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协同产业经济发展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作者: 葛竞 石应洪

[摘           要]  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渝双城一体化协同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协同产业经济发展是区域协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高等职业教育协同产业经济发展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题,深入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动作用。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成渝地区产业经济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和建议。研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与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关    键   词]  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经济;区域协同发展;专业调整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1-0041-04

一、引言

(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1]。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详细布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点任务[2]。

(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意义

一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缩小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均衡发展。二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经济增长极,为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源。三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协同发展,提高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四是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区域基础设施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五是促进创新资源整合,整合两地的科研力量、创新平台和创新企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六是优化人口和资源配置:吸引人才、资金等要素向成渝地区聚集,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八是深化内陆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九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协同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是指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一种发展模式。

一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发展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产业的实际需求。

二是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它包括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合作。通过产教融合,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三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鼓励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这有助于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四是社会服务与区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还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社会服务的任务。协同发展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共同服务于区域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4]。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关系

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是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提供与产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高等职业教育为产业经济提供了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劳动力。

二是产业需求导向。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通常是根据产业经济的需求来确定的。学校会与企业合作,了解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技能要求,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与产业实际需求相匹配。

三是产教融合。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紧密结合体现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包括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合作科研等,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5]。

四是技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为产业经济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支持。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五是促进就业。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是产业经济的重要劳动力来源。他们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使他们更容易适应产业的需求,从而促进就业和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

(三)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产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协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适应产业经济的需求,为其提供所需的人才支持。

二是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协同发展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减少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

三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为产业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四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互补性。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双方的发展效率和质量。

三、成渝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政策支撑不足

一是目前成渝地区的产教融合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二是政策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资源分配、协调机制不畅等原因,难以发挥预期效果。三是现有的产教融合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不足以应对快速变化的产业需求[6]。

(二)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一是成渝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符。二是高等职业院校在科研力量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上相对薄弱,高层次人才培养不足,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难以满足高科技产业的需求。

(三)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一是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合作中可能因目标不同、利益诉求不匹配而难以实现深入合作。二是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平台,影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三是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在科研资源、师资互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影响合作效率。

(四)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结合不紧密

一是虽然成渝地区拥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但转化率低,难以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推动。二是科研项目未能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三是科研资源在校企之间的分配可能存在不均衡,影响科研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五)区域经济特色与高等职业教育融合不足

一是成渝地区的特色产业如旅游、文化创意等发展缓慢,高等职业教育与之融合不足。二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还有较大空间。

(六)国际视野与开放度不足

成渝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机会有限,影响其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在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方面还有待加强。

综上所述,成渝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协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涉及政策、人才、校企合作、课程体系、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当前,成渝地区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面临不少挑战。未来,通过持续的政策创新、校企合作深化、课程体系优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措施,有望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四、成渝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协同产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产教融合

一是实施方案的制定与执行。根据《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施方案》,重点在于全面提高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包括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通过数字化行动强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二是产教融合一体化的推进。产教融合一体化旨在通过壮大成渝地区产教融合的主体,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强化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包括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建设,以及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的互动发展。此外,还涉及构建产教融合平台,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机融合[7]。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点在于创新实施贯通培养,优化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等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即对接行业企业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职业技能竞赛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是政策支持和环境营造。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支持产教融合建设,如《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为产教融合一体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此外,还需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特别是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为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8]。

(二)深化校企合作

1.建立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

一是联手打造职业技能大赛品牌。通过打造“巴蜀工匠”职业技能大赛品牌,可以激发学生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二是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具有成渝地区特色的产教融合平台,如行业、企业和院校三方合作的实训基地,有助于培养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2.推进政企学研高效协同

一是构建多方协同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依托国家级产业园区等平台优势,组建由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多方协同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促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是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产教联合体内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实体化运作,加强供需对接,共建资源,拓展产教互促的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