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策略探索

作者: 张丽静

摘 要:本文针对现实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只注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忽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现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快乐高效的课堂,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温度,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本位。

关键词:大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阅读习惯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2.016

叶圣陶先生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理论。他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习惯。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大语文教育观要把语文这一门课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找寻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人生充盈着生命的温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这些例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这当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和升学考试有关的文本内容(只注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培养学生本应享受生命温度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学一旦以应试为目的,就会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语文教学就有可能会变得枯燥无味,同时容易导致更多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抵触。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有以下几点拙见:

第一,转变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的思想。

转变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的思想,首先要放弃以应试教育为目的语文教学,回归到语文的本质[叶老认为“语文是工具”,这个“工具”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他学科的工具(基础),还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工具(终极目标)。叶老认为:国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他一直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调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传统语文教学已偏离了语文是工具的观点,听、说、读、写只注重培养学生应试答题的技巧。这样的语文教学又怎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所以语文教学只有转变思想才能更好地把语文变成“人的语文”,“精神的语文”,“运用的语文”,“表达的语文”,“发展的语文”……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此外,要认识到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语文承载着文化,这是语文与其他工具的本质区别。也由此决定语文的首要教学目的,即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必须进行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

还有,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放弃唯我独尊的思想。从“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从“群体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从“训练法”向“人本法”的转变。学生不再是一个通过训练可以获取某种能力的“巴甫洛夫的狗”或“斯金纳的鸽子”,而被看作一个有浓烈的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情感的人。“要你学”的灌输,往往是事倍功半;“我要学”的探求,却往往是事半功倍。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让更多的“宋濂”不再有求师之难,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有转变语文教学的思想,才能把‘小语文’变成‘大语文’。这样兴致盎然的语文学习永远不会让学生感到疲倦。

第二,教学观念上,由‘灌入式’向‘大语文’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更多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以接受为主,虽然对学生在短时间内储备大量的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了发现和研究,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怎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对此,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位澳大利亚的中学物理教师讲:我教了30年的物理课。第一个10年,我是“教物理(teaching Physics)”;第二个10年,我是“教探索(teaching Explore)”;第三个10年,我不再是“教(teaching)”学生如何探索,而是“支持学生自己去探索(support students explore themselves)”。他的这番话,集中说明了他的教学思想在30年的教育生涯中经历的两次转变。第一次是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第二次是从“教师主导”向“学生自主”的跨越。

这位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只停留在第一个10年(与我们现存的教育体系有关)。灌入式课堂教学,河南省新乡市铁路一中高级教师姚竹青把它称之为“小语文”,即“应试语文”,只是为应付各式各样的语文书面考试而教的,往往和现实生活脱节的虚语文,就是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经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那种教条式的死语文……因而也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机器学生”。这些在考试中屡屡夺魁的“高材生”,在探索实践中却是低能儿(四川省的一名高中女生以高分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超凡的计算能力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同学们的广泛赞誉。可是,做实验的能力却是她的短板,三周下来,她竟没有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让她的教师大为恼火),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进入到第二个10年,尽可能接近第三个10年。用张孝纯的话说,语文教学应该做到“一体两翼”。“一体”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主体,“两翼”指的是课外语文学习、社会语文教育。具体而言,从横向看“大语文”教育,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语文教育,从纵向看,包括学前、学龄和继续教育。可以这样说,“大语文”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多维度、终身的、大众的、普及的教育,而绝非是选拔少数优秀人才的精英教育。

国外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得好,语文学习的外延应该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也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领域的同时,还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因此,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当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学科本位思想至上的教学理念,努力实现语文教材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学和用的全面整合,积极构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校内和校外的沟通,学科之间相互交融的大语文教育体系。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充分重视对教学挂图、报纸杂志、影视节目、互联网、图书馆、展览馆、纪念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学生的家庭生活和日常生活等等课内外资源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能把演讲、辩论、手抄报、黑板报、演讲、辩论、手抄报、黑板报、民风民俗调查及科研小发明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充实到语文学习中,使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丰富而有活力,这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怎能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第三,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之一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很多语文教师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重视“技能训练”。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尽可能多地得到分数,印制大量简单枯燥的阅读理解训练,机械生硬地训练应试技巧。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最终把原本应该妙趣横生的阅读活动变成了味同嚼蜡的文字游戏,缺少了学习激情的感染,又何谈语文学习的深度和高度!

怎样才能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一、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人们从事开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1.悬念调动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有意识给学生留下悬念。悬而未决的故事情节能引发学生急切地去探寻答案,渐渐地从教师的扶持中挣脱出来,自由自在地徜徉于书海,追寻自己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

2.故事梗概法

平时让学生养成一种听故事梗概的习惯,教师在讲述故事大意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学生阅读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首先,教师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将故事梗概粗略地向学生介绍,调动起学生对故事内容的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主动阅读此书的动力。

3.电视辅助法

在社会上特别流行的热播剧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带来极大的影响,教师如果能不失时机地因势利导,向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读物,学生自然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例如曾经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水浒传》,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也给广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他们闲暇时常常聚在一起讨论剧情走向。利用学生的这种关注度,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读《水浒》,谈谈一百零八将,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们边读边思,边读边议,各抒己见,对文学名著也能点评一二,成就感油然而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生有了阅读的欲望,自然就会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4.定期开展角色表演、朗读比赛、读书知识比赛

教师要定期开展角色表演、朗读比赛、读书知识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准备,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收获,分享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增强自主阅读意识。如教授《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根据故事的人物特点,把角色分配给学生,让他们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这样,学生如果想扮演好角色就会积极主动进行阅读。

二、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而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靠的是教师的朝夕指导,点滴培养。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的阅读习惯:

1.吟诵、默读的习惯

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熟读成诵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文知识最有效的途径。此外,语文学习更为广阔的天地在课外,经常性地阅读报纸杂志,可以拓宽视野,丰富想象力,学习词汇,积累写作技巧,可以说语文学习水平与课外阅读密切相关。

2.日常积累整合的习惯

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绝佳范文,文中包含许多生字词、修辞用法等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指导督促学生随时分门别类积累整理,以使语文知识学习成系统,有规律,活学活用,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取决于平时的日积月累。

3.翻检工具书的习惯

要求中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不熟悉的字、词,要自觉查阅工具书,并学会结合生字词的语境判断其音义。这个分析、判断、筛选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该字词所有的音项、义项,有利于全面化、系统化地掌握知识。

4.质疑答疑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善于提问作出回答,促进了学生推测分析领悟能力的发展,同时,阅读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得到提高。

5.勤思的习惯

语文学习很多时候就是思考想象的再现,培养学生勤思的习惯,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读懂读通所读文本。勤思考包括方方面面:与前文内容的比较思考,与该文关联知识的联想思考及触类旁通的创造性思维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使所学知识得以运用。

三、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文情并茂,文质兼美,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们很好的阅读范本。学生通过阅读一篇篇源自作者心灵深处,凝聚着激情和思想的文字,去感受作者的情绪、情感和情操。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味文中朴实的语言所表现的感染力和字里行间蕴含的如山父爱。教《谈生命》一文时,要让学生在理解生命从生长到长大再到衰弱的过程的同时,欣赏文本的深刻语言,感受冰心老人顽强的奋斗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领悟生命的可贵与坚强。

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要充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就需要语文教师时刻把握生活的脉搏,不断地提升自己,探究适合学生的方法,不断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放慢教的脚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温度,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本位。

参考文献:

[1] 季绿怡《基于文体意识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文理导航》2021年第12期。

[2] 张娟《探究式阅读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文学教育》2021年第10期。

[3] 方青天《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实施策略刍论》,《成才之路》2021年第18期。

[4] 宋研、费虹《基于语文素养的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究——以六盘水市第三实验中学等三所学校为例》,《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年第6期。

(张丽静,1970年生,女,汉族,山东滨州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