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的形成逻辑、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①

作者: 胡楠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论来源,植根于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精髓之中,内化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教育成就和经验的现实需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使命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为促进教育精神的有效赋能,通过扎根中国特色、优化总体环境、完善教学手段、推进国际化等一系列策略和措施,为新时代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社会主义教育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为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 词]教育家精神;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时代价值;形成逻辑;中华优秀教育传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5)06-0005-04

2023年9月,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深度融合,是指引教师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明灯,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又充分考量了中国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对教育家精神的形成逻辑和时代价值进行深入探究,必须建立在总体性与综合性的基础上,紧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求,这不仅要求我们全面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还需将其置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广阔背景中进行考量,从而准确把握其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弘扬这一精神,对培育强国之师,建设强国之教,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形成逻辑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汲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精髓,传承中华优秀教育传统并赓续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教育成就和经验,积极探索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这一精神既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变迁,又深刻把握了教师生存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一精神扎根中国大地,以教师发展规律为遵循,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中心,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因此,深入解析并领会教育家精神的生成机理、出场境遇和发展逻辑,是科学掌握其深刻内涵与核心内容的必要途径。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其生成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探索与总结教师和教育基本规律的过程中,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教师的使命、道德理想及地位作用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与阐述,强调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道德示范者以及学生精神引领者的多重角色。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教师在推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1],指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劳动能力的培养和再生产。马克思将教师的活动视为超越物质生产领域范畴的一种特殊劳动形式,其核心职责在于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启迪人们的智慧与心智,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2]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对个体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和智力开发的传授者,教师还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者,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充分肯定教师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列宁指出,“教师大军应该向自己提出巨大的教育任务,而且首先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主力军。”此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路线表现为“实践—认识—实践”,它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以更好地推动实践的发展和创新。而教育活动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具体差异,把理论阐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马克思主义在教育本质、教育价值和教师职业地位等方面都有相关阐释,为理解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及其社会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是其生成的历史逻辑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之一,“为师之道”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文明积淀与丰富的教育实践,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教育家精神,这些理念和规范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传承,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教育家精神中的一系列核心思想,充分展现了中国教师在审视世界、感悟人生以及理解教育方面所独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文化底蕴。

儒家思想自古以来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教育理念。孔子强调“仁爱”作为教育的核心,主张“正人先正己”,要求教师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正直、高尚的道德典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仅是对教师个人品德的高标准要求,更是教育家精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体现了其启发式教学的高超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类比和推理来扩展知识,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这些师道理念蕴含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哲学智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资源。这些理念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三)赓续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教育成就和经验的实践逻辑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始终将教育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师则是这一基石中的重要支撑。早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革命斗争和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了“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3]的方针政策,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为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继续秉承“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5]的战略思想,将教育视为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支撑。与此同时,党还敏锐地意识到教育体制创新与教师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积极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旨在构建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教育体系。

近年来,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等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教师提供了深刻而宝贵的思想指引。这些论述强调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科学教育功能观的认同,以及对传播人类文化精华、培育现代人才的高度责任感,还进一步阐述了新时代教师所需具备的精神特质与专业素养,充分体现了党对教师工作的深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为新时代教师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把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放在一起论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的不断升级,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之间的融合日益加深。通过深化认识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明确教师角色定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一)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教育家历来强调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的重要性,这一传统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教育者的道德教育理念之中。他们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将如何做人、如何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作为教育的核心。教师通过其学识、胸怀、气度等高尚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不仅要成为所在行业的楷模,更要成为全社会的榜样,担当起民族的脊梁。

新时代背景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强调教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追求真善美,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教育境界。

(二)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的基础工作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建设者,是文明的传播者,对于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除了在条件保障、物资投入上加大支持力度外,更需要一个高位的精神价值和形而上的目标引领。

一方面,教育家精神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或理念,它深深植根于大学教师的心灵世界,成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精神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教育创新的不懈探索上;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的外化则表现为大学教师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中的行为责任,这些行为责任是弘扬教师教育家精神品质的具体体现。通过树立并传播教育家精神,可以激发教师队伍的整体活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以教育家精神基因作为推动教师发展的核心动力。

通过联系中国实际、本校学科特色及具体学情,深入挖掘并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不仅有助于塑造大学教师的专业形象与精神风貌,更能为青年教师成长为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三)完成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使命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育以其特有的文化承传与发展机制,在广泛吸纳社会文化精华、专门培养未来建设人才以及指向和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经验。教育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将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传授给下一代。通过教育,个体能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第二,促进人的社会化。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还培养人的社会性和道德观念。通过教育,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社会,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推动整个人类进步。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教育,人类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第四,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是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三、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路径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石,其教育理念、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5]教育家思想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旨在提升其教育使命感、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使其成为具有深厚教育情怀和教育智慧的教育家型教师。

(一)扎根中国特色:弘扬传统文化,创新教育模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8],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师德文化传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师德智慧和道德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5]。在构建中国特色师德理论体系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汲取这些优秀师德文化的思想资源,“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6],总结提炼中国师德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将其融入师德理论体系中,使师德理论体系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只有结合中国特色办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发展教育,才能真正符合教育发展规律,才能真正满足教育强国的发展需求。

新时代中国师德实践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瓶颈问题,如师德失范行为、师德评价机制不完善等。这要求我们要深入调研中国师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同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措施。我们还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传统师德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加强师德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师德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优化总体环境:加强体系建设,促进全面发展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9],在这一宏伟蓝图下,教育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愈发显得举足轻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国家繁荣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