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讨
作者: 杜莹摘 要:随着对教学的不断重视和新《课标》教育改革要求的不断落实,教师要挖掘传统文化价值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做出基本的补充,这样才能使渗透传统文化的效果提升,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提升都有一定的帮助。学习传统文化不仅是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积极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开展的具体情况,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传统文化渗透的合理策略,为语文教学提供具体的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渗透方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8.024
近年来,教学不断改革,落实到中学教学环节,学生并没有机会直接了解传统文化或在学习中接触传统文化。在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中,如果缺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就会使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没有帮助,进而在学习当中,忽视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传统文化缺失。在教学过程当中,容易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使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知识,加强学生的认知,必须在教学过程当中,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帮助初中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概念,从而对传统文化内容加深印象。本文主要依据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结合目前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关解决方案,使传统文化融入当今的教学体系中,帮助学生获得文学素养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我国逐渐重视文化传播,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三方面在教学中的作用,鼓励教师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展开教学,帮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体现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国家对于中学生培养的重视。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体现,应当在教学当中进一步得到彰显,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思想引领者和践行者。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能够进一步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西方文化逐渐融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打击。因此,传统文化的弘扬格外重要。由于西方文化的特点,很多学生对于新鲜的西方文化有很多的好奇心,就会产生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为了避免出现问题,在教学中必须,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体系,在这一时期,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所谓人生观,就是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认知和自我的认知。所谓世界观,就是学生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从整体角度的一种认识。所谓价值观,就是学生对世界的看法以及自身的想法,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提高学生这三方面的意识,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进取态度,并在学习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实现自身的发展。
3.对于塑造青少年健康的人格有着重要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也是能够在未来为国家的建设提供支持的主力军,因此,青少年要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塑造健康的人格。青少年要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和人文修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教学中,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优秀文化中的力量和智慧,借鉴古人的精神并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对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有一定的帮助,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不断学习基础知识,获得成长。
二、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初中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在这一时期,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发展,学生需要积累大量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基础保障。在当今教学发展过程中,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欠缺,主要是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提升。因此,在初中阶段弘扬传统文化十分重要,教师要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照顾学生学习的需要,努力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开展教学。如果教师不重视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学生,也就无法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导致教学的质量较低,教学效率难以提升。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继续发展,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学中必须制定相关策略,帮助学生获得自身的发展。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1.教师不了解传统文化
教师对于学生思维的启迪和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也有着一定的帮助。教师如果不了解传统文化,就难以在教学当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学生就会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无法在教学中提高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教师在教学中更多是,按照教材宣读文章,没有融入自己的理解,教学中没有重点和逻辑,学生根本无法提高学习的质量。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采用教师的讲解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学习课文,无法深入理解文章蕴含的传统文化,长此以往,学生的成绩就会降低,教学的整体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2.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
有些地区目前不具备较发达的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当中采取的教学方式往往都比较单一,教学手段也没有创新发展,传统文化的渗透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无法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很多学校忽视了统文化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和对于教学发展的积极作用。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1.挖掘语文教材当中的传统文化知识
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以基础性为主,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挖掘教材中存在的传统文化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在教学工作中,必须结合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合理选择语文教材,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自身的职业素养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感知到语文的魅力。语文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教材为基础,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在讲解时,必须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恰当的方式,将提炼的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并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提取,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内涵,避免对教材的内容理解不充分。
例如,学习《卜算子·咏梅》时,教师在讲解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陆游的写作特点,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本文的大致内容。在课上教学环节,教师要讲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从而展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要对具体的诗词做出解释,使学生感受到在特定的文化中作者的价值追求,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高尚情操和政治抱负,同样也能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该诗仅仅用几句话,就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报抱负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导学生试着揣摩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帮助学生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学习作者的精神,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如,在《论语》中,有很多值得人们思考的优秀名句,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这些名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将这些名言名句进行分类,如,体现人们思想道德的名言有哪些?体现人们志存高远的名言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于基础教材的理解,教师,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讲解,告知学生语句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践行论语中所体现出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将传统文化与教学相融合,并给学生的学习成长带来帮助。
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在目前的教学阶段,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要在教学中逐渐结合信息技术的优势,展开教学辅助讲解工作。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可以帮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也有一定的帮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方式了解文化知识,也有更多的渠道和平台搜集相关的内容,巩固自己的所学。在渗透传统文化时,结合信息技术,营造传统文化的良好意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可以将讲解的内容以PPT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使学生获得直观清晰的认识,如汉字的演变过程,就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体现。通过动画的播放,学生能够获得动态的知识概念,调动学生的感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结合多媒体技术将教材中的枯燥文字通过PPT的形式展现出来,使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也可以利用PPT拓展知识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3.立足于当地资源,结合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学生日常的生活中,也存在着众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在自然资源和建筑资源中,传统文化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不应当局限于教材当中,而应当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多个角度获取知识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找准核心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以及走访世界各地,了解当地的资源,文化以及建筑风格,在这些内容当中感知传统艺术的魅力,进一步立足于传统文化,挖掘教材中的知识,拓展所学习到的内容,立足于实践,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
例如,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为《社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学中思考自己所在的地区有怎样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畅所欲言,共同交流,感知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魅力。在交流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观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升,教师随之用剪纸,年画,皮影等方式做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通过展现这些艺术韵味浓郁的传统文化代表,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更加重视。
4.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传统文化熏陶
学生能够从课本当中学习到一定的基础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基础,但是,要想将传统文化在教学当中的渗透效果进一步提升,就必须在实际生活当中做好对文化的传承。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只从课本的角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在实际生活中有所体现,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当中进行拓展和延伸,帮助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对课本内容中的传统文化进行理解,也要在实际生活当中,将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行发扬和传播,这才是教学的最终效果。很多人认为,学习文化知识必须依靠课本,然而,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只有走出课本,在实际生活当中加以实践,才能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获得文化与实际的联系,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从诗词歌赋的方面来讲,课本中最常见的就是对诗词歌赋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这一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并在实际生活当中有所体现,传递传统文化。可以结合《中国诗词大会》这一节目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不同学习方式,并且在实际生活当中加以运用,在教学中也可以在课上进行教学竞赛环节,加深对于诗词的理解,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诗词拓展,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积累古诗词,引导学生获得全面的提升。通过这一节目,学生能够感知到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是基础,必须了解古诗词中的精髓内容,在实际的生活当中,要善于发现传统文化,加深自己的理解,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日常生活当中进行传统文化的互动,也可以加深自己的学习印象。只有学生积累的古诗词数量多,质量好,才能够更好地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如《中国诗词大会》这一节目所传递的传统文化一样,学生的积累越多,才能够提高对诗词歌赋的认知程度,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开展教学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感知语文的魅力,尤其在初中阶段,可以促进学生自身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内容,立足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并在实际生活当中传承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丽《浅议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学周刊》2019年第17期。
[2] 陈晨《论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成才之路》2019年第3期。
[3] 沈建红《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微》,《学周刊》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