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作者: 劳梦倩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变革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本科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探讨职业本科教育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路径与策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关    键   词]  新质生产力;职业本科;职业教育;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专业群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4-0013-04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出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1]。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2]。在全球经济进入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阶段时,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职业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新兴力量,承担着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技能型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经济形态下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通过职业本科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一)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体现的是人们实践能力的最终结果,表现为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由的关系。而新质生产力是在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核心的创新驱动下,形成的具有高度创新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劳动者是生产活动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高素质的劳动者则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3]。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培养具有先进生产力特性的战略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掌握前沿技术,还需具备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此外,复合型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使得这类人才能够在不同产业间自由切换,推动产业融合与协同创新。

(二)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4]。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是当今时代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其“新”主要体现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其“质”主要体现为高效能、高效率、高质量[5],关键是面向新兴领域,面向未来产业,着力于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也是新一代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在技术水平、质量、效率以及可持续性方面都更为优越。当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任务,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关系研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新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关键在于依靠“人”,特别是抓住人才这一核心资源。因此,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进程中,人才培训成为关键。当前,诸多学术专家和业界权威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汪大海等(2024)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加速教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及重塑教育治理的体系架构,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6]。李名梁等(2024)认为职业教育作为和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承担着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高技能人才的任务[7]。于慧等(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更强调较强的知识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数字素养[8]。祁占勇等(2024)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孕育而生对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使命,要求民办高校抓住历史发展的契机,加快变革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9]。李静(2024)在新质生产力的视域下,高职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需要进行深入探究,以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10]。徐政等(2024)认为数字教育通过赋能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新质劳动对象提供和新质劳动资料形成来发展新质生产力[11]。姜威(2024)指出新型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具有适应先进生产力质态、善于使用新型生产工具、具备多维知识和复合技能等特点。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跨界属性、时代属性,使得职业教育能够在新型劳动者培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2]。姜朝晖等(2023)随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亟待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升级、供需匹配的优化以及国际链接的畅通[13]。

三、职业本科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双向驱动的逻辑关系

(一)新质生产力促使职业本科教育变革

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各异,教育随之不断演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体系和内容必须持续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换句话说,随着生产力的提升,教育质量也需要同步提高,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社会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教育则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教育不仅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变革与创新,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社会生产力与教育之间的紧密关系,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连接生产力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桥梁,必须及时调整教育体系与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了职业教育内容的创新,还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职业本科教育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

教育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源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大量具备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推动国家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增强国际竞争力。职业本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环,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随着职业本科院校数量的增加,我国的教育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有效畅通职业教育的立交桥,有助于围绕国家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锻造出更多的“大国工匠”。职业本科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职业本科教育将最新技术引入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持。同时,职业本科教育根据产业需求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适应新兴产业的人才。由此可见,职业本科教育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职业本科教育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创业课程和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通过这些措施,职业本科教育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有助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两者双向驱动关系

职业本科教育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而这些都依赖于具有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本科教育通过培养符合产业需求,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和优化。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推动了职业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这种需求促使职业本科教育不断更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变化。教育体系必须响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此可见,职业本科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职业本科教育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才支持,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则为职业本科教育的改革和提升注入了动力。两者在互动中不断促进,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这种双向驱动的逻辑关系,体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刻联系,表明职业本科教育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四、职业本科教育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挑战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不高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部分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高技术领域的工种需求之间存在显著脱节,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专业技能水平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许多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滞后,未能及时跟上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未能准确把握这一趋势,导致毕业生在面对这些新需求时,往往缺乏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从而难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第二,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不高,这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困境。许多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发现本地市场难以提供与其专业相符的工作机会,这不仅使他们的职业发展受限,还让本地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此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要求职业本科教育能够因地制宜地调整专业设置,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然而,现实中部分职业本科学校往往在专业设置时忽视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定需求,未能有效为地方经济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第三,部分职业本科院校在设置新专业时,未能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导致培养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与实际行业需求脱节。这种脱节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削弱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吸引力。

(二)师资力量不足,双创教育经验缺乏

职业本科教育在师资力量和双创教育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对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构成了挑战。首先,“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是一个突出问题。许多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难以将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和最新行业动态引入课堂,导致学生的实操能力和行业适应性不足。其次,双创教育的经验和实践也存在明显欠缺。当前,不少职业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不健全,课程内容过于抽象,未能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和市场变化。同时,教学方法也相对传统,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课程设计上,多数学校侧重理论讲授,忽视了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进行创新实践的机会。此外,教师在双创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不足,这进一步制约了双创教育的有效性。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培训,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时往往依赖于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指导经验。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还制约了他们的创业实践发展。

(三)专业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教学资源整合不力

许多职业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缺乏明确的长期规划,专业设置往往基于短期市场需求或临时性的政策导向,而未能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的长期趋势。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新兴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许多职业本科院校在新兴领域的专业布局上反应迟缓,未能及时引入或调整相关专业,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存在脱节。另外,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管理,许多职业本科院校的教学资源(如实验设备、实训基地、教学软件等)分散在各个专业或院系之间,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这种分散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教学设施重复建设,既浪费了资源,也降低了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

五、职业本科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以人才培养拉动产业需求,明确职业本科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