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整本书阅读实践与探究
作者: 朱奇红摘 要:教、学、评一致性为语文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走向深度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路径。整本书阅读课程要注重整体性、探究性和引领性,基于学生学情和文本特性,制定清晰可测评的教学目标,将目标前置,引领学生的整个学习探究过程并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准,以教学评的一致性促进整本书阅读课堂走向深入。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 整本书阅读 深度学习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2.010
整本书阅读以课外阅读为主,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学、评一致性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强调在目标的驱动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学效果的评价始终保持一致。这种将目标前置、以目标为统领的教学理念为解决当下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的散漫、低效、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助力。
一、教、学、评不一致在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据笔者的调查研究,日常的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教、学、评不一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目标设置不准确
1.目标设置“非语文”
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首先隶属于语文课程,应体现语言课程的属性,但当下很多整本书阅读课堂偏重于书本内容和知识辨析,偏离了语文课的“语文味”。如在《乡土中国》的课堂教学中,整堂课都在讨论“差序格局”和西方的“契约精神”的利弊,《红楼梦》的课堂教学中探究“茄鲞”这道菜是否真的存在。这些非语文的环节成了课程的主体,不见“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只见热闹自赏的“虚假繁荣”。
语文课程的“语文属性”在于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涵泳”来实现其工具性、人文性,达到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四位一体,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程的目标设置首先应体现语文特性,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各项活动之中。体现语文特性,保住“语文味”,这是一堂语文阅读课的基本要义。
2.目标设置“无学情”
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学力和兴趣来确定教学目标。目前的整本书阅读课堂存在超出学生学力,罔顾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况。如在《乡土中国》的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以自身对社会学的兴趣与造诣为标准,来设置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的目标,明显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似懂非懂,参与率不高。在《红楼梦》的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服饰很有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来带领学生进行文本探究,但其面对的学生对服饰文化兴趣寥寥,这样的目标设置,导致教师自我陶醉,学生一片茫然。
目标的设置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过程中是重中之重,要达成三者的一致性,目标就不应只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应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考虑学生的学情,了解其学力与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并让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
3.目标设置“不整体”
整本书阅读的课堂目标设置应具有“整体性”,唯有考虑到“整”,才能促使学生在课外的阅读探究中走向“深”。教师应设计可以关联整本书内容的主问题、主任务,才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作品进而进行深入思考。但当下的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呈现零碎、随意的现象,课时与课时之间没有形成有机勾连。每堂课有一个小目标,但课与课之间不能整合成一个系统,那么对应在学生的学习中,缺乏可以持续深入理解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也就不能走向深刻,对学习的成果印象不深,学习效率不高。
(二)活动实施不聚焦
在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会设置一系列活动来落实教学目标。问题在于活动的实施过程会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堂行进“偏题”甚至“离题”的现象层出不穷。如笔者曾听过一堂《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课,教师的预设目标是通过对书中饮食的相关细节进行品读探究,深入体会其中的社会氛围、人情人性。这个目标设置本身无可厚非,但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补充了很多关于“茄鲞”的课外资料,提出了一个“‘茄鲞’这道菜在现实中能不能做出来”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各种奇思妙想,引经据典,整堂课离教学目标十万八千里。
课程活动实施紧扣教学目标,这是达成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步骤,也是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力的重要指标。在推进一个又一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始终紧跟目标、关注学生,随时调整,将教学评导向一致的轨道,这是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与强化的能力与素养。
(三)教学评价不精准
整本书课堂教学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的反馈,也能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指明方向,但在现实的课堂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1.课堂评价随意性
在整本书阅读课堂的实践中,教师一般会设置画思维导图、填表、小组讨论展示等活动,对于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的评价往往偏于简单随意,以廉价的肯定和赞美代替了有针对性的追问与分析。如笔者听过一堂《乡土中国》的公开课,学生在展示思维导图时,教师清一色地用“好,不错”等词汇来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其实有些学生的作业中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并没有及时指出并指导学生修正,错失了课堂提升的机会。
即时的课堂评价是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带来意想不到的课堂增量。随意的评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止步于虚幻的满足中。加强教师课堂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迫在眉睫。
2.课堂评价单一化
日常的整本书课堂教学评价倾向于对学习结果做出评价,如纸笔测试的作业、成文的作品等,对学习过程中的评价重视不够。将评价作为一个节点而非终结性的行为,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可惜在一线实践中,教师们落实的不是很到位。如在常见的小组讨论环节中,很多教师无所事事,没有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其实这个过程恰恰是体现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良机。
评价也只停留在“师”对“生”的范围,没有充分发挥课堂里同伴互助的条件,进行“生生”评价。一堂课只局限于“师”对“生”的评价形式,容易产生“点对点”的局限性,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全覆盖。
二、如何落实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
(一)目标确立:依据学情、注重整体
1.根据学情确立目标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确立首先应考虑到学情。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条件来设置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能同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如北京丰台二中的陈金华教师在执教《平凡的世界》整本书的人物主题阅读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时提出自己最困惑的问题,然后师生一起将问题分类、整合,最后提炼出一个最有概括力的主问题“孙兰花和孙兰香都是孙玉厚的女儿,但两人的人生轨迹、思想性格为什么相差这么大?”作为课堂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因为这一问题源于学生,学生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教师顺势将《平凡的世界》中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等引入到作品的研读过程中,收效甚佳。
学力是学情考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设计一个学生“跳一跳可以够着”的目标,既能保护学生的学习意愿,又能激励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这是需要教师反复斟酌的要点。
考虑学情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更重要也更基本的是教师要改变“以师为中心”的观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尊重学生。俯下身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会以高质量的学习来回馈教师。
2.注重课时目标的整体性
整本书阅读的特性决定了阅读教学不可能由单个课时完成,因为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从整体宏观的角度设置一个大目标,来统领其下的各个课时的小目标。大目标的特质要具备包容性和引领性,以“少而重要”的“持续性理解”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能力迁移。
在具体的分课时目标设置中,要注重目标的“进阶性”与“关联度”,如此才能达到各个击破,相辅相成,最后成就整个教学设计的大目标。以嘉兴市第一中学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设置为例。整个《红楼梦》阅读教学大单元的主任务为“你所在的班级将在学校读书节期间举办‘红学小型高端研讨会’,请你在会上作10分钟的读书成果分享”,这个主任务即为整个单元的大目标。在分课时推进中,又分为“《红楼梦》导读”“《红楼梦》自主阅读”“《红楼梦》专题探究”“《红楼梦》阅读交流”几个小目标,目标之间体现进阶性,又相互关联。而且这个整体的学习目标在课程一开始就要呈现给学生,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你需要学什么”。
确立一个精准的目标,对整个教、学、评一致的教学过程有着首要的作用,后续的教学实施与评价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运行,目标立而诸事行。
(二)课堂实施:紧扣目标、注重关联
在整本书课堂实施的过程中,关键在于“紧扣教学目标”,注重各个环节的逻辑关联。依旧以《红楼梦》为例,在《红楼梦》主题探究的课堂推进中,有教师设置了三个任务,任务一:头脑风暴,分类整理,参考封建说、宝黛爱情说、赞美女性说、美的悲剧说等主题理解,对各个主题进行分类。任务二:紧贴文本,探究主题。以“宝黛爱情说”为例,完成相关表格。任务三:主题意蕴探究。以比较法为例,运用绘矛盾曲线、寻找典型细节、分类比较等方法完成表格。整个任务设置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呈现出严密的逻辑性。
良好的教学设计是确保课堂实施的重要基础,在具体的课堂行进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的关注,依据课堂的现状及时调整,这些都是保证整本书课堂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需反复审查,审视自己的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时时回扣目标,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必定有所提高。
(三)课堂评价:有的放矢、注重过程
教、学、评相一致的整本书阅读课堂,评价是嵌入的,全程的。评价不是教学的终结,而是作为再次学习的驱动。在整本书阅读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针对每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规,既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的依据,也可以作为学生自评的参考。
1.有的放矢,提升评价的针对性
针对目前整本书阅读课堂上零碎评价、夸饰评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升评价的针对性。研制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如包含知识能力、教学支架、评价维度等分级分层的评价量表可以很好地改善评价的随意性。以《红楼梦》阅读教学为例,通过“《红楼梦》为什么要安排刘姥姥三进三出荣国府”这一主问题,构建层进式的问题链,在每个教学活动实施的节点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学生依据这个评价标准,可以清晰地明确自己所处的学习状态,教师也可以依据这个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实现评价促学的目的。
2.转变观念,注重评价的全程性
所谓评价的全程性,指的是对课堂的目标、内容呈现、活动实施、学习表现、学习成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以往的评价往往侧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属于终结式、诊断式的评价,当下新兴的教育理念强调评价要和学习同时发生,是课堂行进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可以是课堂进行过程中的阶段性、描述性评价,也可以是跟踪性、及时性评价。
与评价的全程性相匹配的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可以运用及时评价的方式诊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心得可以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交流展示。可以说多元的评价方式天然地契合整本书阅读课堂的教学特质。
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为提升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路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始终牢记“目标导学”“实施科学”“评价促学”的三位一体大原则,追求三者的逻辑关联,形成良性循环,必定会提高整本书阅读课堂的效率,让学生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 李卫东《整体设计:单元视域下的教、学、评一致》,《中小学管理》2013年第1期。
[2] 陈金华《整本书阅读主问题教学策略》,《中学文学教学》2021年第6期。
[3] 卢明、崔允漷《教案的革命2.0:普中高中大单元学历案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4] 王意如、叶丽新、郑桂华、徐思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师指导:语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
[5] 邓定钊《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高效阅读课堂的实践探究——以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文章阅读为例》,《读写算》2020年第18期。
[6] 李锁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翻转课堂”的实践》,《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年第10期。
[7] 叶志林《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究》,《现代教学》2020年第9期。
[8] 黄雪琦《利用群文阅读“五步法”进行高中诗歌鉴赏教学的实践探究》,《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二)》2020年。
(朱奇红,1982年生,女,汉族,浙江杭州萧山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