎的身份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果实太过浓密,那么树枝会怎么样?”“在道路旁的果树,如果果子甜,会怎么样?如果果子酸,又会怎么样?”这些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对新课内容进行了知识铺垫,提升了整个语文阅读的教学进度和效果。
3.设计情境性问题,完成新课导入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学生所需,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基于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导学的应用研究时,可以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来进行情境问题的设计,通过情境来帮助学生营造阅读的氛围,通过问题来实现对阅读活动的引导,这样的情境性问题,自然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完成新课内容的有效导入。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爬山虎的脚》的阅读教学为例,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视频,进行教学内容的生动展示,同时提出如下情境性问题,来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在播放满墙的爬山虎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见过爬山虎吗?爬山虎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呢?”教师以此来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拉近景时,爬山虎的叶子、藤蔓、脚一一呈现,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子?颜色呢?在爬山虎藤蔓上长的这种小触须是什么?它会发生变化吗?”教师以此来帮助学生完成阅读学习,找到爬山虎的脚,为后面的阅读奠定认知基础。这些情境性问题会让学生对教学情境的感知更到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此来更好地完成阅读内容的有效导入。
4.设计实践性问题,完成素养的提升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组织班级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在小组中的合作实践,能够使个体能力获得提升,实现对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后续的社会生活培养必要的生存技能。基于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按照实践活动所需,划分成阅读小组,以实践性问题为引导,依靠学生个体的参与和集体的努力,来实现小组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阅读教学为例,当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完整篇课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青年周恩来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原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进行回答。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三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实践性问题的设计:“我们生活在春风里,长在红旗下的新中国,那么我们还需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如果是你,能给大家说一说你为什么读书呢?”这些实践性问题,会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主题,会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阅读内容的深入理解,同时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不断落实的背景下,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问题导学的应用,将有效改变当下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观点和手段,还会让学生的阅读变得更有目的性,实现深度阅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严格遵循新《课标》的规定和要求,从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出发,构建以生为本的语文阅读课堂,以导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将教师所知转化成学生所学,实现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让小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在阅读的海洋里获得腾飞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姚恒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导学的应用——基于立学课堂的研究》,《教师博览》2023年第33期。
[2] 陈君梅《试析问题导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接京津——新的时代 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年。
[3] 路美淑《思维导图引导下的“问题导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16期。
[4] 周真真《浅谈问题导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当代教研论丛》2020年第8期。
[5] 郑建和《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问题导学”教学》,《时代文学》2014年第9期。
(桂海燕,1978年生,宁夏平罗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班主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