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计心理学课程设置

作者: 曹琦

[摘           要]  从设计心理学课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作用、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及设置核心原则、课程设置几方面,说明设计心理学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需紧跟时代步伐,以适应数字经济的新需求。

[关    键   词]  数字经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计心理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3-0121-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中,对数字经济的解释为:数字经济就是基于各类数字化技术,对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工作效率进行提高[1]。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及信息传播方式。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已从基本的物质满足转向更深层次的情感与精神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连接艺术与商业、产品与消费者的桥梁,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平面设计范畴,而是逐渐向多媒体、数字交互等领域延伸,其设计过程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心理因素。

一、设计心理学课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作用

视觉传达设计强调的是视觉信息的有效传递,它要求设计师不仅要有艺术美感,还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如沟通策略、用户心理以及技术实现等。在设计时,也应将信息、思想、情感通过图形、文字、图像和各种视觉要素和原理向特定受众有效传递[2]。设计心理学作为研究设计过程中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可以提升设计作品与用户的粘连度和市场占有率。

(一)增强用户体验

设计心理学通过研究用户的行为习惯、心理特征等,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用户心理预期的作品,提升用户体验。

(二)促进情感共鸣

情感是“个体”“隐蔽”的具身体验[3]。优秀的设计作品往往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情感共鸣。设计心理学有助于设计师把握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将情感元素融入设计中,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提升品牌形象

分析用户对于产品或服务的期望、偏好、习惯等,作为设计的重要依据。通过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增强品牌的识别度和忠诚度,为产品或服务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二、设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及课程设置核心原则

(一)基本概念

1.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学科,既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又是艺术设计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包括设计中对人的认知、情感和个性的表现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解决人与物、人与人及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问题[4]。

2.用户心理

用户心理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包括对产品或服务产生的认知、情感、需求、期望、满意度等方面的心理状态和反应。这种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使用行为及后续反馈。例如,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占便宜心理等都会影响用户的决策过程。

3.用户需求

用户需求是指分析用户对于产品或服务的期望、偏好、习惯等。这些需求可能是功能性的(如解决问题)、情感性的(如满足某种情感需求)或社会性的(如彰显身份地位)。这些期望往往基于过往经验、市场宣传等因素。

4.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是指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感受,包括满意度、忠诚度、实用性、易用性及情感反应等。

(二)理论框架

设计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主要由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情感化设计、用户研究与测试等关键领域构成,这些领域相互交织,共同指导设计实践。

1.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包括注意、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提供关于用户思维和行为的深层次解释,揭示用户如何感知、理解、记忆和解决问题,为设计提供关于用户信息处理方式的洞见。这些为产品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能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和行为模式。

2.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主要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作用,意在提高系统应用的效率和舒适性[5]。也就是在关注人与机器(或产品)之间的交互关系后,通过优化物理设计、布局、界面等元素,提高产品使用的舒适性和效率。

3.情感化设计

强调产品应能触发用户的积极情感反应,通过色彩、形状、材质等设计元素传达特定的情感价值。

4.用户测试

用户测试是指通过给用户制定任务,在用户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设计的不足,并为设计优化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6]。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原型测试等方法,深入了解用户需求、行为模式和偏好,为设计提供依据。

(三)课程设置核心原则

设计心理学课程设置的核心原则为实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用户研究,了解用户的背景、目标、期望和痛点,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特征和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

2.易用性。设计应直观、简单、易于理解和操作,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和使用障碍。界面元素应清晰可辨、信息结构应逻辑清晰,及时提供操作反馈,如按钮变色、弹窗提示或动效展示。在长时间等待的过程中,提供进度条或加载动画,缓解用户焦虑。

3.可学习性。产品应具有足够的引导和支持,帮助用户快速掌握使用方法。如利用箭头、颜色对比或动画效果引导用户视线,明确行动路径;在关键节点提供简短有力的文案提示,鼓励用户继续下一步操作等。

4.可记忆性。设计应减少用户需要记忆的信息量,提高系统的可记忆性。如通过视觉层次结构,利用用户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用户关注重要信息。

5.情感化。设计应能触发用户的积极情感反应,建立用户与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情感联系,提供个性化选项,满足用户的独特需求和偏好。例如,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可以与目标用户群体的情感需求产生共鸣。蓝色常代表信任和专业,适合金融类应用;橙色充满活力,适合年轻人群;红色激发紧迫感;绿色象征和平与生长等。

6.可持续性。设计应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环境影响,促进可持续性和增强社会责任。如选用环保、可回收或生物降解的材料;优化产品设计,减少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设计心理学课程设置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计心理学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时代特点。

(一)教学内容

1.基础理论

介绍设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发展历程:

①早期萌芽: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独立发展的标志,也为设计心理学的初步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持。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人们对产品设计、工作环境等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推动了设计心理学的初步探索。

②独立发展: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设计学等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设计心理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开始在设计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代表人物有美国人工智能专家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1916—2001)、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亚瑟·诺曼(1935—)等。

③现代应用:在现代,设计心理学已成为设计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多个领域,为设计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2)主要理论流派:设计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理论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这些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了设计与心理的关系。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理论流派。

①认知心理学流派: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决策等。在设计心理学中,认知心理学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认知过程,包括记忆、思维、决策等,研究如何通过设计促进用户的学习、理解和使用。

②情感设计流派:强调设计中的情感因素,认为产品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能够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情感设计关注如何通过色彩、材质、形态等设计元素激发用户的积极情感,提升产品的整体体验。

③人机工程学流派:研究如何通过设计优化人机交互过程。它综合了认知心理学、行为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优化物理设计、布局、界面等元素,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可访问性和用户满意度。

④环境心理学流派:研究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规律,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创造舒适、和谐的环境。

⑤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强调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认为行为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在设计心理学中,行为主义心理学关注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具体行为,通过改变刺激条件优化用户行为,提高产品的易用性。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潜能的发挥,认为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指导下,设计心理学注重研究用户的行为习惯、心理需求和文化背景,以设计出更人性化和个性化的产品。

⑦格式塔心理学流派: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整体包含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本质[7]。强调整体性和组织性,认为人的感知具有选择、组织和加工的能力。在设计心理学中,格式塔心理学关注如何通过设计元素的组织和布局引导用户的视觉感知和认知过程,提高产品的可读性和易用性。

(3)理论体系:各流派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①感觉和知觉:研究设计中如何运用色彩、形状、材质等元素刺激人的感官,以及这些元素如何被人的大脑所感知和理解。

②认知与学习:探讨人们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包括记忆、思维、决策等,以及如何通过设计促进人们的学习和使用。

③情感设计:研究设计中如何引发人的情感共鸣,使产品不仅满足功能需求,还能带来愉悦、满足等情感体验。

④人机交互:关注人与产品之间的交互方式,研究如何通过设计优化人机交互过程,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满意度。

⑤环境心理学:研究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规律,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创造舒适、和谐的环境。

⑥用户研究与测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原型测试等方法,深入了解用户需求、行为模式和偏好,为设计提供依据。

2.核心内容

(1)感知觉设计心理:讲授感觉、知觉、错觉的形成,人对色彩、形状、质地、大小、空间等的规律性认识,及如何应用感觉、知觉、错觉和对色彩、形状、质地、大小、空间等的规律性认识进行设计。

(2)认知设计心理:讲授人的认知风格,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在设计中在形成人格,掌握审美设计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