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理念下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作者: 林国业

[摘           要]  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以增值赋能、提质培优为核心的目标体系,从而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新质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源,只有更加注重新质生产力理念与“产出导向”教育模式的有机融合,才能切实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时代特点,深度剖析了当下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培育适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    键   词]  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产出导向;困境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4-0017-04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1,2]。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全面阐释和系统部署。2024年3月,新质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因此,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须强化人力资本支撑,为我国生产力的升级发展保驾护航。研究发现,当前高等院校的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缺乏创新、模式僵化等问题。职业院校应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将新质生产力的理念作为导向,让高职院校的办学教育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3]。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时代特点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定义和内涵,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明确阐述,为我们的实际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与此同时,政府报告和其他的相关重要会议文件中均对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发展措施、重要意义等进行了具体论述。所谓“新质”是完全区别于已有的形式,其追求的是更充分的创新动能、更显著的人才位置以及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生产效率。坚持长久可持续发展,实现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多种要素的综合平衡[4]。打破传统生产力模式下的诸多弊端,是基于人才培养、技术发展、科技创新、流程优化、管理改革等多方面措施,而实现生产转型和经济效率提高的崭新经济发展理念[5]。基于社会维度来看,新质生产力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发展动力,还对国家管理和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二)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点

基于理论分析以及整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新质生产力作为一定时代的创新产业,具有显著的特性。

其一,富有创新性。和以往的生产力模式和生产力理念相比,新质生产力更注重内在发展,强调科学技术和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性。创新生产模式,革新管理理念,相较于传统生产模式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其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经济效益和利益空间也更大。

其二,具有突破性。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各种新技术不断出现和应用,社会生产领域的一些行业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劳动力效能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运用是跨时代的生产变革,对社会经济具有很大的突破性。

其三,注重可持续性。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单纯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增加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得社会经济走上了一条“短距离快车道”。而新质生产力理念,强调长远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具有显著的长远发展优势,也和人类的发展内在需求更加契合。

二、新质生产力理念下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困境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的突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一)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错位

新质生产力理念下,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暴露出与现代产业需求之间的明显错位。虽然近年来教育部对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增设了与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相关的专业,但整体而言,专业建设的转型步伐依然缓慢。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型高职院校,许多专业设置还停留在传统行业和基础技术层面,未能及时跟上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6]。尽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制造等新兴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一些院校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方向仍过于依赖传统产业的知识结构,忽视了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入和跨学科的交叉应用。这种脱节使得学生在进入职场时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往往与行业实际需求不符,导致他们在面对高度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环境时缺乏应对的能力。

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仍呈现出较强的专业化和分割化特点,专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专业体系尚未建立,这导致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往往将其局限于狭窄的专业领域内,未能充分考虑新兴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产业需求不仅仅依赖单一的技术专长,还需要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一些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仍过于注重传统的技能培训,忽视多学科的整合与应用,无法培养出满足新质生产力时代所需的多维度技术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脱节

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创新、智能化应用和跨领域协作,这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背景下,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已不仅限于传统的专业技能,更注重创新能力、跨领域的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对新兴技术的快速适应能力。然而,当前一些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过于注重学生在具体行业技术上的操作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跨学科知识融合及团队协作等高阶素养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往往未充分考虑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态势,更多是从教育标准出发进行人才培养相关资源的配置、课程体系的架构、师资力量的配置[7],尤其是在面对新兴领域的技术和应用时,学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与此同时,现有的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标准未能及时适应新质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一些课程内容仍停留在传统行业技术的框架内,未能有效融入现代技术应用的需求。例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岗位需求中,企业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还需要能够快速理解并应用新技术、进行跨领域合作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的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等方面未能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一些学生毕业时尚未具备适应新兴岗位要求的能力。尤其是在新兴领域的创新应用和岗位技能方面,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过于侧重理论教学和行业基础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跨学科协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进入职场后很难满足企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多维需求。

(三)教学方式与现代技术应用滞后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方式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尽管智能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但一些职业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融合现代技术,尤其是在智能制造、虚拟仿真、机器人操作等技术应用方面的教学远未达到预期。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依然依赖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和单一的技术操作训练,缺乏对技术的多维度拓展,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掌握现代工业技术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因此,职业院校亟须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数智化教学、跨学科资源共享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技术需求。

(四)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之一是技术、知识和管理的创新。然而,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一些高职院校的创新课程和实践环节仍偏重于技术训练和基础课程,缺乏系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培养[8]。创新教育的顶层设计不足,师资力量匮乏,一些教师缺乏跨学科的背景和创新教育的实际经验,导致创新课程和实践活动的实施效果不佳。职业院校需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和创新思维,使其能够在快速发展的新质产业中适应并引领技术变革。

三、新质生产力理念下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调整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新质生产力理念下,传统的单一技能培养和行业导向的专业设置已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产业需求。为此,首先,职业院校需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特别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技术演变和岗位变化。通过与行业协会、企业以及科技创新平台的紧密合作,院校可以及时了解这些产业的前沿动态和技术发展,确保在专业设置中能够反映出产业需求的多样性和深刻性。例如,随着5G技术和物联网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院校需要增设专门的课程和专业,以培养具备数据分析、智能设备操作、云计算等能力的人才,满足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其次,职业院校还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特别是与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深度对接,确保专业设置能够精准对接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9]。通过企业的反馈和行业的指导,学校能够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专业方向,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再次,职业院校应注重跨学科课程的融合,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的复合型专业群。传统的专业分类已不适应现代产业的需求,许多行业要求员工具备跨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如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与物联网、环境工程与大数据等交叉学科。同时,职业院校还应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专业设置的动态评估与优化工作。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产业需求的变化往往是迅速且具有不确定性的,因此,职业院校在设计专业时应具备前瞻性和灵活性,可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实时监控各行业的人才需求、就业趋势和技术变革,为专业的更新提供科学依据。最后,院校还应积极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跨领域能力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侧重于专业知识的单一传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技能训练较为封闭,难以满足当今产业对复合型、跨学科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应注重打破学科界限,推动跨领域知识的整合,以培养能够应对复杂、动态变化的工作环境的综合型人才[10]。通过项目驱动、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传统专业的核心技能,还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增强其跨领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应鼓励学生走出传统的学科框架,强化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设计。例如,信息技术与管理学、电子工程与生物医学、机械制造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融合,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方式,培养学生在面对快速发展的产业环境时,具备应对技术变革和创新挑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职场中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通过在课程中设置复合型知识模块,并通过学科间的协作与融合,学生可以在多个领域获得综合性的技能,具备解决复杂问题所需的多元化思维和方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加强实践教学,尤其是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跨领域应用能力[11]。职业院校应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与项目,解决实际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在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学生不仅要运用本专业的知识,还要结合其他领域的技术和方法,解决跨领域的复杂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跨领域的合作与创新中逐步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兴产业和技术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