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仿真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作者: 边荣仙

[摘           要]  以虚拟仿真技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的必要性,提出了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原则,并探索了虚拟仿真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研究认为,虚拟仿真技术能够丰富教学资源、创造沉浸环境、强化主体互动,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最后,提出了优化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包括建立健全教学保障体系、开展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做好信息安全工作等,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    键   词]  虚拟仿真;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信息素养;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3-0089-04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虚拟仿真技术的兴起,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其能够通过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效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1]。因此,深入研究虚拟仿真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一)凸显“以生为本”的思政课教学理念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以生为本”的理念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2]。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单向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感。而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则为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供了新的途径。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虚拟场景中亲身体验和参与,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其即时反馈和互动的特点,也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问题,进而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为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带来了创新的契机,其可以有效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景。无论是历史事件的再现,还是社会现象的模拟,虚拟仿真技术都能通过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让学生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3]。此外,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而虚拟仿真技术则能够在保证实践教学效果的同时,大幅降低成本和风险。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多次尝试和练习,直到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避免了真实实践中的风险。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效果是衡量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虚拟仿真技术的引入,为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例如可以“亲身”参与重大历史事件,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政意义。另外,虚拟仿真技术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虚拟仿真环境中,学生可以进行反复的实践操作和演练,直至熟练掌握相关技能。这种沉浸式的实践体验,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虚拟仿真技术还能够提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网络时代的红利能有效为相关数据分析提供支持,客观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提供多维度的评价结果,帮助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优化教学设计和策略。

二、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原则

(一)思想性与政治性相统一原则

思政课的本质在于通过系统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必须始终坚持思想性与政治性相统一的原则,实践教学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挖掘和展现思政课的思想内涵。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思政理论具象化,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和感悟,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4]。另外,政治性也是高校思政课的灵魂。相关教学必须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将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融入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理解和掌握国家政策的精神实质,培养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思想性与政治性的统一,要求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在内容设计和技术应用上,既要注重思想教育的深度,又要强调政治引导的力度,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向正确、内容科学、效果显著。

(二)人文性与科技性相统一原则

思政课不仅是一门政治理论课,也是一门富含人文精神的教育课程,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应当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需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教师可以将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同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和体验,将复杂的思政理论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原则

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必须确保实践教学既具有虚拟环境的优势,又不脱离现实生活的实际。首先要说明的是,虚拟性无疑是虚拟仿真技术的本质特征。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必须要充分利用虚拟环境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场景和体验。将现实中的复杂场景和问题进行简化、模拟,可以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反复实践和演练,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但相应来说,现实性才是思政教学的根本要求[5]。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确保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用性。唯有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和实际问题融入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和解决现实问题,真正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三、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一)以虚为辅,丰富教学资源

1.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库建设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将大量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整合,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库。这个资源库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还可以包含虚拟场景、互动课件、模拟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

2.动态更新的教学内容

虚拟仿真技术支持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和实时补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社会热点,及时将最新的思政教育资源纳入虚拟仿真平台,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面对突发的社会事件或政策变化,教师可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快速构建相应的虚拟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现实感。

3.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设计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算法,虚拟仿真平台可以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推送符合其学习特点的资源内容,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思政知识[6]。例如,对于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平台可以推荐更多的历史类虚拟场景和互动课件;对于对社会问题关注的学生,平台也可以推荐更多的社会模拟实验和案例分析。

(二)以虚拓实,创造沉浸环境

1.沉浸式互动体验

虚拟仿真技术支持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互动和交流。不少前沿学校已经配备了相关教学道具,通过虚拟现实头盔、手势识别设备等硬件支持,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自由探索、互动操作和实时反馈,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2.情感共鸣的激发

虚拟仿真技术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例如教师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再现改革开放的历程,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见证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国家发展的壮丽历程,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实践能力的培养

虚拟仿真技术不仅能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虚拟仿真平台,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反复的实践操作和演练,直至熟练掌握相关技能[7]。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社会调研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问卷设计、数据收集、分析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提升社会调研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虚实结合,强化主体互动

1.虚拟实践与真实实践的有机结合

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应当与真实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互补互促的教学模式。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初步的实践操作和演练,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然后,再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真实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实际操作和验证[8]。例如模拟社区服务的场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服务流程的演练,之后再到真实的社区中进行实际服务,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2.师生互动的增强

通过虚拟仿真平台,教师可以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展,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向教师提问和交流,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在线讨论平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和案例分析,实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3.反馈与评价机制的完善

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完善实践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机制。通过虚拟仿真平台,可以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生成多维度的评价数据,帮助教师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在线评价系统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多角度的评价,包括知识掌握、实践操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9]。

四、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改革策略

(一)建立健全教学保障体系

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个健全的教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学保障体系,是确保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基础和前提。第一,硬件设施的建设是教学保障体系的核心。高校应加大对虚拟仿真技术相关硬件设施的投入,包括高性能计算机、虚拟现实头盔、交互设备等,确保硬件设施能够满足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需求。同时,还应建立专门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10]。硬件设施的完善,不仅能够提升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体验效果,还能够为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深化提供有力支持。第二,软件资源的开发是教学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当积极开发和引进高质量的虚拟仿真教学软件,构建多元化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库。软件资源的开发应当注重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确保虚拟仿真教学软件能够有效支撑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应当建立软件资源的更新和维护机制,确保教学软件的时效性和稳定性。第三,高校应当建立健全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还应当建立教学效果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第四,资金保障也是教学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高校应当设立专门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经费,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11]。这不仅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的费用,还包括教学管理、师资培训、技术维护等方面的费用。通过稳定的资金保障,可以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