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后阅读指导的策略研究
作者: 郑寿林摘 要:课后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课后阅读指导是提升学生阅读质量的必要行动。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语文作业的减负增效成为必然趋势,课后阅读作为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技能的重要学习方式,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设计、加强阅读指导。本文在“双减”背景下,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后阅读指导的意义,重点探讨指导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背景 课后阅读 教学指导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24.004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与发展个性的机会,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此政策框架下,小学语文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语文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课后阅读指导,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课后阅读指导概述
课后阅读指导是一种教学策略,旨在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更深入、更系统地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教师在课程结束后,需要通过提供特定的问题、主题探讨或其他引导性活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并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阅读材料,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包括主题、人物发展、情节结构等方面,并克服阅读中的难点,促进个体学习发展。通过课后阅读指导,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并激发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该方法强调阅读不仅是课堂中的任务,更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后阅读指导的意义
首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后阅读指导尤为重要,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包括课内散文、寓言故事、历史小说、科普文章以及外国经典名著等,学生能够增强对文化的理解,具备欣赏文化多样性的能力,实现文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此外,阅读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阅读文本中的情感元素,使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提高共情能力。
其次,小学语文课后阅读指导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课后阅读实践,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该项技能对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至关重要。此外,大量的优质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情感表达。
最后,课后阅读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学生在课后不仅可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还能够自我管理学习进度,自主性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学生获得自我决策、计划和目标设定的技能。此外,阅读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成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通过独立阅读和探究,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适应不断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自主学习能力将贯穿其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并对个人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后阅读指导的策略
1.开展课后项目式阅读
“双减”政策鼓励课后作业的创新设计,所以教师可根据阅读材料为学生设计课后项目,以此实现对阅读实践活动的指导。当以“调查阅读作品背景资料”为项目目标时,教师要求学生搜集阅读材料的背景信息,不仅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还要深入到文化、历史、地理等相关领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背景和内涵,促使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孔子拜师》的课后阅读指导为例,即使孔子已经是一位有名望的教师,但他依然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前赴洛阳拜老子为师,这表现出孔子对自己知识有限的谦虚态度,以及对学习的持续追求。在“调查阅读作品背景资料”的项目中,学生不仅要调查孔子以及老子所处时代的背景信息,还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和儒家文化,对故事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一个了解,并能够基于时代背景信息分析孔子拜师的动机,以及在享有盛名的情况下,孔子仍然选择拜师的谦虚好学的品质。为进一步强化课后阅读效果,学生可在调查项目推进过程中搜集关于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内容,了解孔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和老子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思想与主张对今天社会生活、人际交往、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同时,学生的项目式学习不能偏离教学主题,学生不仅要在项目报告中提供故事的背景信息、人物信息,还要说明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通过项目式阅读指导,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阅读作品的背景和主题,并能将这些价值观念应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2.布置课后阅读问题
阅读问题的布置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当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后阅读时,学习方向更加明确、阅读动力持续增强,符合“双减”政策对语文作业减负增效的要求。合理布置多层次的问题对于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至关重要。理解性问题是第一个层次,有助于学生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确保学生对故事或文章的情节、人物和背景能够产生清晰的理解,该类问题通常可以回答文本中明确提供的信息;第二个层次是分析性问题,要求学生更深入思考角色发展、情节构建、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问题,该问题需要学生挖掘文本中的隐含信息,理解作者的用词和句子结构,以及角色的动机和变化,通过回答分析性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第三个层次是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评估文本中的主题、角色行为或作者的写作风格,该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用论据支持自己的看法,评价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摄影师》课后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为学生布置理解、分析、评价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层次:高尔基是谁、少先队员是什么角色、小男孩的情绪在故事中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背景知识提问和人物情节梳理帮助学生建立对课文的整体理解;第二个层次:为什么高尔基不见杂志社的记者却见10岁的少先队员,通过小男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分析人物特征,通过高尔基的故事分析其性格特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融入人物和情节分析,以此能够逐步总结出故事主题;第三个层次:如何评价小男孩发现没带交卷后提着相机跑了的行为,如果你是小男孩,你有更好的处理办法吗?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将对小男孩的评价和自己的解决办法在第二天的语文课堂上与大家分享。
3.组织课后阅读在线讨论
信息技术支持教师对学生课后阅读的实时指导,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双减”政策的落地与实施,通过在线讨论,学生之间不仅能够及时交流阅读感受,教师也可监督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而提供教学指导。在线讨论要明确讨论主题,考虑文本的关键要素,例如主题、角色、情节发展或作者的写作手法,然后制定具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探讨阅读感受。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课后阅读为例,该文本的主题是传统节日与思乡,教师可通过以下话题开展讨论:你在哪个节日会更加思念亲人?明确的主题和问题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营造活跃的讨论氛围。
为强化线上阅读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总结与反思,回顾线上讨论的主要观点和有争议之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评估自己的参与质量,包括是否提供了有深度的观点、是否回应了其他学生的观点以及是否遵守了讨论规则,进而提高学生讨论技巧和合作能力。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在线互动表现进行点评和反馈,以鼓励教学为主,提升学生的阅读信心。同时,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提供系统性的回答,以免学生之间的自由讨论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比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在线讨论中,有学生提问:“诗中的山东和今天的山东是一个地方吗?”对于此类有唯一答案或争议较小的问题,教师要针对该提问补充学生的文学常识,提升在线阅读指导效果。
4.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供课后阅读指导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受益终生,该项素质的形成符合“双减”政策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建立每日阅读时间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必要保证,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合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阅读融入日常生活,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推荐书籍以及与学生讨论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提升阅读兴趣。
家庭阅读时间也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关键,家长要在每天的日程安排中预留一段时间,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并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阅读,创造和谐的家庭读书氛围。教师可以与家长保持联系,提供阅读建议,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支持和资源来坚持每日阅读。
设立明确的阅读目标能够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动力,持续提高阅读能力。阅读目标应该适应学生的年龄和阅读水平,确保课后阅读既有挑战性又有可操作性。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制定这些目标,以确保目标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相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阅读日志或者阅读笔记,记录已阅读的书籍、阅读时间和阅读感受,提升学生阅读成就感,并继续保持对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以提高其阅读效率和体验。为了创造和谐的阅读环境,教师和家长可以考虑以下几点:避免在阅读时间播放音乐或者电视节目,一个宁静的环境有助于学生专注于书中的故事;确保阅读区域有足够的光线,以避免眼睛疲劳,自然光是最好的选择,或者使用柔和的照明灯光;设置一个书架,展示各种各样的书籍,不断更新书架上的书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通过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学生将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5.拓展课外阅读书目
课后阅读不局限于对课内文章的学习,也包括对课外阅读材料的拓展,教师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升学生的文学视野,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在书籍的选择上,教师需认真策划多元化的书单,以确保书籍涵盖各种文学类型和主题。在选择书籍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阅读水平和兴趣偏好,以确保课后阅读活动的吸引力。此外,教师要着眼于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包括代表不同文化、背景和风格的书籍,促进学生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比如阅读内容是童话故事时,教师既可以推荐中国的《宝葫芦的秘密》《三毛流浪记》,也可以推荐外国的《海的女儿》《格林童话》,以此增进学生对中外童话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学习与理解。
鼓励学生之间的书籍分享和推荐活动是培养阅读兴趣的有效方式。为此,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分享会或讨论小组,引导学生分享其最近阅读的书籍以及为什么喜欢这些书,分享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思维的交流与碰撞,同时帮助学生在分享过程中发现更多好书。此外,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技巧,使课外阅读学习更加系统和规范。比如,教师可以提前选定一个适合学生年龄段的经典文学作品,确保该作品内容丰富,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小王子》《稻草人》等。教师可以将选定的作品分发给学生,并规定一定的阅读时间,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精读。在规定时间内,学生需要准备自己的读后感或评论,突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偏好以及对书中情节或角色的理解。在每位学生分享阅读感受之后,教师引导其他学生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互动讨论不仅丰富了学生对特定作品的理解,还实现了阅读思维的碰撞。
6.促进课下读写结合
读后写感受是将阅读体验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有效方式,也是教师干预学生课后阅读的重要手段,通过读写结合活动,教师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协同发展。学生可以在课后选择文本中的一个角色,并探讨该角色的性格特点、成长过程以及该角色与其他角色的互动关系,以此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情感洞察力。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的课后阅读为例,学生可以选择司马光进行角色分析,分析其在砸缸前后的心理,赞美其沉着冷静、聪明勇敢的品质。
读写结合也包括文学作品的二次创作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书中的一个角色,并以该角色为视角写一篇作文,或者创作续集,延续原故事的情节,激发学生的文学创造力,使其思考“如果故事继续发展,会发生什么?”创作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发展。比如在阅读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摄影师》之后,学生可以根据高尔基和小男孩的性格续写故事,包括小男孩会不会再来找高尔基、再次见面时二人会发生什么对话等,促进学生对故事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
在“双减”背景下,对小学语文课后阅读指导的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上述策略不仅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强调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以确保学生充分适应“双减”政策带来的教育环境变化。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上述策略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实现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涛《“双减”视域下云南中小学课后阅读服务实证研究》,《教育与装备研究》2023年第8期。
[2] 陈涛《“双减”背景下小学生课后阅读研究——基于昆明市小学生课后阅读的实践调查》,《图书馆学刊》2022年第7期。
[3] 张会《“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后阅读的创新研究》,《甘肃教育》2022年第13期。
(郑寿林,1969年生,男,汉族,福建龙岩永定区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本文为龙岩市永定区2022年度课题《基于“双减”背景下小学中年级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号:Ydzxkt2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