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整合知党史 经典诵读颂党情
作者: 王洪霞摘 要: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从小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从课程整合和经典诵读两方面进行党史的学习,进行“红船精神”的教育,从而引领学生立下为国学习的远大志向。
关键词:党史 课程整合 经典诵读 立志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1.009
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小学开始,学生就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了解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从小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学校德育工作要创新途径。例如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对学生进行“红船精神”的教育,感受党的精神。在对党史的学习中了解“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是党的先进性之源。小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来开展,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体悟、积累、发扬。通过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党史教育,将党的精神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之中。
一、实现课程整合,进行党史学习,培养爱国情感
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革命传统教育的文章,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进行党史学习的整合,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感知共产党人的爱国情感。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党史内容、培养爱国之情的。
1.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来看第一件事情——周恩来立下志向。我引导学生思考:“对魏校长提出的‘你们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同学们是怎么回答的?周恩来又是怎么回答的?”结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学生进行了思考和讨论,深刻地感受到周恩来胸怀祖国、心系民族的家国情怀。再次引导学生读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时,周恩来的报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就深深印在了学生的心中。
2.了解屈辱历史,感受峥嵘岁月
以“小小年纪的周恩来就能将自己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一问题引入对课文第二、三件事的学习。在学习中我适时进行了资料的补充:在学习伯父告诉周恩来奉天被外国人占领,不能到处乱跑时,我引入了奉天被沙俄占领并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的资料;在伯父告诉周恩来“中华不振”时,我播放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视频;当周恩来看到中国女人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遭遇不幸而无处说理时,我又加入了中国“百年耻辱”的历史演讲。学生通过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被瓜分的时局图、谭嗣同的诗句以及对百年耻辱的史料补充,了解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体会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进行革命的原因。民族的屈辱历史激发了学生的情感,那浓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报国之志油然而生。
3.了解伟人经历,感受壮志情怀
在学习周恩来东渡日本求学时作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时,让学生了解了周恩来在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背景下,毅然远走国外寻求先进思想、先进技术以报效国家、拯救中国的愿望。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了配乐朗诵。当气势恢宏的“大漠敦煌”的音乐想起时,学生那种发自肺腑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溢于言表,真正从内心体会到周恩来等革命者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决心和立志救国的抱负。接着,对周恩来欧洲求学、入党、组建党组织以及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奉献一生的资料进行补充,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更使学生感受周恩来总理坚定的信念和光辉的形象,伟人的“榜样”屹立于学生的心中。
4.了解今日的辉煌,确定学习目标
最后,我播放了今日中国的辉煌成就,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中华儿女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着。在学生因今日中国的伟大成就而激情满怀的时候,我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同学们,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新时代的接班人。你们今日的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呢?请大家提笔将自己的学习志向付诸纸上。”伴随着音乐声,学生们写下了这样的话语:我要为振兴祖国的航天事业而读书,长大后为航天事业而努力奋斗;我要为加强祖国的军事力量而读书,让中国在世界上更加强盛,不再遭受外敌的欺凌;我要为偏远地区的贫穷孩子而读书,争取他们能走进新的学校,为他们建设新家园;我要为祖国医学发展而读书,我要战胜癌症等顽固的疾病,让人们重焕生命的光彩……通过语文课和党史知识的整合学习,使学生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情境中,了解了党的历史,确定了学习的目标。
采用以上方法在不同的课例中都可以进行党史知识的融合。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通过对毛主席惊悉毛岸英光荣牺牲的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这一抉择过程的体会,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的感悟,感受到毛主席作为父亲的常人情感和革命者伟大的情怀。结合时代背景,我给学生补充了“抗美援朝”的历史资料,并介绍了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使学生了解到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感受到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一心为国的壮志豪情。
再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通过影视资料和时代背景信息的补充,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年代,了解当时的历史。使学生深刻到感受到饮水思源的道理,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感恩,懂得珍惜。在学习《升国旗》《朱德的扁担》等课文时,我们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体会到为了和平、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的英雄们,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树立强国梦想。学生在学习革命题材的课文时,党史教育还要渗透在品词析句、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从而达到持久浸润、滋养学生心灵的作用。促使学生将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党史教育蕴含的优良传统,作为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需要代代传承。
二、开展经典诵读,进行党史学习,树立报国之志
把诵读活动和党史学习相结合,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即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还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而树立浓厚的爱国情感,立下远大的报国志向。
1.诵读经典,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在家庭中占据着“特殊地位”,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容易产生严重的自私、自负心理。针对学生不懂感恩和爱的付出,只知享受被爱的情况,我进行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诵读育人活动。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我给学生讲解了写作背景、张思德生平和相关故事。学生了解到张思德同志不怕苦、不怕累,甘心为大家烧炭,工作中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最后因为救战友牺牲在炭窑中。他们真切感受到张思德关心战友们的成长,处处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在诵读表演中,学生在《红旗颂》的伴奏声里,激情澎湃地朗诵着《为人民服务》,不管是领诵还是合诵的同学,都深刻地体会到毛主席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含义就是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明白了为人民付出不求回报,体会到了这种看似细微而又伟大的情怀。无私奉献的精神随之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也将树立在学生心目中。
经过对排练内容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家长和教师反映学生自私自负的心理少了,为大家服务的意识多了;贪图享乐的思想少了,吃苦耐劳的行为多了。
2.诵读经典,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顽强的意志
现在的学生,衣食无忧,缺少磨难,多的是脆弱、任性、娇气、骄傲。一遇到挫折与困难,就会丧气失望,不敢面对。针对学生这样的情况,我开展了《丰碑》的经典诵读育人活动。
《丰碑》所描述的年代离学生比较久远。在诵读前,我让学生观看了长征中过雪山草地的影片,了解了长征的起因、经过,以及途中的艰难险阻,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种白雪皑皑、寒风刺骨、饥寒交迫的场景,以及革命斗争严峻的形势。在诵读中,我采用了《过雪山草地》和《红旗颂》的配乐,通过音乐渲染,场景布置,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中:背景设计成皑皑雪山,学生仿佛走进雪山之中;学生扮演将军、警卫员、战士们,身穿军装,在茫茫的雪山上行军;想象面前就是被白雪覆盖的军需处长,衣服单薄破旧。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情境中诵读、表演,我看到了他们眼里流露出坚毅的表情和闪闪的泪花。在诵读中,学生深深体会到战士们那种“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铁骨铮铮的形象;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战争年代战士们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品格。革命战士的这种优良传统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发现学生在生活中享受安逸、丧气失望的心理弱了,克服困难、遇事坚强的精神强了;学习中应付了事的同学少了,明确目标、刻苦奋斗的同学多了;劳动中怕脏怕累的现象少了,吃苦耐劳、踏实能干的现象多了。
3.诵读经典,培养学生爱国报国的意识
当前学生大都缺少对历史的了解,受不良的社会舆论影响和自己片面的认识,缺乏民族自豪感,缺少为祖国努力学习、勇挑重任的意识。
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结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读书节活动,我开展了以革命经典歌曲的歌词为主的《永恒的记忆》经典诵读活动。例如《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歌唱二小放牛郎》《保卫黄河》。我将这些歌词编辑成诗歌进行诵读,同时将创作背景讲给学生,一首歌词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一首歌就有一种热血澎湃的英雄气概。这些歌词所描述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九一八”带给中国人民的伤害;了解抗日战争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儿女为了挽救苦难中的祖国而进行的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斗争。在这些表现中华民族刚强性格、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革命战歌诵读中,我看着学生那坚定的眼神,听着那铿锵的语调,诵着那些或凄惨或悲凉或激昂或沸腾的话语,历史的屈辱、未来的希望,人民的寄托、民族的复兴,无一不深深印在他们的心中。不用我们反复强调,浓浓的爱国之情和民族使命感就会在他们心中升腾而起。
4.诵读经典,立下为国学习的志向
为什么而学习,为谁而学习?这是当前很多学生比较迷茫的问题。受当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是为找到好工作而学习,有的学生认为是为将来挣大钱而学习;甚至有学生认为是满足爸爸妈妈的要求而学习;更有甚者不愿意走进校门“寒窗苦读”。学生对于学习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努力的方向。
结合此种情况,我进行了《我心中的英雄》诵读活动,我将刘胡兰、江姐、雷锋、钟南山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编写成诗歌进行诵读。为了使学生了解他们,产生较深的感悟和感受,我将这些党员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党的历史进行讲授。当学生诵到“面对敌人的铡刀,用自己的凛然正气,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时,他们深深感受到面对国民党的铡刀,刘胡兰用她短暂的青春,不朽的精神,谱写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诗篇;当学生诵到“她用坚强的意志、伟大的胸怀,战胜了惨绝人寰的酷刑”时,他们知道了重庆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深深感受到江姐是一位坚强的战士,她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对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有着无限向往,从而舍弃了她难舍的一切;当学生诵到“经过他身边的岁月虽短,那每分每秒呵,都带着他的体温永远在放光,发热”时,他们充分感受到雷锋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忠于党和人民、大公无私的“螺丝钉精神”和苦干实干的艰苦奋斗精神;当学生诵到“因为他心中铭记:战病疫,救苍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时,他们从钟南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事迹中,了解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利益不忘初心,全力以赴,感受到他作为一名抗疫战士的勇敢无畏、作为一名医学院士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为党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通过以上内容的诵读,学生深深感到这些共产党员就是他们心中不朽的英雄,学习的榜样,奋斗的目标。
一系列的党史学习活动开展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在生活中,红领巾更干净整洁了;在升旗仪式上,目光更坚定了,表情更严肃了;在学习中,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信念更坚定了。
学生热爱学习、报效祖国信念的养成,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心田,就像春天的泥土,播什么种就发什么芽,我们可以借助课程整合、借助经典诵读,让学生了解党的峥嵘岁月、光辉历史,了解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不屈精神。从而树立为国学习、为民族争光的信念。作为一名教师,我会坚持不懈地进行“红船教育”,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王洪霞,1979年生,女,汉族,山东东营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小学生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