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生涯教育融入学风建设探索
作者: 韩芳丹[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高校需要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基础,也是高校工作的永恒话题及难题。以生涯教育为切入点,分析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与生涯教育的融合点和共通性,并探索将生涯教育有效融入学风建设的策略。
[关 键 词] 学风建设;生涯教育;学习动机;职业目标;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3-0165-04
“学风是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也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1]传统的学风建设,教育和管理并重,强调外在力量、注重集体行动、强调传承性。[2]但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全面发挥,离不开外在因素的激励,完善的激励机制的激发、适度竞争压力的推动以及社会各界期望的鞭策也依赖于内在动力的驱动,如浓厚兴趣的引领、明确目标的追求、强烈责任感的驱使。激发个体积极性的动力源泉主要包括强有力的外在激励因素与内在驱动力。[3]传统的学风建设方式侧重于运用外部力量,通过灌输知识、规范行为、积极引导以及施加正面影响等手段,塑造并优化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模式,进而从根本上促进学风建设的深化与提升。内在动机源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情,而外在动机则源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因素的激励。在学风建设中,高校应注重内外结合,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又提供适当的外部激励,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涯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哲学,贯穿人的一生,唤醒人们的主动性,从内在动力切入,帮助学生明确并坚定学习动机,这一创新思路为学风建设开辟了新的实践方向,展现出广阔的提升空间与潜力。[4]
一、高校生涯教育与学风建设的融合点和共通性
生涯教育与学风建设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涯教育为学风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动力。通过规划未来职业生涯,学生能够确立清晰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热情,这种动力正是学风建设所急需的。二者的融合发展,旨在培养既有明确职业规划,又具备深厚学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这既是个人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殷切期望。
生涯教育与学风建设在方法论层面亦展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它们都强调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面对职业选择和学术追求时,能够自我驱动、自我约束。生涯教育鼓励学生自主设定目标、制订计划并付诸实践,而学风建设则通过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自律、自主学习的习惯。此外,二者都高度重视实践操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实习、学术研究、课外活动等实践,学生得以将生涯教育与学风建设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职业发展与学术成长的双重飞跃。
生涯教育与学风建设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良好的学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为生涯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未来,为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生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方向,使其更加专注于学习和发展。同时,生涯教育还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需求和行业趋势,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推动学风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自我发展需求,同时提供多样化的外在激励和支持措施,可以有效推动生涯教育与学风建设共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5]
生涯教育助力学生明确职业目标,促使他们深入探究职业要求,这一过程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在规划职业路径时,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将学习转化为自我驱动的行为,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与质量,还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责任感,确保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二、创新生涯教育推动高校学风建设
(一)深度剖析:生涯教育缺失下的学风建设困境
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大学生生涯教育的普遍缺失正成为制约学风建设的关键因素。步入大学殿堂,一些学生骤然失去了高中时期的明确目标导向,面对多元的选择和广阔的空间,他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缺乏清晰的职业愿景。这种“目标真空”状态直接导致学习动力衰减,部分学生开始出现阶段性学习懈怠,表现为课堂参与度下降、作业敷衍了事、考试突击应付等现象。[6]
这种迷茫与懈怠的蔓延,不仅侵蚀了学术的纯净与深度,更阻碍了积极向上学风的构建。学生间的学习竞争意识淡化,学术诚信问题频发,校园文化的生命力被削弱。高校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高地,其学风状况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生涯教育的缺失不仅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遗憾,更是高校学风建设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
(二)积极心理学的革命性介入:重塑生涯教育版图
积极心理学为生涯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强调个体的积极品质、优势和潜能,以及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性。这些理念与生涯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明确职业目标,并激发内在动力。通过增强自我认知,学生能更清晰地了解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为生涯规划提供有力支持。积极心理学还着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兴趣、爱好和成就感,促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生涯规划和学习。这一革新不仅深化了生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更凸显了个体潜能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核心意义。积极心理学的介入,引领学生踏上自我探索之旅,激发内在潜能,培养积极心态,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体验前所未有的喜悦,为生涯教育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风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在积极心理学与生涯教育的共同作用下焕发新生。积极心理学通过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培养乐观心态,使传统沉闷学风转变为积极活跃的学风。学生在学习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勇于面对挑战,学习效率与成绩显著提升。生涯教育则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规划未来道路,使学习动力更加持久。二者结合,不仅营造了热烈的课堂讨论氛围,更激发了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共同推动了学风建设的深入发展。
这不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宝贵经历。他们学会了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与乐观,明确了自我价值,积累了宝贵的心理资本,为未来的生涯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心理学的普及也促进了校园生态的积极变化,增强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正向互动,创建了一个温馨和谐、鼓励创新的成长环境,为学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三)协同并进:生涯教育与学风建设的深度融合
生涯教育与学风建设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将生涯教育融入学风建设之中,不仅能够解决当前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还能够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一方面,生涯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长远的人生规划,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动力。这种动力的增强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带动整个校园学习氛围的活跃和学风的改善。另一方面,生涯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这种价值观的塑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而且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生涯教育融入学风建设的策略探索
(一)教育体系构建
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全面而系统的生涯教育指导,高校应将生涯教育课程正式纳入必修或选修课程体系之中,使其成为每位学生成长路上的必修课。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与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前沿讲座、组织互动式工作坊以及模拟真实职场环境的招聘活动等,不仅为学生搭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还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世界的多样性与挑战性。高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生涯教育实践活动,如职业规划大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生涯规划,形成更加明确和可行的职业目标。[7]
同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实施差异化的指导策略显得尤为关键。大一阶段,应侧重于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学习目标与方向,通过“启航教育”系列活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大二至大三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习,提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通过“竞赛驱动—项目引领”等教育模式,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而到了大三至大四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引导学生聚焦职业规划与能力提升,通过“职场预备营”等实战演练活动,助力学生明确职业定位,为目标而学,为其未来的就业或深造做好充分准备。这样的全程覆盖、精准指导策略,旨在让每位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能获得针对性的支持与引导,最终实现个人职业发展与学术成长的双重飞跃。
(二)个性化发展支持
学生个人画像系统,作为现代教育的创新工具,巧妙地利用学生在日常学习、社交及各项活动中积累的海量数据,为学生绘制出一幅幅详尽的成长蓝图。这一系统不仅全面记录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技能掌握情况,还深入分析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兴趣爱好以及社交行为等多维度信息,从而构建出高度个性化的学生画像。基于这些精准的数据分析,系统能够智能识别每位学生的独特优势与潜在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发展建议与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规划未来,实现潜能的最大化释放。
为了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生涯教育的热情,高校需要同步建立学业与生涯教育评估体系。这一体系通过定期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展与规划实施情况,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与存在的不足,从而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与方向。同时,为了表彰优秀、激励进步,高校应设立丰富的奖学金与荣誉称号等激励机制,让学生在追求学术卓越与职业梦想的道路上感受到成就与荣耀,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共同营造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教育生态,为学风建设的深化与优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资源
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得到高质量、专业化的生涯教育指导,高校积极加强生涯教育师资的专业培训,通过组织定期的研讨会、工作坊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指导能力。这不仅涵盖了生涯教育理论的前沿动态,还注重实战经验的分享与传承。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够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高校还积极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涵盖了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通过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走进社会进行实地调研、采访职场人士等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还能够深入了解行业趋势与市场需求,从而更加清晰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些实践经历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新精神,为学风建设注入了实践的力量。[8]
(四)校园文化氛围营造
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高校需要精心策划一系列富有创意与实践性的活动,旨在点燃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憧憬与热情。职业规划大赛作为学生展现自我、探索职业梦想的舞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策划与执行能力,还激发了他们对各行各业的好奇与向往。模拟面试环节,则通过高度还原职场场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自我推销与应对挑战,为未来的职场生涯提前预热。而定期举办的行业讲座,则邀请行业精英、校友回归校园,分享前沿资讯与宝贵经验,拓宽学生视野,激发职业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