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双减”形势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作者: 王贺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现阶段的小学教育迎来了新的形势,国家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出了一种明确的政策和导向,即“双减”,但要真正将这一政策落到实处,还需要学校以及教师对现有的课堂进行优化和调整。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为例,深入研究“双减”形势下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旨在为切实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提供一些新的理论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语文 课堂效率 改进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3.022

印发并落实“双减”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最大限度改善以传统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局面。但根据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来看,“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还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或困境,如缺乏“教、学、评一致”的理念、学校教师的作业设计水平不高等,各教育主体应当正确认识并反思其中的不足,重视“‘双减’形势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这一研究课题,结合教学实践,确定改进方案,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一、“双减”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

1.缺乏“教、学、评一致”理念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学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至关重要,学校教师还要以此为基础进行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预设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开展学习,另一方面也给予教师更多机会去了解学生的不足和优点,要真正贯彻和落实“教、学、评一致”理念。但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一目标,甚至陷入了“教考分离”的误区,这样的教学现状对于小学生而言非常不利。

具体而言,部分小学语文学校教师的系统观念比较薄弱,往往会将一篇课文拆分成不同的考点,然后每篇文章都通过千篇一律的方式进行讲解,这一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跟进程度,让小学生丧失了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到学期的中后期时,学生完全可以基于教师之前的讲解方法进行自学,如此达到的学习效果也相差无几。另外,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研究视野比较狭窄,没有从根本上给予小学生正确的定位,难以清晰看出学业水平试题与教材之间的联系,而是过于依赖教辅书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学习到浅层次的知识,而不知其根本。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教师对“双减”政策有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对学生日常作业的重视度也不断降低,如此难以根据学生的学业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事实上,这种教学模式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思维,会不断降低他们对教材的重视度,可能会通过参加校外辅导班、海量刷题等方式来提升成绩,“双减”政策的落实也由此受到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不利于小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2.学校教师的作业设计水平不足

作业是教学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夯实基础、反馈学情等作用,教师的作业设计水平会反映这些作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而影响学习效率。而且根据美国学者哈里斯·库柏的研究调查显示,在一定程度内,学生的作业时间与其学业成绩呈正相关关系;但当学生的作业时间超过某一个阈限值之后,学生的学业成绩难以再增长,甚至有可能降低,其身心健康也会受影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课和评课之后,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没能正确认识作业对学生的影响,也没有理清作业量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仍然会让学生通过刷题的方式来提升成绩,而这些题目的安排和设计又比较单一化,学生无疑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做同一件事,很容易感到乏味,从而失去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例如,教师让学生机械式地抄写、布置大量单一化的作业且不修改等,教师这种低水平的作业设计不仅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还不能切实提升教学成效,这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模式会大幅度降低教学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学校教师对“双减”政策的错误认识和理解,更加不利于小学生有效掌握语文学习的知识。

3.教学评价不到位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教育主体主要是学校和教师,但他们对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侧重于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部分学校安排的考试频次比较高,一方面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会出现重复试题,不能准确考核和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也难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而且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慢慢体会其中的内涵,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每一篇课文的行文思路、情感走向、语言组织,并试图以作者的思维理解文章中的每一字、每一句,然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思维,在阅读其他课文时,也能如行云流水一般。而高频次的考试会让学生养成“只做题,不反思”的思维习惯,可能会在某一次考试或某一段时间内得高分,其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切实提升。除此之外,语文教师除了日常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工作之外,还需要结合当下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基本方向,结合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灵活设计考试题目,高频次的考试要求教师在这方面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这极有可能影响教师整体的工作节奏和效率,考试成绩也不能准确反映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双减”形势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具体策略

1.基于“双减”形势进行语文教学规划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双减”政策的印发和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家长和学校教师在因为学生减轻压力而欣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顾虑和担心:语文学科学习需要长期性、持续性的积累,“双减”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会不会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甚至有部分家长并不认同“双减”政策,也不相信其会一直实施下去,也难以真正将其严格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因此,要切实提升“双减”形势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必须要基于“双减”理念先行的原则,让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双减”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教学中的实际规划,要用实实在在的理由消除家长的疑虑。在基于“双减”形势进行语文教学规划的实践中,既要有明确的思路,也要保证这一思路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规律,并最大限度消除限制“双减”政策落实的各种因素。其次,“双减”理念先行的过程也是强化学校教师与家长合作的过程,只有双方保持统一战线,在不断讨论和交流中商讨出一套科有效的教学方案,即“双减”政策,才能真正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最后,小学语文“双减”教育规划必须要落到实处,在课堂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进而体现其实用价值,让家长看到这一教学规划的实际成效,同时也要基于教学成果对原来规划进行优化和调整,逐渐提升“双减”在教学中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并将其持续推广下去,为改善小学语文课堂质量和效率提供条件和基础,为真正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和知识掌握能力奠定基础。

2.通过教研结合提升日常教学效率

在“双减”形势下,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减量提质”,相关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教研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校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夯实自己的理论学科基础,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教材、“双减”等内容,使其理论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步发展。首先,教材是课堂开展的根本,学校教师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要从纵向层面入手,对小学六年级各册教材间的联系、各单元的设计规律、各文本的关系等进行梳理,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有逻辑、有思路,为学生呈现更据系统性的课堂。另一方面,要从横向的层面研究本学期教材的主要内容,并提前规划好教学、作业和评价这三个环节需要做的工作,这一过程需要贯彻落实“教、学、评一致”的理念,以切实提升课堂效率。

例如,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本中,每一单元都安排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第五单元没有安排)和口语交际·习作这四个部分,其中涉及的主题比较多元化,如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在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本中,《钓鱼的启示》《落花生》等文章主要阐述了对生活的启示,而六年级上册的课本中也讲到很多关于生活感悟的内容,主要是告诉学生做事要专心,要珍惜时间、不怕失败,这两部分内容是相互衔接的,教师可以基于前面已经讲授过的内容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这样也可以让学生从纵向层面了解语文知识体系,以提升学习效率。另外,学校教师要对课型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中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就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而言,其中构建了“教学—自学—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领学生做好除“教学”之外的工作,能在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在反复思考后应用于实践中。最后,教材中的每一板块都有其实际的作用和意义,学校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和生活元素,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实现综合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生活性和亲切性,进而提高学生融入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

3.基于实际学情优化日常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的印发和落实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并不意味着日常作业应当被忽视,恰恰相反,教师要更加重视作业设计的质量,致力于通过更少的作业量获得更大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深刻认识到的是,作业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知识、学习方法和寻找规律,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是习惯养成和能力提升的过程,而优质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顺利实现上述目标,还能最大限度减轻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这才是落实和推进“双减”政策的意义。

首先,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特别注重兴趣的培养和发展,学校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多元化的作业类型,包括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积累性作业等,让学生充分体验作业乐趣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实现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发展。另外,要对作业内容和难度进行合理把控,要保证作业内容能够准确、真实反映学生当下的学习情况,也要保证作业难度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如此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改进。最后,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校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个性化作业设计,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基于自己的基础、能力等进行提升。例如,部分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比较薄弱,学校教师就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好词好句摘抄、文言实词整理之类的作业;若有的学生实践探索方面的能力存在不足,学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具有“少年闰土”身上某种性格的人,并通过实践观察发现他们的差异,如此能让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发展,充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4.优化教育评价,促进教学思考

要切实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教育评价的优化和调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双减”形势下,传统单一化的评价观念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是限制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要革新评价观念和方式,通过更优质化的教育评价来促进教学思考,使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得到质的发展。首先,要贯彻和落实多元化的评价观念,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的融合更能反映学生的综合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的作用,在班级内构建一个教育评价系统,其中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德育、期末考试等多个板块,学校教师每天要对系统中的内容进行更新,学生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综合表现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有更清晰的方向,这样可以保证教育评价过程的全面性以及评价结果的公开性和公平性,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另外,高频次的考试不仅会浪费学生和教师大量的时间,而且其成效较低。在“双减”形势下,学校教师可以适当减少考试次数,通过设计更优质的试题和安排更合理的考试时间来提高教育评价的效果,这样也给予教师更多时间反思教学的不足,并改进方法,更让学生有时间反思错题和考试重难点相关的内容,促进师生的同步发展,切实满足“减负增效”的要求。

综上所述,在“双减”形势下,小学语文课堂也凸显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缺乏“教、学、评一致”理念、学校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不足、教学评价不到位等,相关学校以及教师应当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要充分借助这一形势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加强教学规划、促进教研结合、优化作业设计、优化教育评价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为小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学周刊》2021年第36期。

[2] 陈坪《落实“双减”要求  提升教学质量——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研究》,《教育导刊》2021年第11期。

[3] 孙凤霞《“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统整路径的新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21年第30期。

[4] 周逸琳《理念先行,素养优先——小学语文落实“双减”的主要策略》,《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年第7期。

[5] 李意平《新形势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探讨》,《课外语文》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