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整本书阅读走近写作的“智者”
作者: 赵月阳摘 要:萧红是一位优秀的女作家,她的作品独具风格,意蕴深厚,充满了最简单的真实与最深沉的爱。本文从整本书阅读走近这位“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从她的小说入手,谈其作品中的“真”与“爱”。“真”包括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爱”包括对下层民众、对女性、对国家、对自己的爱。她以细腻的笔触、艺术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琐碎的生活画卷,让我们沉溺于其中的悲伤而又幡然醒悟,受益匪浅。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萧红 真 爱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19.023
短短十年的文学路,不足百万字的作品,却为我们留下了独特的“萧红”印象——她是个有童心的孩子,又是在“大时代”边缘写作的“智者”。她是萧红,独具风格的萧红,她的作品充斥着最简单的真实与最深沉的爱。她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为我们呈现了琐碎的生活画面,其丰富的内涵使作品具有了别有意味的言说意义和价值。这份价值与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她,其中包括很多中小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我们更加贴近这个天真热烈的灵魂,其中最难以忘怀的是其小说中的“真”与“爱”。
萧红曾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要写得像巴尔扎克和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所崇尚的是鲁迅杂文的自由境界。足见萧红的个性,相应地,这种个性也体现在她的作品中。
一、真
萧红小说的“真”既是生活的真实,又是艺术的真实。两者的结合使作品在深入人心的同时又留有很大的想象与思考空间。
(一)生活的真实
1.体现在题材上
读过萧红的短篇小说不难看出,作品多是以乡村琐碎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描述一个又一个悲苦的故事,如《王阿嫂的死》描述了一个受地主剥削的妇女在失去丈夫之后不久自己也死于难产的故事。这些都是底层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当然,它们不会是完全的真实,是通过文学加工的“真实”,但这些小说里有千千万万人生活的影子,为底层人民“代言”,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通过萧红,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尽管我们看到的是残酷,但我们却有感于这份“真实”。
2.体现在内容上,突出表现在语言上
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民间口语和俗语,如《黄河》中描述山东大水“白亮亮的,哗哗的”,叠词的运用更加形象生动,突出颜色的夺目和声音的饱满;而“在此地谋生,就好比苍蝇落在针尖上”则是俗语的表达方式,夸张而形象。可以看出萧红本人拥有丰富的民间生活经验,这也与萧红短暂却颠簸的人生际遇有关,萧红的人生坎坷,但通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经历促进了萧红的成长,也成为她创作的养料,着实令人敬佩。
另外,通过各篇小说中浑然天成的环境描写,也可以很容易让人相信其作品的真实。几乎她的每篇小说都有很美的、应景的、真实的景物描写,如《广告副手》中“落在门口间地板上的雪,像刀刃一样在闪着凛凛的光”,沉重地预示了芹的悲惨。这样详细的、生动的景物,有谁会怀疑其真实性呢?
萧红小说中“生活的真实”不胜枚举,她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个生活的场景,让我们可以尽情地欣赏“美”,并不住地唏嘘“痛”。
(二)艺术的真实
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文体风格别具一格,她以儿童的“冷眼旁观”和比喻、象征等手法使“生活”接近“艺术”。
1.儿童视角
以回忆的形式进行“冷眼旁观”的叙述,保持了“艺术的真实”。如《后花园》:“六月里,后花园更热闹起来了,蝴蝶飞,蜻蜓飞,螳螂跳,蚂蚱跳。大红的外国柿子都红了,茄子青的青、紫的紫,溜明湛亮,又肥又胖,每一棵茄秧上结着三四个、四五个……”可以说,这是符合儿童的简单却富有生机的句子,大自然在作者的眼里灵化了,动物都有了自己的灵魂和自由意志。“我”看到了后花园里生机勃勃的景象,也看到了其他的“好玩”现象——磨倌一家的生活。“我”没有那种大人的深刻的思想与同情,所以,字里行间流淌的都是“艺术的真实”,“我”站在客观的角度去描述疾苦。
鲁迅曾说,“孩子是可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儿童的想象是大胆而丰富的,所以儿童的视角是纯真而独特的。萧红便常以儿童的纯真眼光来观察自然和生活。她真正进入儿童的世界,写儿童的感受和思考,这样写出的人生带有独有的童话色彩,又有自由的、冷眼旁观的客观。在这样的描述下,我们不仅领略了儿童趣味下的故事,又领略了成人思考下的人生。
2.比喻的运用
比喻就像文中的精灵,跳跃在笔端,活跃在读者心里。萧红的比喻新奇、灵活,加深了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它以一种形象的方式体现了“艺术的真实”。如《王阿嫂的死》中“山坡上的羊群、牛群,就像小黑点似的,在云霞里爬走”,这是形象的、普遍的比喻;“若不是肚子突出,她简直瘦得像一条龙。她的手也和爪子一样,……她的悲哀像沉淀了淀粉似的”,连着三个比喻,描述了王阿嫂瘦骨嶙峋却凸着肚子的身形以及悲哀的心境;“小环是一个被大风吹着的蝴蝶,不知方向,她惊恐的翅膀痉挛的震动”,写出了王阿嫂死后再次成为孤女的小环的惊慌失措。这些比喻多以突出主人公的形态为目的,而不是为了文采,这就决定了萧红笔下比喻的深刻意蕴。
比喻本身是文学性的,而这种加之艺术表现力的、意在突出思想的比喻则是艺术性的,萧红的比喻不花哨,带着“艺术的真实”,她的比喻中所有鲜活的生命都是美好的,无生命的都是可怕的、衰败的,所以,她的比喻又是对生命的颂歌!
3.象征的运用,
将自然与人联系起来,赋予其深刻的内涵。萧红小说中的象征意象很多,如最突出的“磨坊”,在《北中国》《后花园》《小城三月》中一再出现,成为后花园中核心的建筑标志,象征着下层民众艰辛的被压迫的生活。再如《北中国》中的“伐树”,象征着乡绅之家的衰败,这些从祖宗那里继承来代表门第的树,原本打算世代流传下去,却在这一代全都伐了。这也象征着异族的来犯破坏了一直以来的和谐景象,家道衰败、社会崩坏、国家危机。在《小黑狗》中,作者则是以失去小狗仔的大母狗来象征失去孩子的“自己”,她对“小狗”的爱代表了她对“孩子”的爱,由此我们可以窥视到萧红的内心——压抑了的母爱以及自己感同身受的黯然。
象征远比比喻要深刻,也更加难以窥视。所以我们要进行整本书阅读,这里的“本”是指多本,对萧红的写作风格及经历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才会突破浅显的理解。
“艺术”是更深刻的“文学”,也是贴近生活、高于生活的存在。萧红的作品艺术性很强,也体现在方方面面,以上只是最突出的几点。通过这些,萧红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用艺术体现真实,用真实感悟人生。
二、爱
萧红的小说是真实的小说,她的小说充满了真情,从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下层民众的爱、对女性的爱、对国家的爱以及对自己的爱。有人说萧红冷血,但通过整本书阅读我们发现,她“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写出了它的“血和肉”,反映残酷的现实,却充满着“爱”。
(一)对下层民众的爱
萧红的小说多以底层民众为主人公,如《手》中,拥有一双因徒手染料而变色的手的王亚明,拥有劳动者的手,却未能得到劳动者的尊重。她辛苦劳动不偷不抢、学习认真刻苦,却遭到了所谓上等人肆意的践踏和无端的指责:她不能住在宿舍里,因为同学的嫌弃;她不能早点进教室,因为管理员的嫌弃;她不能参加考试,因为校长的嫌弃……最终,她凄然离校。王亚明离开了,但她的身影却久久地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我们不忿,也愈发赞赏这个乐观、坚强的女孩。再如《桥》描述的是黄良子因生活所迫不得不置自己的孩子于不顾,去有钱人家当奶妈,最后在无法见到孩子的煎熬中得知孩子的死讯。其中,少爷的富足生活和黄良子孩子的贫苦形成了鲜明对比,小良子捡胖孩子吐出的杏核吃的画面及心酸的感觉一直让人难忘!
这两篇小说是萧红成熟时期的作品,备受赞誉,“王亚明的角色比她的‘处女作’《生死场》中任何角色都成功”,“萧红的《手》,可以说是现代文学最好的短篇之一”。读萧红的小说,常常热泪盈眶,心中的酸涩久久不散,她的作品真实得令人汗颜!这些作品体现了她对小人物深刻的同情与爱,是真真正正的以情动人!
(二)对女性的爱
有很多研究称萧红的作品中富含女性主义思想,对此我也不是反对,只是觉得她是在用女性的悲苦来体现她对广大受压迫女性的爱,通过整本书阅读后对其作品的感知,我们认为这样更贴切。她以女性视角切入,诉说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从生理至心灵所遭遇的一切痛苦和不幸,用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生活体验来印证“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题。她以女性代言人的身份向我们诉说,向封建意识的残害发出了愤怒的控诉。这在当时也算是大胆的,表现了中国妇女的生存状况。如最典型的《王阿嫂的死》,不仅写出了被封建迫害的王阿嫂的惨死,还写出了当时人们思想的麻木、愚昧、人情的淡薄。尽管萧红笔下的女性都有着悲剧的结局,但她对女性的关怀显而易见:她通过对女性事件的还原和呈现,让读者也去关注女性,体现了她对女性的爱。
萧红和张爱玲一样,都是反常识的作家,对于男权社会中的既定法则有着本能到自觉的反叛。同时也寻求精神的最终归宿,尝试着去确立女性的主体地位。这种勇敢的探索给后世广大女性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对于女性意识的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三)对国家的爱
萧红对主流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游离”态度,抗战时,大多数人提倡作家参军以获得战场资源进行创作,否则就等于与生活隔离了,但萧红坚决反对“即使我们上前线去被日本兵打死了,如果抓不住,也就写不出来”。她没有正面反映抗战,没有涉及战争场面的残酷、全民抗日的悲壮,以及烧杀抢掠等事件,但这并不代表她不关注、不热爱自己的国家。她充分关注战争中的个体以及战争带来的骨肉分离。如《黄河》中提到了八路军,却未花费太多笔墨,而是通过闲谈反映战争带给人的焦灼感;再如《旷野的呼喊》中提到李二小子被抓了,因为“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车罢了”,这是比较隐晦的提及,这些都体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爱国不拘泥于形式,萧红小说以具体可感的人物表达对国家的爱,这样反而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萧红虽然是女子,但也真切地关注着国家的动态,她用一支笔,用自己的方式诉说对侵略者的愤恨,体现出浓浓的爱国情。她是一个小女子,因为她细腻的笔触、用心的刻画;她又是一个大女子,在抗战期间她仍以写作为职责,并抒发自己的爱国情。
(四)对自己的爱
萧红的一生坎坷、颠簸,但她始终是自爱的,这对一位女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广告副手》写的是萧红自己的经历,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芹就是萧红本人的化身,她为了能挣几个钱买米、买柴,拖着有病的身体去电影院画广告,同时还要接受爱人的盘问,并且最后把工作丢掉了。这篇小说记述的完全是真实的生活,萧红把它写成小说,实际上反映了她面对现实,体现了这个女子的坚强。这篇小说体现了对于处于不利地位的女性的同情与爱,也就是对自己的爱。她没有被挫折打倒,这种乐观与坚强本身就代表了难得的“自爱”。
再如《小黑狗》写的是萧红自己的心情:通篇充满了母性的柔情,她简直把小黑狗当成了可爱的孩子。最后小黑狗走的走、死的死,只剩了一个孤苦伶仃的狗妈妈,也就是萧红自己。她也是同样的失落、伤心的心情,但是她把过去的时光描述得很美好,让人为她感到可惜的同时也感到了希望,这是萧红小说的魅力。
身为人,最重要的是爱自己,如果连你都不爱自己,又如何奢望别人来爱你呢?显然萧红懂得这个道理,尽管生活不尽如人意,但她坦然地面对,她在认清现实的同时更加爱自己,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
萧红的小说“真”,因为取材于生活,因为她敢于大胆地表现,因为她对现实艺术的加工。如果这一份真实不足以吸引你,那么加上文中的情感——“爱”,就一定会让你动容:她对贫苦大众有深切的同情,对女性地位有自己的追求,对国家有大爱,对自己也不吝啬。她作品中的爱与真实交织,使小说的思想深度也大大提升。她是写作的“智者”,她作品的厚度带有让人觉醒的力量,震撼人心。通过对其小说的整本书阅读,我们被她感动,也为她感动,这样一个在战火硝烟中仍淡然创作的女子,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萧红作生死场序》,《鲁迅全集(6)》,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2] 聂绀弩《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序萧红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3] 萧红《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
[4] 萧红《萧红短篇小说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
[5] 鲁迅《看图识字》,《鲁迅全集(6)》,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6] 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1)》,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7] 肖凤《悲情女作家萧红》,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赵月阳,1992年生,女,汉族,吉林长春人,二级教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