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新质生产力”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业增值评价研究
作者: 贺张毅 魏爱敏
[摘 要] 探讨了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涵义,分析教育“新质生产力”与高职学业增值评价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以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围绕全面性、发展性、实践性、多元性、创新性等原则构建了学业增值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增值潜力。同时,通过对指标体系进行有效性检验,确定增值评价体系在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价值。
[关 键 词] 教育“新质生产力”;高职教育;新质生产力;增值评价;工程造价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1-0005-04
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多次提及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明确了新时期我国发展的主攻方向,对于驱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的逻辑必然性。教育评价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围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重塑评价体系,对于促进教育实践更好地应对和满足新质生产力的挑战和要求尤为重要。本文以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为例,探讨教育“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学业增值评价体系的建构方法,以期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参考。
一、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涵义解读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原有生产力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手段,实现生产力的质的变化和提升。[1]教育“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新质生产力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实践衍生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主要涉及四个“新”,即新技术、新场景、新链接、新生态。
在新技术方面,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要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2]可以看出,新技术就是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模式。在新场景方面,教育“新质生产力”要求构建真实问题场景、游戏化场景、体验式场景、人机互动场景等不同的场景,激活不同的学习内驱力。在新链接方面,教育“新质生产力”要求“链接改变教育”,促使部门之间的连接、师生之间的连接、学科之间的连接、学习与生活的连接、学校与社会的连接等。[3]在新生态方面,教育“新质生产力”要求构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而不同、自由生长的学校生态,以及更灵活、更有效率、更有温度的高位平衡区域生态(见图1)。
二、高职教育学业增值评价理论基础
增值评价(Value-Added Assessment)是一种教育评价方法,主要用于衡量学生、教师、学校或教育系统的绩效改进。其核心思想是追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并评估教育实践、政策或干预措施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4]
高职教育学业增值评价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其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发展性,关注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发展,而不仅仅是某一次考试的成绩。二是公平性,消除因学生背景差异而导致的评价不公平现象。三是实质性,帮助教育者了解教育实践、政策或干预措施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四是长期性,关注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情况。五是多维性,关注学生的社会技能、情感发展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
三、教育“新质生产力”与高职教育学业增值评价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新质生产力”对高职教育学业增值评价的需求
首先,教育“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协作和跨界融合。高职教育学业增值评价需要在传统学术成绩评价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技能等多方面的表现,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果和发展潜力。
其次,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学业增值评价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轨迹,评价结果也需要根据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最后,教育“新质生产力”强调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学业增值评价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评价过程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未来。
(二)高职教育学业增值评价对教育“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在推进教育创新方面,增值评价通过构建多元化、动态化和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发教育创新的动力。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潜力和特长,进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在促进产教融合上,增值评价强调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与产业需求紧密相连。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变化,进而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促进人才的精准供给。
在提升教育质量环节,增值评价通过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果和发展潜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未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育质量(见图2)。[6]
四、教育“新质生产力”导向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发展旨归
(一)教育“新质生产力”导向下工程造价专业的发展面向
“新质生产力”导向下,工程造价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成本计算与控制,而是向新技术、新材料、新管理的方向发展。因此,工程造价人员不仅要精通基本技能,还要了解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材料科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这意味着高职院校需要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建设;同时要优化教育、科技与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使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此外,数智时代下工程造价行业迎来了数字化转型浪潮,与之相对应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也要实现从传统向数字化、智能化学习体验的转变。[7]
(二)教育“新质生产力”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教育“新质生产力”要求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向复合型、创新型、智能型和生态型方向转变。这意味着除了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智能应用能力等。同时,教育“新质生产力”所提倡的数字意识、数据素养、计算思维和协同创新品质也要求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加强数字化模式的建设。另外,教育“新质生产力”促使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弱化,多元化的育人方式逐渐增多。例如采用项目式、案例分析、模拟实训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五、教育“新质生产力”导向下工程造价专业学业增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
第一,全面性原则,强调评价体系应涵盖学生的多个维度,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等。[8]第二,发展性原则,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动态性,要求评价体系能够记录和反映学生的学习历程,鼓励学生在不同阶段设定目标、挑战自我并取得进步。[9]第三,实践性原则,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指标应包括实验室操作、现场实习、案例分析、模拟招投标等实践环节的表现。[10]第四,多元性原则,包括同行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表现,同时促进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11]第五,创新性原则,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工程造价领域的指标通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出创新方案、发表学术论文等来获取。[12]
(二)指标体系内容
本文结合教育“新质生产力”要求,从知识掌握、技能运用、职业素质和拓展提升四个维度构建了工程造价课程增值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六、教育“新质生产力”导向下工程造价专业学业增值评价体系有效性验证
(一)数据设计与收集
为验证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笔者设计并收集了以下数据。
1.样本选择。选取了实施新评价体系的两届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每届100名学生,总计200名。同时,为了进行对比分析,选择了未实施新评价体系的另一所高职院校的两届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每届同样100名学生,总计200名。
2.数据收集。收集了两所高职院校学生的以下数据:
(1)理论知识测试成绩。针对“知识掌握A”指标,通过标准化测试,收集学生对工程造价基本原理、建模原理、风险识别、全过程管理的掌握情况。
(2)技能运用评估结果。针对“技能运用B”指标,收集学生在智慧实训平台、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企业导师评价下的表现数据。
(3)职业素质评分。针对“职业素质C”指标,通过教师、学生自我、小组、组间及企业导师的打分,收集学生在诚实守信、严谨细致、自我管理、爱岗敬业等方面的评价。
(4)拓展提升记录。针对“拓展提升D”指标,记录学生1+X考证成绩、参加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大赛情况、参与实训中心实践的频率和质量。
(二)有效性分析方法
比较实施新评价体系的院校与未实施新评价体系院校的学生在各项指标上的表现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两组数据在各指标上的显著性差异。若有效性P值(<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实施学业增值评价体系院校与对照院校之间的指标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有效性分析结果
通过上述数据对比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实施教育“新质生产力”导向下的增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运用、职业素质和拓展提升各个方面,其平均表现均显著优于未实施该体系的对照院校学生,有力地证明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七、应用价值
(一)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在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中,有些学生可能在理论基础上有所欠缺,但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出色地完成工程量化和计价等工作;另一些学生实践能力可能不足,然而拥有扎实的知识背景,能够高效地完成基础技术和可行性研究等任务。增值评价区别于仅依托分数进行判定的常规评价模式,此种评价更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整体素质的提升,激发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增值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技术能力和个人素养等方面的提升。评价体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除了传统的知识理解评价,还加入技巧性评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表达能力。在评估参与方面,融入学生自评、团队评价以及企业导师评价等多样化形式,增强教育评价的包容性,并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宋田田,沈琳.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阻碍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12):14-20.
[2] 何景师,徐兰,郭高萍.“四链”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12):5-13.
[3] 韩飞,金琴花,郭广帅.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双向赋能[J].高教探索,2024(3):58-64.
[4] 彭飞霞,张家军.转向增值评价:数字技术支持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模式演进[J].职教论坛,2024,40(5):62-69.
[5] 杨立军,夏紫微.教育增值评价50年:演进、挑战与进路[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4,40(2):1-18,119.
[6] 熊晴,朱德全.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形态与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4,44(4):94-104.
[7] 王正,白杨,任建峰,等.基于区块链的电网工程造价数据可靠性评估及差异化管理[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24,57(5):683-690.
[8] Raihan A. An econ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energy use,and agricultural value added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Vietnam[J]. Asia-Pacific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23,7(3): 665-696.
[9] Veeramani K,Janani G,Kim J,et al. Hydrogen and value-added products yield from hybrid water elec-trolysis:A critical review on recent development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23(5):66-72.
[10] 辛涛,洪倩,李刚.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的价值定位:国际趋势与中国方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2):13-21.
[11] 王红云,张华中,刘玉勇,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增值评价的挑战与应对[J].教学与管理,2024(5):6-9.
[12] 杜剑涛.职业院校创新型拔尖技术人才增值评价标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23):29-36.
◎编辑 尹 军
①基金项目:2024年度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教育新质生产力’导向下高职教育学业增值评价的实践与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4YBJG098;项目负责人:贺张毅)。
作者简介:贺张毅(1986—),男,汉族,湖南华容人,工程师,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魏爱敏(1977—),女,汉族,广东湛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