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iteSpace的辅导员工作室研究进展分析
作者: 毕玉 訾鼎淳 陆婷婷
[摘 要] 通过CiteSpace对辅导员工作室的研究文献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发现,关于辅导员工作室的研究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联系紧密,辅导员工作室的研究从早期对辅导员工作室的介绍发展到对工作室创新性、专业化的思考,各辅导员队伍及机构平台之间在共同探寻辅导员建设方面的联系较为薄弱,对辅导员工作室热点研究的主体团队不多,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辅导员工作室品牌较少。
[关 键 词] CiteSpace;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队伍;可视化图谱;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3-0133-04
一、引言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建设,是提高辅导员能力素质的基础,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基本保障。
党和国家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建设一直比较重视,早在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加大对辅导员的培养力度,并为辅导员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是较早明确系统化建设辅导员队伍的指导性文件。2013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通知,该通知再次明确了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这一基本原则,并进一步规定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为更加明确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方向,在2014年教育部又颁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该文件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义、职业要求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第43号令,强调辅导员和学生人数比例不能高于1∶200,并较为完整地规定了辅导员职责。“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等要求也直接体现在了文件中。不同高校就如何落实43号文件指导精神,更有效地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开始了新一轮探索。
在上述政策指导下,建设辅导员工作室,推进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辅导员的能力素质,成为各高校加强思政政治队伍建设的新方向。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出台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管理办法,关于辅导员工作室的研究也随之增加。但目前的研究鲜有整合文献以宏观定量的方法去分析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已有的研究综述主要是围绕研究主题进行分类概括,缺少定量分析,因此本文使用CiteSpace软件,对知网数据库中关于辅导员工作室的研究进行分析,力求从整体上把握辅导员工作室的发展脉络和现状,试图为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路径提供方向,最终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二、数据来源
进入CNKI数据库,在高级搜索中,以“辅导员工作室”“高校”主题词为检索式,去除报纸、会议论文类文章,数据检索时间为2024年5月15日,其他检索条件均不限制,共检索到2013—2024年间176篇相关文献。经筛选、并逐一进行阅读,去除与本研究无关文献,筛选出有效文献171篇。将文献导出CiteSpace可读取的Refworks格式,运用CiteSpace制作可视化图谱进行分析。
三、研究方法
将检索筛选后的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起始时间设定为:2013年5月,终止时间设定为:2024年4月,时间段设定值为1,即以一年为一个时间节点进行分析,词汇来源选择主题、摘要、关键词(DL)、关键词plus(ID),节点类型分别选择合作作者、机构、关键词,K值设置为25,Node Types设定为 Author、Institution 和Keyword,Links Strength选择为Cosine算法,Top N设定为50。Visualization点选为Cluster View Static,其他选项为默认状态,形成所需可视化图谱。
四、数据分析
(一)辅导员工作室随时间推移的文献数量分析
根据2013年至2024年辅导员工作室发文数量的折线图,可以很好地反映研究内容的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在初期阶段,也就是在2013年至2016年阶段,辅导员工作室发文数量呈现稳定发展状态,发文数量偏少,基本上稳定在4篇到5篇,说明此时该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在第二阶段,也就是2016年至2019年,辅导员工作室相关研究文献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2017年至2018年阶段涨幅最大,共增加了14篇文献。到第三阶段,也就是2019至2021年呈现了缓慢稳步增长的状态,到2022年出现了下降情况,但在接下来的一年又出现了急剧增长的情况,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达到峰值,40篇。总体而言,辅导员工作室的研究文献呈现上升趋势。
(二)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分析
了解高校辅导员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以及识别潜在的合作对象,需要分析CiteSpace绘制的作者合作知识图谱,以发现领域内作者间的合作关系,促进学术交流和领域发展[1]。
从图2中,可以看到共有183个节点,82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49,其中每个节点代表着每位作者,每条连线代表着连线作者之间存在的合作发文关系。
在2013至2024年共有183位作者发表了辅导员工作室相关论文,有82位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根据普赖斯定律,m=0.749×nmax(nmax代表最高产的作者),当作者发文数达到m值可认定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2]。发文最多的作者为张瑞,共发文3篇,由此可算出m≈1.297,取整为2,则发文数量在2篇及2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辅导员工作室研究领域的核心发文作者共有10位,且发文数量多为2,说明在该领域的研究作者对辅导员工作室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从总体上来看,作者之间合作关系较为分散,核心合作作者群还未显现出来。
(三)关键词网络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思想与文章主旨的高度凝练,也是文献计量研究的重要指标[3]。利用CiteSpace,导入文献分析得到如图3所示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中显示,共有183个节点,201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93,代表着183个关键词,183个关键词之间存在着201条关系。各个节点的颜色代表着发文时间,年轮显示的大小代表着围绕该关键词展开的研究文献越多。从图3可以看出,与辅导员工作室研究相关的中心关键词。其中网络思政辅导员、工作室、建设路径、高校、高职院校、专业化几个关键词的连线较为丰富,其出现频次也最高,即这些关键词组成了辅导员工作室这些年的研究热点。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研究正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方向发展,探寻更合理的路径,加强队伍建设、注重学生各方面教育工作,与此同时也在谋求创新。
(四)关键词聚类分析
1.关键词聚类图分析
为了对辅导员工作室相关研究的关键词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次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所导入文献进行了关键词聚类图谱的制作,得到了聚类模块值Q=0.6329(Q>0.3),聚类平均轮廓值S=0.9114(S>0.7)的聚类结果,如图4所示的关键词聚类图谱。辅导员工作室相关研究趋势主要围绕工作室、专业化、建设路径、网络思政、思政教育、新时代、高职院校七个大类展开。各个聚类之间的连接也较强,以工作室、思政教育、新时代为核心进行延展研究。
2.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分析
为了对关键词的演变路径进行分析,本文采用CiteSpace制作了辅导员工作室相关研究的如图5所示的聚类时间线图。
在2013年至2015年这个时间段,工作室、职业化、新时代、高职院校相关类型研究内容较少。专业化类别主要以专家化、职业化、专业化、科研能力为研究方向。网络思政方面,辅导员工作室研究以队伍建设和发展为主。高职院校类别方面主要与运行机制有关。
在2015年至2020年这个时间段,工作室相关类别的关键词研究以思想政治、工作室、辅导员、独立学院、共同体关键词为主。专业化类别方面,辅导员工作室相关类别的关键词以学生创业、创新、学生工作、提升路径等关键词为主。在建设路径方面,从2018年左右开始对建设现状、建设路径、制度设计、就业指导等关键词进行有关研究。在网络思政方面,从2018年左右开始陆续对高职、团体辅导、路径等关键词进行研究。在思政教育方面,主要是以高校关键词为主进行研究。在新时代类型方面,对立德树人、新时代、心理指导等关键词展开研究。在高职院校类别方面,对集成、建设模式、高职院校等关键词展开研究。
在2020年至2024年这个时间段,工作室相关类别的关键词研究以制度、育人功能、教师、综合能力等关键词为主。专业化类别方面,辅导员工作室相关类别的关键词以育人模式、胜任力等关键词为主。在建设路径方面,对探析、问题、生涯规划等关键词进行有关研究。在网络思政方面,对市实效应、网络思政、三位一体等关键词进行研究。在思政教育方面,主要是以多元主体、心理育人关键词为主进行研究。在新时代类型方面,对素质角度、发展策略、学生角度等关键词展开研究。
五、讨论
(一)发文趋势分析
国家一直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较为重视,而如何有效建设辅导员工作室是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整体来看,关于辅导员工作室的研究与国家的教育政策联系紧密,国家层面的文件对于各高校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在2013年,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通知,该通知对如何提高辅导员核心专业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一些学者开始从辅导员工作室的角度思考如何推进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时间节点是2017年,2017年教育部颁布43号令之前,直接针对辅导员工作室的内容较少,相关的文章只有18篇,这一时期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更多是围绕辅导员本身如何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分析当前辅导员发展存在的问题展开。2017年伊始,各高校纷纷出台辅导员工作室的管理办法,鼓励辅导员进行申报。高校对辅导员工作室的重视也直接反映在了之后辅导员工作室的发文数量上。该方向的论文发表数从2016年的4篇直接增长到2017年的11篇,在随后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发文数量也整体呈上升趋势,并在2023年达到顶峰。
(二)作者合作与机构合作图谱分析
辅导员工作室的研究主要在高校开展,和其他机构合作密度不高。大部分研究人员是一线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合作的作者往往是同个辅导员工作室的组员。辅导员工作室建立的最终目标是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发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作用。因此,围绕不同学院办学特色,同一学校的不同辅导员工作室之间还应加强联系,在结合不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不同学科的背景,更好地在学校内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三)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学术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方向的转变。根据辅导员工作室关键词网络图谱可以看出,辅导员工作室研究重点突出,持续以辅导员、工作室、专业化为核心展开研究。与此同时,辅导员工作室的研究从单一向着专业化、职业化、注重科研能力方向发展转变成了研究向更完善、更多元化、联系性更强的方向发展。在注重时代政策背景的前提下,辅导员工作室的研究在思政方面、心理层面、专业化、建设路径、创新等多方向持续发力,探寻更加合理化的建设路径。但是在辅导员工作室研究发展过程中,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室研究没有针对办学特色形成突出专业特点的辅导员工作室品牌,各个辅导员队伍及机构平台之间在共同探寻辅导员建设方面的联系也较为薄弱,对辅导员工作室热点研究的主体团队还未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