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中PBL与混合式教学的融合设计
作者: 杨柳
[摘 要] 英语教学法课程作为一门理实一体课程,在教学和课改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系统教学设计能力欠缺、课堂实操能力薄弱和缺乏真实的教学情境体验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PBL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融合设计,并在多次实践与改进中构建了相对有效的课堂实操结构,对上述问题起到了明显的改进作用。
[关 键 词] OBE;PBL;混合式教学;英语教学法;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3-0093-04
英语教学法课程是普通高校为有意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师职业的英语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该课程立足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学应用型人才,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路子和方法,形成科学的教学观、语言观、学习观和方法观等,并具备一定的基本操作能力,使学生形成英语教与学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为顺利就业或升学打下基础。同时,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可以获得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包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反思性学习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等。因此,该课程在高校职业教育和全人教育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然而,目前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仍不甚理想,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深入探讨与解决。
一、PBL与混合式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英语教学法课程在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以及课程教学设计与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观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以讲授法为主,课程评价方式不够合理,导致课程欠缺明确的成果导向,教学任务的驱动性不足;客观方面,作为一门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实训的条件,导致课程目标难以落实。基于此,采用PBL与混合式教学的融合设计,以项目为抓手,以成果产出为导向,打破教学时空的限制,解决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一)教学理论抽象化
在学生的英语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同等重要,相辅相成,但理论学习是开展教学实践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应与学生实践密切结合,理论应直接指导实践,促进学生教学成果的产出。[1]然而,当前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如课程考核的要求、课程大纲的引导和课时的限制等,教师仍然重理论而轻实践,存在纯理论讲授的现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使学生对理论的学习感到十分抽象难懂。因此,采用PBL教学模式有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黏合度,清晰教和学的目标。
(二)教学实践形式化
英语教学法课程作为一门理实一体课,教学实践是否能够有效落实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质量。[2]然而,在该课程一个学期的课时设置中,多数院校教学实践课时只有1/4左右,甚至有的院校没有明确的实践课时安排,这就使教学实践难以落到实处,只能形式化地走过场。教学实践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产出成果,由于课堂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支撑教学实践的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善于安排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教学时间,合理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课堂时空的限制,才能最大化保证教学实践目标的落地。
(三)教学活动碎片化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法课堂中,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基于某一理论知识点或教学微技能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活动缺乏连续性与整体性设计,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和实操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训练学生整体性教学设计的思维与实践能力,使其把握教学中诸多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的关系,培养学生创造性地预设与规划教学实践过程的综合技能。基于此,在课程中实施PBL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着眼于单元整体,依托教学主题和语篇展开教学设计,显得尤为必要。
(四)教学评价单一化
英语教学法作为理论与实操并重的课程,其教学评价方式应主体多元化、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3]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对该课程的考核仍采取以标准化期末试卷考核为主,辅之以形成性评价。同时,在形成性评价中,章节测验、书面作业等占据较大比例,能够体现学生学习过程成长变化和教学实操表现的考核项目占比有限。这种单一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创造性,压缩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空间,成为教和学的阻碍因素。因此,采用PBL与混合式教学的融合设计,能够促使教学评价内涵与方式转变,有利于实现该课程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为课程目标的落实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PBL与混合式教学的融合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英语教学法课堂中探索了PBL教学模式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案,进行多次教学实践与操作方案的改进,改善了上述问题,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该方案紧扣以下设计要点。
(一)采用PBL教学模式,践行OBE教学理念
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意为“项目式教学”,是由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首次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设定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由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展开项目设计、项目实施,最后以项目成果体现学习成就的一种教学方式。[4]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模式,即通过指导学生完成蕴含真实问题的学习项目,促使学生体验教学情境,积累教学经验,自主规划项目实施方案,产出项目成果。[5]在项目的驱动下,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都十分明确,教师可通过构建项目群实现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这十分符合OBE的教学理念。
(二)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打破课堂时空的限制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在线网络技术相结合,打破了传统课堂时空的限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种线上线下的优势互补极大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6]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在实践中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理论与实践是否能够融会贯通;线上与线下教学内容是否能够高度契合;学生线下自主学习的监督机制是否完善,是否导致教学中出现一些知识的盲点等。明确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中的问题,基于问题展开优化创新,是达成课程目标的必要条件。
(三)PBL与混合式教学有机融合,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可以强化产出导向的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完成项目能够将教学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主动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并产出学习成果,从而提升系统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沟通协作的能力和解决复杂教学情境中真实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混合式教学为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时间、空间、资源和技术支持。因此,把两种教学模式有机融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优势互补,能够切实高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教师职业素养,帮助师生达到课程教和学的最终目的。
三、PBL与混合式教学融合设计的操作要点
学者Sheppard和Stoller曾对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提出十个操作步骤:师生确定项目主题→师生确定项目成果形式及要求→师生构建项目流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学生收集信息→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编辑信息→学生汇总信息→教师指导学生准备项目汇报→学生展示项目成果→师生评价项目。[7]针对不同的学科,PBL的实施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中,笔者将项目化教学融合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整合为四个阶段和六个操作步骤,将两种教学模式相融合的实操情况做出图1示意图,[8]并对重要实施步骤的设计与操作要点进行论证。
(一)确定项目主题
项目主题是项目学习的主要内容范围,选择恰当的项目主题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项目主题的确定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直接指定项目主题。比如,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情分析,确定语法教学是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难点,教师可直接指定语法教学的具体课例作为项目的主题。其二,教师划定主题范围,学生做弹性选择。比如,教师把PEP七年级下册英语教材阅读板块作为主题选择范围,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单元话题作为自己的教学项目主题。其三,学生自由选择项目主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确定主题,比如学生认为自己的语音教学技能有待提升,就可以将其确定为项目主题,确定同一项目主题的学生可以组成项目小组。定题时师生要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反复研讨方案,并在线下敲定方案细节,从而保证主题的选择合理、有效。
(二)设立项目小组
在PBL教学中,学生的合理分组是促进项目高效实施的关键因素。设立项目小组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具体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性格特点、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统筹能力、资源检索能力及信息素养等差异。分组方式可采用自由组合、强弱混合、强弱分层、划片分组等方式。本着公平公正、相互帮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则,建议采用强弱混合的分组方式,把学生进行优势整合和优劣势差额分配。比如,每个小组尽可能等额分配学业成绩优异的成员,性格活泼外向、善于沟通的成员,统筹规划能力较强、资源检索和信息素养良好的成员,同时等额融入这些方面相对较弱的成员,这样的项目小组可以充分促进组内学生的优势互补,利用学生的差异性搭建学习支架,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建构。教师可在线上组织学生商讨分组的合理性,确定初步方案后师生线下当面讨论确定分组。
(三)设置评价标准
明确、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价标准是推动项目化教学高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制定可量化的成果清单。遵循OBE的教育理念,评价以成果为导向,同时成果需要客观、可视、可量化,这样更有利于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完成项目。比如,在一次教学实践中,笔者围绕PEP七年级上册Unit 2“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阅读板块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化教学,师生研讨制定了如下项目成果清单:小组写出教案一份,小组制作微课教学PPT一份,每个小组成员录制说课视频1例、试讲视频1例、撰写教学反思1例等。另外,制定弹性的过程评价标准,让每个项目小组都能够呈现本组的特色与优势。师生可制定多元化的过程评价表,体现多种可供选择的项目实施细则。教师在设置评价标准时一定要充分听取学生的建议,教师可提出初步的评价方案上传线上平台,学生研讨后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意见,教师修订方案后组织学生再次讨论,最后在线下课堂敲定评价标准。
(四)探究实施项目
本阶段操作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其一,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项目的真正主导者和决断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自主灵活调整项目的进程。[9]因此,在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要扮演好恰当的角色,尤其要发挥好作为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资源开发者等角色。其二,教师要适时适度对学生的项目进程进行监控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厘清任务的链条,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重要节点及时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其三,教师要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作用。发挥线上沟通优势,小组成员和教师可实时针对项目中的问题进行理论研讨,教师也可随时在线检查监控项目完成进度,并进行过程诊断。小组线下自行组织教学实践,开展微格实训,打磨教学细节,针对线下实践中的问题进一步展开线上讨论,并把阶段性教学成果提交给教师,以便得到及时的过程反馈与指导,这样可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闭环,保证每个环节有效落实,顺利产出项目成果。
(五)验收展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