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舞蹈教育在“四链”融合创生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中的角色定位与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刘晗[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四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重点探讨了舞蹈教育在“四链”融合框架下对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创生的角色定位与实践策略,舞蹈教育作为连接“四链”的关键纽带,通过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专业人才、吸引社会资金和优化产业链条,促进了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强化创新培育、优化产业链条、拓宽资金渠道、培育人才梯队以及融合“四链”资源的具体策略,旨在推动舞蹈教育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共同创造文化产业的新价值。
[关 键 词] 舞蹈教育;“四链”融合;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1-0009-04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升级。在这一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战略目标,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也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结合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四链”融合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而舞蹈教育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更在“四链”融合创生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如何精准定位舞蹈教育在“四链”融合中的角色,并探索有效的实践策略,以激发舞蹈教育在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潜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四链”融合与新质生产力概述
(一)“四链”融合
“四链”融合是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供需牵引和有效配置各类要素,实现科技、产业、金融、人才协同发展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2]。这一概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被明确提出,旨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其中,创新链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商品化的全过程,产业链则涉及产品产业化过程中提供生产或服务的全环节,资金链为这一过程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而人才链则贯穿于人才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各个环节。通过“四链”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产业链的价值能级,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同时推动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协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不仅有助于解决科技创新与实体产业部门发展脱节的问题,还能加速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进程,为文化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他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此后,在多次重要会议和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三)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当下,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战略性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升级。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以创新为驱动、高科技为支撑、高质量和高效能为指引,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涵盖了新型文化劳动力、新型文化劳动对象、新型文化劳动工具及新型文化基础设施等要素,还催生了诸如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创新、互动性文化业态等一系列新型文化业态[3]。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舞蹈教育“四链”融合与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系
(一)舞蹈教育作为“四链”融合的纽带能促进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升级
在“四链”融合框架下,舞蹈教育不仅是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摇篮,更是连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的关键纽带。舞蹈教育通过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创作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艺术潜能,为创新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新颖的舞蹈编排、跨界融合的艺术形式等创新成果,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舞蹈剧目、在线教育平台、文化旅游项目等,从而推动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升级。同时,资金链的介入为舞蹈教育的创新实践与产业转化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而人才链则确保这一过程中高素质舞蹈人才与创意人才的持续供给。因此,舞蹈教育在“四链”融合中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加速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为舞蹈教育“四链”融合提供广阔舞台与实践平台
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为舞蹈教育的“四链”融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与实践平台。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文化消费模式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所以舞蹈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如与数字娱乐、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开发新型舞蹈体验产品。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不仅为舞蹈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市场需求,还促进了舞蹈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国际化交流,进一步丰富了舞蹈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在此过程中,舞蹈教育通过不断调整与优化“四链”融合策略,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与影响力,还能为文化产业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舞蹈教育在“四链”融合创生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中的角色定位
在“四链”融合大背景下,舞蹈教育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其角色定位显得尤为关键,唯有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创新链中的引领者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元素,舞蹈教育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舞蹈技巧的传承与革新方面,更在于其能够跨界融合,将不同艺术门类的元素融入舞蹈创作中,从而催生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4]。借助系统的教学体系,舞蹈教育将传统的舞蹈技巧传承给下一代,同时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舞蹈艺术得以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舞蹈教育不局限于单一的舞蹈形式,而是积极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跨界融合,如将现代舞蹈与传统戏曲、民族音乐等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新作品,不仅丰富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还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在传授舞蹈技巧的同时,舞蹈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组织舞蹈创作比赛、艺术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产业链中的培育者
舞蹈教育通过培养专业的舞蹈人才,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并且通过与其他产业环节的紧密合作,推动文化产业链条的完善和优化。舞蹈教育借助系统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的师资力量,为文化产业培养了大量的舞蹈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还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舞蹈教育与文化产业的其他环节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链条的完善,不仅促进了舞蹈教育的发展,还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整体繁荣。比如,与舞蹈演出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指导。此外,舞蹈教育还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生态的构建,通过组织舞蹈比赛、艺术节等活动,搭建舞蹈艺术与文化产业其他领域的交流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互通有无和资源共享。
(三)资金链中的吸引者
舞蹈教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吸引大量社会资金的投入,不仅可以用于支持舞蹈教育的发展,还能推动文化产业的整体升级[5]。具体来讲,舞蹈教育工作凭借着大量精彩的演出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的关注,其中包括政府拨款、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等,为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舞蹈教育在吸引资金的同时,也注重资金使用的多元化,除了用于日常的教学和演出活动外,还用于舞蹈艺术的创新研发、文化交流项目的开展等,有效推动舞蹈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此外,舞蹈教育工作与其他产业环节的合作,不仅为舞蹈教育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来源,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
(四)人才链中的支撑者
凭借专业的教学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舞蹈教育在人才链中为文化产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在文化产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舞蹈教育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借助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还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舞蹈教育还通过与其他产业环节的合作,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和交流。此外,通过设立奖学金、举办舞蹈比赛等方式,激励优秀的学生继续深造和从事舞蹈艺术事业;与其他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培养舞蹈教育的后备人才。
四、舞蹈教育在“四链”融合创生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中的实践策略
(一)强化创新培育,激发艺术新活力
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舞蹈教育中,应优化舞蹈教育课程设置,增设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如舞蹈编导创新、数字舞蹈技术应用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掌握传统舞蹈技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舞蹈艺术的新形式、新风格。高职院校还应建立校内舞蹈创新实验室或创意工作室,配备先进的舞蹈编排软件和数字制作工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6]。同时,与校外文化企业、艺术机构合作,共建创新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的文化产业项目,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际成果。积极促进舞蹈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合作,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组织跨界艺术节、工作坊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不同艺术领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融合。
引进具有创新精神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舞蹈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师在舞蹈创新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并且鼓励教师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设立舞蹈创新奖项,对在舞蹈创作、表演、教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学生和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推动舞蹈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优化产业链条,构建协同新生态
艺术类高职院校应积极与舞蹈演出机构、文化传媒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借助校企合作的机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平台,同时企业也能从学校获得优秀的人才资源和创意灵感,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舞蹈教育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鼓励舞蹈教育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教融合项目的开展,如可以与舞蹈服装制造商合作,共同研发具有创新性的舞蹈服装。
此外,艺术类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舞蹈教育与文化产业其他环节的协同平台,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7]。可以定期举办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论坛,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共同探讨舞蹈教育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还可以建立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布行业动态、教学资源等信息,促进各环节之间的紧密合作。
(三)拓宽资金渠道,保障教育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