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接发列车工作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作者: 刘盛蓝 徐丽 王海芸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接发列车工作课程中的应用实践0

[摘           要]  随着数智化教育的迅猛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在教育领域占据核心地位。探讨这一教学模式在接发列车工作课程中的应用实践,旨在分析其在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线上精品课程+线下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实践应用成效显著,以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便捷高效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该模式还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使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关    键   词]  线上精品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校企合作;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4-0129-04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中提到“要建设7000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线上线下高等教育精品课,充分发挥示范课例的辐射效能”[1]。2021年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从基础设施、数字资源、教学变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提出“充分调动教育机构、公共图书馆、运营商、企业等社会资源,优化和拓展数字技能教育资源和获取渠道”[2]。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提出了“分级遴选5000门左右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的要求[3]。

在政策推动高职院校在线精品课建设的同时,也强调了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性。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4]。2021年,人社部印发的《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人社部发〔2021〕86号)中提道,要持续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和内容,促进校企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培养模式、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鼓励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发展“互联网+教育培训”模式[5]。2024年,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4〕20号)中指出要“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6],通过建立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对标企业岗位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政策背景和实际人才培养需求的双重推动下,高职院校开始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尝试[7]。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校企合作提供便利条件、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合作形式,是高校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的重要研究方向。基于此,本论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研究校企共同建设、共同运行接发列车工作在线精品课的实现途径,为其他课程建设提供合作机制的范本,为深化信息化校企合作打下基础。

一、接发列车工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接发列车工作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涉及铁路行车相关规章,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铁路行业标准进行正常和非正常情况下的接发列车作业。这门课程既注重理论学习,也注重实践操作。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车站接发列车的基本理论和作业方法的同时,可以按规范要求准确完成正常、非正常情况下的接发列车工作。基于接发列车工作的课程性质,校内难以创造与工作现场完全一致的行车环境,无论是理论知识学习还是实际操作学习都有较高的难度。

铁路相关院校在教学该课程时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死记硬背理论,实作仅依靠授课教师课堂的流程示范及作业书指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知识的机会,导致实训效果不佳[8]。在遇到某些抽象概念和复杂操作程序时,会因为缺少相关场景的学习环境,无法理解其概念表述的准确含义及操作的正确的流程,尤其是面对多情况结合的非正常情况接发列车时,学生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且在课下自主练习时遇到问题也难以立即解决。

接发列车作为行车工作的核心技能之一,铁路企业非常看重员工能够遵守规范处理各种非正常行车的应急情况。为了帮助员工提高作业水平,保持应急处置的状态,铁路企业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和劳力设置了多重的理论考试及技能比武。从这个角度来看,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能素质应与企业要求密切衔接,但目前企业反馈数据显示,毕业生素质和企业要求的员工应具备的技能素质存在差距,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需经过职工培训不断补强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因此,探寻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提升在校生的技能水平是校企共同的目标。

二、“线上精品课程+线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接发列车工作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不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弱。为了提升学生技能水平,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除了纸质学习资料及教师上课的讲授外,还需向学生提供基于具体工作场景的示范性演示,方便学生利用自主时间揣摩、理解、模仿、掌握;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产生疑问如何快速、准确地给予学生指导,避免学生“带着问题练习”“练习存在问题的流程”;三是学生在流程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要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精准修正学生实作中的问题并加深学习印象。

“线上精品课程+线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解决上述的三个问题。学生在课前自行安排时间观看精品课程的视频,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节奏,需要更多时间消化知识的学生则可以重复观看难以理解的部分。经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后,学生根据老师提前布置的工作任务分组练习,进行知识的深化、技能训练、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在课堂上,翻转课堂使课堂时间可以更多地用于讨论、实践活动和深入学习,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作表现做出精准的辅导与评价,评价方式也不再单一依赖纸质测试和实训打分,包括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另外,随着课程搭建交流平台,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平台统计工具跟踪学生的进度,并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个性化[9]支持,学生能够在课前、课后利用线上平台充分与企业教师、授课教师交流,也能利用该平台自主进行讨论、观摩别人的讨论及提问,及时解决线上学习、自主练习、课后复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此看来,“线上精品课程+线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除了能帮助学生更早、更快、更有成效地掌握接发列车必备技能,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协作能力[10]。

三、接发列车工作课程建设思路

(一)组建校企教师团队,明确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接发列车工作教学需求,成立“学校‘双师’+企业导师”一体的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指导,结合岗位技能需求调研,研究分析相关规章要求、工作要求等。结合分析岗位需求—分析行动领域—分析学习领域的研究思路,确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思路和方案。

(二)制作线上精品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模块设计,课程团队经过研讨,充分考虑知识模块的可自主学习程度、对课堂面授的辅助等,取其中理论部分的重点知识及实作部分的核心内容作为线上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

校企教师团队根据课程重点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撰写拍摄脚本,委托专业拍摄团队采用实景拍摄方式录制课程视频。其中,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作业流程实际工作过程跟踪拍摄,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及氛围;非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由企业技能比赛中获奖团队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视频剪辑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以实景还原为原则,严格审核、修订视频内容,确保课程视频讲授内容、演示内容既符合国家课程标准,也符合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此外,该课程利用线上课程的互动问答模块,特邀请企业导师做指导,从专业的角度解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之间相互协助解答疑惑,增强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教师团队清楚学习痛点,让课堂讲授更具有针对性;课程建设团队收集相关意见,优化线上课程内容。该课程通过建立生师交流、学生交流、教师交流的线上沟通机制,从而达成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企业导师之间的深度互动。

四、“线上精品课程+线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

课题组选择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22级两个自然班作为研究对象,由1班作为参照组,2班作为对比组。由于分组不具备随机性,遂对两组的一年级两学期的成绩进行对比,在一年级的学年全部课程的总评成绩中,参照组为85.33分,对比组为84.22分,参照组的平均成绩略高于对比组。

(一)实验思路(见图1)

参照组分为两个阶段开展教学活动,第一阶段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由教师主导,课堂面授理论(20课时)+教师指导实作(64课时),第二阶段为学生自主学习线上课程的模式,学生需完成线上精品课程的学习及相应的练习题(线上课程时间565分钟)。

对比组采用“线上精品课程+线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采取教师讲授理论(20课时)+学生线上自学、线下自主练习(线上课程时间565分钟)+课堂实作展示、多元评价(64课时)。

两组学生线下教学时长一致,均为84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0课时,实作教学64课时。线上学习实际时间均为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学习。

课题组设置理论题库,参照组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后分别从题库随机抽取50道题目作为理论考试题目,实作考试则采用学生在项目库里抽题形式决定实作考试内容,并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进行专业评分。对比组仅一次理论测试成绩,理论考试形式与实作考试形式与参照组一样。

(二)实验结果

参照组第一阶段: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由教师主导,20课时理论学习和64课时实训指导,学生在教师的讲授指导下完成实作训练。第一阶段结束后,题库随机抽取50道理论考试(占比40%),学生自行抽取实作题目考核(占比60%)。

参照组第二阶段:学生自主学习接发列车工作线上课程。课程包含565分钟线上课程,三次单元测试与一次期末测试辅助学生学习。第二阶段结束后考核方式同上。

对比组采用“线上精品课程+线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即教师每次课前布置线上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学习,涉及实作任务时,通过线上学习后分组在实训室演练。线下课程安排为20课时理论学习和64课时实训指导。课堂上,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由学生表达、讨论、演示,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精准辅导,并引导学生自评、互评,积极反思。课程结束后,考核方式同参照组。

本次实验包含两次对比:

第一次对比为参照组的第一阶段结束后的成绩与对比组进行对比,本次对比主要是为了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与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掌握度的影响。参照组第一阶段的总课时和理实课时分配与对比组一样,均为20课时理论学习和64课时实训指导。

第二次对比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参照组第二阶段结束后的成绩与对比组进行对比,本次对比主要是为了对比在相同教学资源下,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在本次对比时参照组和对比组均完成了线上精品课程的学习。第二部分,校内开展接发列车技能竞赛,竞赛内容为实作,在竞赛氛围的高压下,将两组参赛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对比,以比较两组学生技能掌握的牢固程度。

结论:通过两次对比,得到以下结果。

(1)参照组第一阶段学生理论考核平均分为78.6,实作考核平均分为75.4,第二阶段理论考核平均分为80.7,实作考核平均分为81.8,可见在经过线上学习之后,参照组取得了较大提升,实作提升的幅度更大,这是由于学生的知识通过反复强化进行了加强,而线上资源起到了很好的实作示范作用,学生在模仿过程中得到了比单纯的理论强化更大的提升。

(2)对比组学生理论考核平均分为83.8,实作考核平均分为85.9,将该成绩与参照组第一阶段成绩对比,可见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由于启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利用了课下时间练习,课上精准辅导,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