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捕捉时机,激活思维
作者: 郭烨摘 要:教育改革要求课堂要“以生为本”,要求各科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将素质教育全面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这种教育变革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将提问这一教师与学生连接的最佳渠道“改头换面”,使提问更贴近时代,更具价值,更显生活,更有目标。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搭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最近”桥梁。
关键词:小学课堂 道德与法治 提问技巧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7.036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提问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学生反馈所学知识的最佳途径,同时,提问也在考验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反应能力。但反观当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教师还是遵循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问题毫无新意,更无技巧可言。所以,为了恢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效,相应地,教师要及时转变提问意识,加入新鲜元素,促使学生在小学阶段消化更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导向性不足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德育的主要课程,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指引的作用,但当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并没有做好价值观的指引。首先,大多教师在提问时会完全从教学的目标出发,没有课堂的延伸,也没有注重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无法与教师产生共鸣。其次,教师本身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价值存在怀疑,并不认为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落实到生活中,所以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也不会将问题向生活靠拢。最后,教师对理论向情景转化的把握不足,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课堂情景合适与否有很大关系,当学生抗拒某种课堂提问情景时,得到的知识也只是“表面”,更不用说课堂提问给予学生的价值观导向作用了。
2.思辨性不足
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都对“思辨”的重要性给出过答案,认为思辨是新理论产生的重要因素,那么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人文性和思想性较强的科目,其课堂提问的思辨价值更高。但纵观当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对这一点的重视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课堂提问的目标中思辨性不足。目标即在提问之后教师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对于提问更侧重于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目标,但这一目标往往关注的是记忆和理解,留给学生可以思辨的空间较小,但如果教师能将提问的重点向能力和情感目标转移,那么学生便能从问题中窥探出更多的道德问题或价值,更具思辨价值。其二,提问的内容缺乏思辨性。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并没有考虑到问题前后的逻辑关系,对于学生存在疑问但并不是考试要求的地方则选择忽略,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落到实处,思辨意义不强。
3.实践性不足
课堂提问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但当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提问环节并未真正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故实践性不足。同样有两点表现:一是局限于教材知识,二是局限于教材中过时的案例。这两点表现都违背了生活教育的理念,加大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而且使得教育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学生无法置身其中,感受问题带给自己的价值。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德育,而德育最终又会因为学生的内化而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技巧
1.结合时事,贴近时代
小学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教材也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做出及时调整,所以时事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提问的重要资源。一方面,时事资源可以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可课堂提问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因为时事资源与教材相比较为新鲜,小学生也会因此对其产生更大的兴趣,课堂提问的氛围也会活跃,提问的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挖掘时事资源中的提问价值。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一课时,因为教材中讲到了“法律既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处”,所以教师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将社会中最新发生的与之相关或延伸的时事内容与学生分享,并在分享之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如最近出现“某主播因逃税被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共计13.14亿元”,其中就涉及公民应遵守的国家税法,教师在与学生共同了解这一事件之后,就可以从这一时事出发,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向学生提出具有时代价值的问题。如:“此人的这一行为是否会要负法律责任?”“作为公民为什么要缴纳税款?”“偷税漏税只是表现出了法律问题吗?”“此人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是否起到了公众作用?”“依法纳税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那偷税漏税又表现出了什么心理?”“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同时也作为一名社会公民,有哪些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我们发现他人存在违法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如果有他人侵犯我们的合法权益,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除了要结合教材中所提到的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和遵纪守法之外,学生还要联系公民或者官方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讨论和评价,才能得出“此人偷税漏税事件也反映了其道德上的缺失,在群众中获利却没有回馈社会”,“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向警察叔叔举报违法行为”。在这一时事类的课堂提问中,学生实现了课堂与时代的连接,也看到了教材的新面貌,更有利于学生踏入社会后的发展。
2.明确价值,增强思辨
教育之所以要划分为不同的学科,是因为不同学科对学生的成长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这一科目能够带给学生什么。但是,因为教师也是独立存在的人,所以难免会存在价值认识上的差异,致使传递给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出现偏差。为尽量避免在课堂提问时出现这种情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将在教学过程中的可预见价值与课堂提问后的价值结果联系在一起,或者是沿着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价值去找寻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以此实现价值与思辨的统一。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探访古代文明》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该课提问所要实现的价值,比如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或者是激起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在有了这一价值认定之后,教师就可以开始对课堂问题进行设计。如“我们为什么要认识古代文明?”“我国的古代文明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和异同点呢?”“我们学习古代文明又有什么用呢?”“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古代文明呢?”“古代文明的学习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大都需要学生用自身的价值观念对其进行回答。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已然不同,所以没有必要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古人做过的事情”,但有的学生却坚持“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中留下来的瑰宝,很多优秀的理念仍对当今社会有指导意义,如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且古代文明中的一些文学作品对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也有作用”。此时,针对学生表现出的价值观念分歧以及对问题答案的思辨,教师要坚定问题提出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在教材中一起寻找古代文明的灿烂,如“文化遗产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起源,看到了农业、手工业甚至是医学的起源”。从知识和价值观的角度,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古代文明带给后人的自信,以此达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的思辨价值。
3.深入生活,内化知识
情景教学是近年来在小学教育中常见的教学方式,最为常用的是生活化情景的搭建,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提问中,教师同样可以借助生活化情景的搭建,让学生在更为熟悉的环境中去进行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教师也能够在该环境中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的实践性进行强调。教师可以在提问时,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情景,引导学生更好更积极地参与其中,且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当然,生活化情景和问题创设的第一步还是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始终坚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鼓励学生用教材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难题,引导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用个人的知识和实践构成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完整体系。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学会尊重》一课时,教材中提到了“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那么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中的“每个人”,可以鼓励班级中的几名学生分别扮演在图书馆看书的年轻人和在图书馆看书的乞讨者,情景设置为:乞讨者在图书馆看书时坐到了这位年轻人的一旁,但年轻人认为乞讨者衣服较脏,不应坐到自己身边,且年轻人还以其乞讨者身份,认为乞讨者不应该进图书馆看书。这一生活中可以见到或是真实发生过的情景,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也更容易深入其中去思考。此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一场景,结合教材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如“这一生活场景中的年轻人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教材中说每个人都应当得到尊重,那情景中的乞讨者以乞讨为生也是值得尊重的吗?为什么?”“生活中有不值得尊重的人吗?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在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情景中,思考如果自己得到了他人这样的对待,自己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伤心,尴尬,不知所措”,如此,学生便能得出前两个问题的答案:“这位年轻人的做法不对,因为乞讨者同样有阅读书籍的权利,且乞讨者并没有打扰到这位年轻人,所以年轻人没有权利驱赶这位乞讨者,而乞讨者也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因为在该情景中能够看到,即使生活窘迫但依然没有放弃阅读,更值得尊重。”对于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其放到生活中去解答,去观察生活中尊重或不尊重他人的事情,回到教材中所说的普通人也应得到尊重,深化“尊重”和“每个人”的内涵,使课堂提问的价值延伸到生活中。
4.注重反馈,彰显目标
反馈落实到课堂提问中,就是教师对学生反应的接收和回应,既包括学生的回答,也包括学生的神情等多个方面,教师通过这些元素可以很好地辨别出自己的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能力,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等等。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回应时,其实也就体现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当教师接收到这些反馈之后,就可以借助自身的专业能力,将学生的反馈进行分类总结,同时还要反馈学生自己对其回答的评价。当然,教师在给予学生回应时,要将回应的重点放在学生本身,之后才是答案的准确与否,以此去判断学生是否掌握该知识。但当遇到争议性较强的问题时,教师则要将评价的重点转移到问题中,引导学生在教材之外更广阔的知识世界中找寻答案。此类轻重缓急式的评价或反馈方法,更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内容和方法做出调整,向学生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问题,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一课时,教材中展示了多种不同的家风,或强调涵养,或强调修身,或强调家国,都是在用小家向“大家”靠拢。在学生了解这些著名的家风家训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实例出发,思考“如果自己有了家庭,那么家风会是什么样子的?”这一开放式问题,除了能够反映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之外,更多是学生思想、思维或者价值观的外露,所以教师在得到学生的回答之后,无论回答正确、合理与否,都要先给予鼓励,肯定学生的思考,再去对学生和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如因为学生的年龄尚小,对家风的理解无法达到家国等高度,认为家风会是“父母对子女的无限宠爱”。对于这种尚未达到对“家风”有真正理解的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家”出发,思考“长大成人之后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对社会对国家有什么作用”,以此将学生的思路向优秀美德、国家富强、社会和谐、民族进步等方向引导,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成长的教育要求。
再如,有的学生会将家风定义为“为国家为民族奉献一切,抛弃生命”,这种回答虽实现了思想高度上的要求,但过于偏激。对于此类答案,教师可以先赞扬学生一心为国的理想信念,之后再给出学生反馈。教导学生“大家”和“小家”同等重要,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要在不盲目牺牲个人或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为祖国尽己所能。当然,在结束课堂提问之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回答时给出的反馈,调整问题,如在提问时可以适当降低问题的思想高度,更贴合小学生的认知,可以适当将问题的范围缩小,更贴合小学生的知识储备,等等。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及时接受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式和问题。
综上所述,教育的不断改革促使当今的教学活动做出革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提问也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解决之前存在的导向性不足、思辨性不足、实践性不足的缺点,捕捉时机,激活思维,在课堂提问中更加强调价值,强调生活,强调时代,强调反馈。如此,学生才能在课堂提问中找到乐趣,找到价值,找到激情,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也会在课堂提问的支持下实现教学生机的再次焕发。
参考文献:
[1] 王静《捕捉时机 催生亮点——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技巧》,《小学生》2021年第12期。
[2] 朱清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江西教育》2021年第21期。
[3] 普建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问技巧》,《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21年第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