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杨婉婧

[摘           要]  伴随全球数字化浪潮的推进,数字赋能教学改革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推进教育教学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外国建筑史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广泛的历史、文化、技术和艺术知识,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术发展和职业素养。深入分析了数字赋能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内涵,针对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现状,从树立数字化教育理念、拓展数字化教育内容、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等方面实施,推动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提质增效,培养更多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    键   词]  数字技术;外国建筑史;数字教育;跨学科;教学评价;教育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3-0109-04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中心和个性化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符合当前教育模式,而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改革带来了重大机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和个性化教学成为现实[1]。探索数字赋能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是在教育理念革新、技术进步驱动、学科交叉趋势和可持续发展需求的现实背景下展开的,以提升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创新型、综合素质高的建筑人才为目标,不断实践创新,推动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数字赋能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内涵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外国建筑史课程作为建筑学、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涵盖建筑历史、文化、艺术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其教学模式亟须革新,以适应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发展的新要求。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数字化发展,并在政策层面给予大力支持。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并将其列入教育部2022年度工作重点[2]。这一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促进教育公平,并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这一战略方向,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战略,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数字化的高度重视,也为高校教育改革注入新的动力。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数字建设的具体方向,这一规划涵盖教育领域的数字化发展,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国家推进数字化建设的全面性和系统性[3]。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高校应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教育教学全面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满足数字时代的教育新需求。

首先,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三维建模、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和共享成为可能。在外国建筑史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和书本的静态图片,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对历史建筑深层次理解的需求[4]。通过数字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生动展示历史建筑的内部结构、外观细节和空间布局,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沉浸式学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进行个性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其次,现代教育理念的革新是推动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淘汰,现代教育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改革需要将先进的教育技术与互动式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外国建筑史课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知识探究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历史建筑的构建过程,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外国建筑史课程作为建筑学、城乡规划等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建筑发展历程,涉及广泛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技术等多方面知识。然而,目前在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外国建筑史的课时安排往往不足,难以全面覆盖如此庞杂而深邃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导致教学内容无法深入展开,学生只能蜻蜓点水式地了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代表性建筑,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常常需要压缩教学内容,快节奏地讲解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学生难以跟上节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压力巨大,进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课程内容广泛且复杂,学生在课前难以做好充分的预习,课后又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和巩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外国建筑史课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记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相关知识,还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技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和自我驱动力,学习状态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难以形成有效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

(二)教材较为局限,理论与实践脱节

大多高校外国建筑史教材通常使用研究型大学的教材,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外国建筑史》和《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该教材虽然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深度,但在实践应用方面较为缺乏。主要体现在教材更多地关注建筑发展的宏观历史叙述,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却忽视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实践设计中。结果导致学生虽然能背诵大量的建筑史知识,却难以在实际项目中灵活运用,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分析其教材内容可以发现,教材中对各个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描述较为详尽,但对这些风格形成的社会背景、技术原理和文化意义的阐述不够深入,缺乏具体的实践案例和操作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特别是在应用型高校,课程设置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

(三)授课模式较为单一,教学缺乏针对性

在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中,一些高校的授课模式仍然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讲授法,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课堂互动和参与度[5]。在实际讲授中,教师主要通过口述和展示图片讲解建筑史内容,而学生以听讲和记笔记为主,这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尤其是在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时,单纯的口述和图片展示往往难以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传统授课模式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和理解能力。由于外国建筑史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教师往往在有限的课时内需要覆盖大量的知识点,课程内容难以深入展开,且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不同,单一的授课模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和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帮助。在课程教学考核方面,多为期末考试或论文,这种“一考定音”的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成果。

三、数字赋能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树立数字化教育理念,构建数字教育平台

在全球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由于外国建筑史课程涵盖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发展脉络,内容复杂且广泛。在教学改革中,要以数字教育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教学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6]。

首先,树立数字教育理念,需要教育工作者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巨大潜力和应用价值。数字教育不仅仅是将教学内容数字化,更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和优化。例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抽象的建筑历史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参观古代建筑,亲身体验建筑空间和结构,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针对外国建筑史课程特点,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和目标,避免因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利用线上平台延伸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和拓展。其次,构建数字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如课件、视频、音频、互动式学习模块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灵活选择和利用这些资源,从而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7]。一个优秀的数字教育平台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综合性。在平台中整合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包括传统教材、数字化课件、视频讲解、虚拟实验室等资源,并以多种形式呈现,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二是互动性。平台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例如,平台可以设置讨论区、在线论坛和实时聊天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功能与学生进行即时交流和答疑解惑,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分享学习心得和资料,形成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社区。三是具有数据分析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数据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和调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拓展数字化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知识的应用和转化

外国建筑史课程内容涵盖广泛,涉及历史、文化、技术、艺术等知识,为全面呈现这些复杂的知识体系,要充分借助数字化技术,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并且易于学生理解和应用[8]。

第一,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生动化。针对教材中的历史建筑,教师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创建虚拟的历史建筑环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探索经典建筑的空间结构和设计理念。例如,教师可设计在虚拟环境中参观古罗马的斗兽场,感受其宏伟的设计和构造;或在巴黎圣母院的三维模型中,观察其精美的哥特式细节和结构。设计这种沉浸式的教学内容,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另外,还可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展示建筑的内部结构和细节,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建筑设计,深入理解建筑构造和历史背景。

第二,突出课程知识的应用和转化,将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例如,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引入经典建筑项目的案例分析,要求学生从历史、文化、技术等多角度进行研究,并模拟实际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方案[9]。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提供相关的案例资源,包括历史文献、设计图纸、施工照片等,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实际项目的设计思路和技术应用,从而掌握建筑史的基本理论,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加强跨学科内容建设,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将历史学、艺术史、社会学、工程技术等相关学科知识融入建筑史课程中。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计专题讲座或课程模块,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参与教学,开设如“建筑与社会变迁”“建筑与艺术表现”“建筑技术与创新”等专题课程。在讲授哥特式建筑时,不仅介绍其建筑特点和技术创新,还可以探讨其在中世纪社会中的文化背景,以及与同时期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对建筑史的整体认知和深层理解。

(三)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在外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和方法,构建更加互动和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0]。第一,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学习平台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灵活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将课程视频、讲义、阅读材料、在线测验等资源上传到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录制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详细讲解视频,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预习,了解基本知识和概念。学习平台还可以提供互动功能,如讨论区、问答板、实时聊天等,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参与讨论,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及时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下课堂主要用于知识的深化、讨论和实践活动。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外国建筑史线下课堂,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建筑风格的比较分析,讨论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文化背景和技术特点,甚至可以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经典建筑作品。第二,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PBL)。该模式是采用实际项目驱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数字化学习任务和项目,要求学生分组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建模和展示。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从历史背景调研、设计方案制定、三维建模到最终展示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历史建筑复原”项目,让学生结合历史文献、艺术图像、考古资料和工程技术,复原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展示,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建筑历史和设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