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道德问题及学校教育策略

作者: 刘本喜

摘 要:农村初中学生德育问题突显,留守儿童的增长问题越来越严重。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经济物流的冲击,使得孩子淡化道德追求,而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和金钱利益。年幼孩子的心里装不下道德幼芽,甚至不明道之所在、德为何物。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也是农村社会的隐痛。学校理应肩负起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把学生德育真正放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位置。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德育问题 班主任工作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8.035

《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立“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基于此,培养初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迫在眉睫。

一、农村初中学生现存的德育问题

近年来,从影响学生道德教育有效落实的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的主要方法是抽样调查,每个方面抽样100份,辅以访谈法。本次调查,收集到的主要事实有:

(一)教师因素

教师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思想依然十分严重。有55.3%的教师认为教师只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教的学生考得好就是硬道理;只有9%的教师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人文素养教育的认知准确。

1.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的角色定位没有转变。79%的教师对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的处理方式是批评教育,39%的教师对犯错学生的处理方式依然是批评教育,这既反映出“教师本位”思想突出,同时也反映了教育方式的单一。

2.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穿新鞋,走老路”。目前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还是传统的课堂,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完全忽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存在,49%的教师认为教师讲清楚、学生听明白就行了。其二,给“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贴上标签。有些课堂,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创设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大量的游戏、操作、合作学习等活动。课堂气氛是热热闹闹,学生收获却寥寥无几。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既是因为教师对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把握失当,更是由于教师对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有效落实的思考太少。这是值得重点关注并探究的问题。

3.教师的个人修养

教师主动进行教学反思的意识不强,只占总数的8%,这里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不少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反思无论是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60%的教师则处于自我满足状态。这里有一个前提:教师的“成就感”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如果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标准,上完了几节课,批改了几本作业,也不问问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不足,也不想想教学活动中是否有困惑,更不去思考某种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这种“成就感”就值得打个问号了。对于同伴互助,值得关注的是:15%的教师“任其自然、无所谓”,教师的这种无所谓是十分危险的,说明这部分教师对工作的态度是不认真的,他们对于如何备课、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都会是“无所谓”。常言道“身教甚于言教”,教师的这种“无所谓”状态,会把学生引向歧途,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如果教育的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是“无所谓”的态度的话,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要高度警惕这种现象,并且要坚决抵制,绝对不可以放纵。

(二)学生因素

1.留守学生多

留守学生占38%,家庭教育、亲情关爱严重缺失。与父母平等交流,沟通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自我封闭等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较为突出。

2.学生压力大

由于受到评价机制的束缚,学校、家庭都一致以考取重点高中为目标,学生所承受的压力特别大,其中占31%是超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伤害。

3.学生缺乏正确的思想意识

学生普遍存在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缺乏独立意识,缺乏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导致学生的人格不能健康、全面发展。

4.学生不遵守礼仪规范

学生对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礼仪的认知和遵守,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了解和传承,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实践,普遍存在着不足,严重制约着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环境因素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唯金钱论”思潮对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致使教育迷失了自我。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消极、负面的事例或现象也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和对孩子的高期望形成了一对矛盾:一方面,他们放纵孩子的不良习惯、行为,管教不严;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自己的孩子都是学习的佼佼者,都有一份好成绩。这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生的德育问题现状分析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青少年学生中现存的思想道德问题也是有内在根源的。

1.学生变得拜金

学生对金钱充满极度的渴望,仿佛它有无穷的魔力和诱惑。学生希望以后己能挣很多的钱,最好能成为富翁,身价百万;希望以后自己能买豪车,住别墅,用品牌手机、高档电脑,想到哪里去玩就到哪里去,想买品牌服饰、新玩具、游戏装备就可以随便买……甚至还有学生梦想自己一夜暴富,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己所有的愿望。

2. 学生变得虚荣

学生之间相互攀比,爱慕虚荣,嫌贫爱富。经济发展后的社会,特别是农村,贫富差距大。有很多家庭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先富了起来,可还有很大一部分家庭还没有完全达到与当前高消费水平相适应的境界。这也使得同学之间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反差,但受到“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家长、社会的“教育”,很多学生也戴上了“有色眼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同学,甚至是教师。富有的学生只和有钱家的学生玩,瞧不起甚至是嘲笑困难人家的孩子;困难人家的孩子也逐渐变得自卑、寡言、性格孤僻,甚至有仇富心理。

在农村学校调查走访、个别访谈过程中可以发现,现在的穷人更“穷”了,这个“穷”,不是穷在没有跟上经济发展,也不是穷在没有抓住机遇,而是穷在教育,穷在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调查中发现,农村学校中绝大多数学习成绩滞后的学生都是家庭条件糟糕的。不是家长不重视学习,更不是教师不喜欢、不重视、不帮助他们。主要是学生“适应”了当下社会,学会了金钱至上,学会了自我为中心。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家长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使他们成为留守儿童,他们缺乏人生发展方向的指导,缺乏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家里学生的教育“穷了”,思想“穷了”,人生观“穷了”,未来自然也就“穷了”——这难道不是穷人更穷了吗?

3.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改变

农村很多学生不再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座右铭,相反他们觉得这样说很可笑,很幼稚。也不再以努力奋斗,走出大山为人生目标,而是特别想和邻居家里的叔叔那样,出去包工程,当大老板,成为富豪。有个农村学校的一个学生不想读书了,教师问其原因,他说想和他爸爸出去打钻(建房挖基础,一种高风险作业)赚钱,他爸有时一个月能挣上万的工资。我感到诧异之余,觉得无限悲哀和心痛。

4.学生社会公德心淡化

现在的中学生和小学生相比有了这些“进步”:捡到钱不交公了,不再学习雷锋了,见到教师不再敬礼问好了,对爸爸妈妈不再感恩不再依赖了……是小学生才有童心,还是这本身需要童心才会去做?还是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改变了,被影响了?

5.学生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中现存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中出现了很多不思进取、浪费青春、游戏人生的现象。一些农村孩子因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缺乏管教和指导,有了无限的“自由”。所以他们任性放纵,吸烟、喝酒、打架等现象非常严重。

6.学生对父母的期望、要求发生了改变

现在很多学生对家长的要求不再是给自己提供一个努力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而是要比同学家长有钱、有面子,以后要给他买房子、买好车,甚至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也要怪父母穷、没有“关系”。一年秋季学期开学,某校九年级学生郭某没有按时到校,班主任联系学生家长,家长说明学生未到校的原因,竟然是:“你不让我玩手机,我就不上学了。”班主任让家长将学生带至学校协助进行教育,并让学生给家长道歉。事情虽然不大,但引人深思:读书学习竟然轮到和家长谈条件、讲要求的地步,是溺爱的结果,还是教育的缺失?

三、班主任在初中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德育对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塑成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初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尤为关键。德育是一门科学,也是艺术,有着自己的原则和规律,当然也有着独到的方法方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青春期,思想懵懂,情绪变化大,个性差异明显。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学习压力的加大,竞争激烈,使得一些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原有的信心,迷失了方向。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农村学生很容易走入歧途,出现厌学,逃学,弃学的现象。

针对青春期学生心理呈现半幼稚、半成熟、起伏大、变化大、身心发展充满矛盾的现象,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既重要又困难。教育本身是将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所以道德教育尤为重要,一个在品行和道德上有缺陷的人,在学术和能力上越有成就越是有可能对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

一个学生假如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班主任当然首先要抓好抓牢德育工作,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尊师爱生的良好习惯。

四、如何解决学生德育问题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主导力量,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班主任既要重视德育,更要组织实施有力的德育措施,所以方法很重要。

首先,施于真爱。爱,是德育工作的推动力量。班主任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一定要充满爱心,走入孩子的心里,融入学生的世界,走访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状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是德育的切入点,只有走入学生的心里,了解他的想法,才能和他进行心理沟通,对他有所触动,也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结。其实,学生并不是天生就有反叛情绪,只是想获得教师、学生或者家长的注意、重视,才会想表现得与众不同。作为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和他交流、沟通,获得他的信任,进而影响他的思想,培养他的信心,让他获得成就感,这样学生自然不会叛逆。

其次,用榜样激励。中学生之所以出现淡化人生,荒废学业,主要在于学生没有明确的追求,没有合理的人生目标,以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所以,作为班主任应该及时了解学生,适时地激励学生。给学生树立一个有针对性的榜样,最好是在短期内可以与之并肩的对象。这样当学生取得成绩后,及时表扬,同时告诉他可以做得更好。

再者,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平时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组织与他们兴趣相关的主题班会,既可以活跃班级气氛、增强班级凝聚力,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真实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和变化,及时交流、教育,效果更好。

电视剧《花千骨》热播,班上学生议论纷纷。班主任得知这一情况后,就顺势而行,在班上组织了一次以“洪荒之力”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交流他们喜欢的演员或剧里的人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家争着要说。再找几个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喜欢这个角色或者人物的原因。有的说因为漂亮、可爱、帅气,但也有学生说因为喜欢角色性格坚强、执着。由此,总结此次班会,让学生向自己喜欢的人物学习,学习他们的坚强,学习他们的执着,将自己体内的“洪荒之力”爆发出来看看。

还可以逆向批评、教育学生。学生不想被批评,不想被指责,但有问题又不能不说。所以,班主任可以逆向教导学生。逆向教育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学生不爱做作业,教师可以大大表扬甚至是奖励及时完成作业和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让其主动反省自己,他也想获得奖励,自然就会主动去完成作业了。

五、及时总结德育工作,及时更新教育方法

学校德育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能形式单一。其实道德教育可以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融入教学,也可以是主题班会;可以个别交流,也可以身体力行。但是,一定要及时反馈、总结、分析,为下一次教育积累经验。同时,方法要创新。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反思总结,探究适合当下学生心理变化的德育方法。所以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要有终生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总之,农村学生的德育问题突出,留守儿童的增长使得问题越来越严重。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经济物流的冲击,使得孩子淡化道德追求,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和金钱利益。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也是农村社会的隐痛。解决青少年一代的道德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群策群力方可彻底改变。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理应承担起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稳步推行素质教育,将学生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落实到教育教学常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潘宜坚《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考试周刊》2021年第69期。

[2] 林珍《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天津教育》2021年第21期。

(刘本喜,1966年生,男,汉族,湖北巴东县人,大学本科,中学政治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政治教学研究和基础教育学校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