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三六”体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①
作者: 刘倩婧 岳国伟 徐昊昊[摘 要]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落实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必由之路、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和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必要举措。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存在党建统领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立足所在高校实际和工作实践,探索构建“一三六”体系,即“一个引领,三支队伍,六大工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党建引领下,育人主体和各大工程之间协同贯通、同向同行的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激发“三全育人”活力,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三全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6-0001-04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为高校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落实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必由之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构成要素,如育人主体、内容、方法等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协同关系及形成的教育合力,进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动态发展[4]。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三全育人”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新阶段、新起点上的发展方向[5]。坚持“三全育人”是新时期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6],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理念虽有各自的背景和理论来源,但在核心理念、本质要求和发展动力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内在统一性。“三全育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主体、时空、资源等多个维度,说明了“协同”育人机制在其中的重要性[7]。
(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当前,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由目标、主体、内容、环节、方法等多要素组成的、需要不断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只有各要素之间加强协同联动,方能有效运转。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瞬息万变和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育人环境不断开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和群体不断增多,内容丰富程度前所未有[7],但还存在一些制约思想政治育人效果的问题瓶颈急需得到破解。如党建引领在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中的整合作用发挥不足,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支队伍”和“两个课堂”之间均未形成优势互补、齐抓共管和相互合作的有效模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迫切需要将协同育人理念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构建党建引领下融教学、管理、服务、实践、文化、组织等体系协同贯通,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最大限度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把育人体系的优势发挥到最佳。
(三)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要举措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一个国家最具活力与希望的群体。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使命,他们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综合能力等,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高校必须牢牢把握青年学生成长的特点和规律,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的痛点和难点,因事而化,因时而动,因势而新,不断创新育人的方法和路径,通过创新协同形成最优合力,为青年大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党建在协同育人格局中的统领作用发挥不足
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一个层次性、关联性、整体性和动态性都较强的系统工程,需要把党建引领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各环节中,确保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主体同向同行、各过程有序衔接、各环节监督有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叠加效应,实现育人力量最优化。当前,党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统领作用一直在强化,但在协同育人体系的顶层设计、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力、育人环节的监督评价、育人资源的配置调度等具体实施方面,其统筹引领作用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主体之间形成的协同育人合力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主体是多元化的,既包含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主体,又包含团委、学工、教务、研工、后勤等多个职能部门;从育人队伍看,包括党政领导、学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学业导师等。不同主体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认知、重视程度、政治素质、方法措施、人格魅力等有所不同[4],致使各育人主体之间力量不均衡,与协同育人体系中所需要的各主体之间相互配合、统一步调、同向同行、叠加形成思政育人合力、共同推进提升聚魂育人效果的目标相比还存在差距。
(三)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各模块之间的多维联动不足
当前,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方面做了很多实践探索,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总体方案中提出的“十大育人体系”,明确了课程、网络、科研、管理、服务、资助、心理、组织、实践、文化十大育人实施体系的目标、任务、举措,构建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大格局。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体系之间和内部存在运行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各自为政的现象,各项目各环节之间的多维联动不足,环环相扣或叠加提升的程度不够,在育人过程中会出现职责不清晰、信息不对称、衔接不紧密、步调不统一、效果不显著的情况,涉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各模块育人资源的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和协同发力均需要进一步得到强化。
三、“一三六”体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结合所在高校工作实践,构建“一三六”体系即“一个引领,三支队伍,六大工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党建引领下育人主体和各大工程之间协同贯通、同向同行的一体化协同育人体系。
(一)强化“一个引领”,把好协同育人方向
强化一个引领即“党建引领”。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要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目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确保高校始终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8][9]学院要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树立“党建+”思维,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将思政工作与学院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召开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党支部书记会、党委理论中心组扩大会等,开展政策理论学习,凝聚思想共识;广泛调研讨论,确定任务目标;坚持问题导向,逐级推进落实。统揽“协同育人”大思政格局,绘就工作蓝图,谋划实施方案,统筹调度各环节要素,将党建引领贯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组织实施的全过程中。
(二)抓实“三支队伍”,凝聚协同育人合力
1.建强管理干部队伍,发挥“领头雁”作用
管理干部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一是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班子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方面的坚强领导作用,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党委书记、院长坚持每学期为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毕业大课”,定期开展“院领导接待日”“师生座谈会”等活动,帮助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二是构建以辅导员为主体,以班主任、党支部书记为辅助,“年级—专业—班级”“党员—团员—群众学生”双线协同育人模式;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专题培训和素质能力提升,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做好优选计划辅导员、兼职辅导员、新生班主任的选聘工作,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2.建好专任教师队伍,发挥全员育人作用
专任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辅助力量。一是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师风宣讲会、“劳模精神进校园”等活动,着力开展“教书育人楷模”“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等各类评选,推进师德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积极培育先进典型。二是深入推进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和教育教学导航计划,选聘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做好传帮带,提高第一课堂站稳讲台的能力。三是推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导师绩效评价机制,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思想、学业、创新、就业等成长成才全过程的育人作用,以学工办、团委为桥梁纽带,与思想政治工作专职队伍有效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3.抓好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发挥朋辈引领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大学生,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是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目标,推进学生党员、班长团支书和学生组织干部三大骨干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干部培训班、青马工程培训班等,分层次开展集中培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提升学生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二是严格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奖惩和退出机制,加强过程考核,定期开展学生骨干作风整顿工作,保持学生骨干队伍的先进性。三是积极搭建学院的选树争优平台,通过“年度十大优秀学生”、企业奖学金评选等,挖掘选树身边典型,引领青年学生砥砺奋斗。
(三)夯实“六大工程”,优化协同育人路径
1.实施思想价值领航工程,挖掘育人深度
一是实施“青春领航”计划,完善“党—团—班”三级联动,先后结合重大纪念日或时间节点,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依托青年骨干,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研学和宣讲活动;打造红色放映厅、红歌新唱、红色家书诵读等“红“色系列品牌活动,引领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二是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系列宣讲活动,引领青年师生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涵养家国情怀。三是打造“云思政”平台,完善网络融媒体矩阵,设立红色先锋、E5青春等特色栏目,创作精品推文和微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作品,不断提升网络思政引领力。
2.实施课程思政强基工程,增强育人力度
一是加强教学改革,构建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心圆,守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实现业务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二是巩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为依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程建设项目和教改课题,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第一课堂的思政引领力。三是成立课程思政工作室,深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展研讨交流,精选思政素材,精心设计教案,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内在逻辑统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专业+思政”育人实效。
3.实施人才科研双促工程,提升育人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