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双融视角下国际商务管理的教学模式优化①
作者: 杨忱翯[摘 要]基于文化双融视角的国际商务管理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全球适应力、跨文化思维能力及协作创新能力。基于文化双融的内涵,分析其对国际商务管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融入国际商务管理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提出基于学生差异进行精细准备与动态规划、构建动态互动与多元整合课堂、基于反馈进行深度反思与能力巩固的实施路径,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应对文化差异,为全球商业实践培养具有高度跨文化认知能力、创新力和战略眼光的领军人才,进而为促进全球经济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 文化双融;国际商务管理;教学优化;案例教学;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6-0025-04
在国际商务交流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在交流与碰撞中日趋多样化。国际商务管理要培养能在跨文化情境中具备创新思维、实现战略协作与灵活应对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教学模式未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商业场景中复杂的文化多样性与动态互动需求,其单向度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亦难以帮助其构建适应全球商业生态的文化平衡能力。因此,探索适应新兴商业环境的教学模式优化路径已成为国际商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一、文化双融的内涵
“文化双融”这一概念由陈明哲教授提出,其理论核心在于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逻辑,强调文化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动态平衡,而非简单的同化或对抗[1]。这一理论以东方哲学中“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为基础,提出在文化冲突中寻求和谐共存的解决方案,并关注整体性与关联性,将文化间的张力转化为融合的动力。文化双融不仅关注冲突的存在,更注重在冲突中探索共存的可能性,其底层逻辑是以动态平衡的方式实现“多元共生”的战略目标。具体而言,文化双融的内涵包含认知层面与行为层面的双重特质。
从认知层面看,文化双融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动态接受与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理论多以单一文化为中心,将异质文化视为一种外在的冲击,而文化双融是从“文化多样性”的视角,强调不同文化价值观在历史语境、社会结构及个体体验中的内在合理性,该认知特性体现在对文化的“动态解读”,即既要看到文化中固有的冲突点,又要挖掘冲突背后隐含的合作潜力。从行为层面看,文化双融更注重通过实践推动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它不局限于单向的文化输出或输入,而是强调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互相借鉴,从而实现文化在个体、群体及社会结构中的多层次交融。
文化双融理论还具有较强的实践特性。不同于传统文化理论偏重结果的分析,文化双融以“过程导向”为核心,强调在文化互动中的不断适应与调整,使得文化双融不仅适用于具体的文化交流场景,也能为跨领域、跨组织甚至跨国界的合作提供指导。以国际商务交流为例,面对各国不同文化,需要在冲突中寻求平衡,推动形成一种“兼容并包”的创新生态。因此,文化双融的内涵可以被视为从冲突到融合的连续谱系,贯穿文化理解、文化互动及文化共生的全链条。
二、文化双融对国际商务管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认知层面的革新,构建多元文化视野
在国际商务管理教学中,通常以单一文化视角为主导,倾向于以某种文化体系作为标准进行知识传递,忽视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环境时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与理解力[2]。而文化双融强调在文化冲突中理解差异的合理性,以“平衡差异、动态共存”的理念帮助学生超越固化的文化偏见,建立一种多元文化的开放思维,可有效提升学生对跨文化情境的辨识能力,使其在多元文化中找到共同点与协作空间,进而在商业决策中做出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判断。可见,基于文化双融视角,国际商务管理教学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知逻辑,为其在全球化环境中有效沟通与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践层面的创新,提升跨文化行动能力
在实践层面,文化双融理论为国际商务管理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设计思路,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行动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双融强调文化间的动态平衡与深度互动,主张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跨文化场景中锻炼解决冲突与协调关系的能力。例如,教学中引入跨文化团队项目、国际商务谈判模拟以及文化差异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在文化多样性环境中有效开展协作与沟通,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与灵活应对能力,在应对国际商务场景中的复杂文化问题时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此外,文化双融倡导的多层次互动模式,不仅限于学生个体,还可以在组织和社会层面开展文化协作,为企业和社会的跨文化管理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三)战略层面的深化,塑造全球化领导力
从战略层面来看,文化双融视角下的国际商务管理教学改革在于帮助学生构建全球化的战略思维和领导力。全球化商业环境要求管理者能够在多元文化中平衡利益冲突、构建协作网络并推动创新发展。以往教育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方面的效果有限,尤其缺乏对文化动态适应性和文化整合能力的系统化训练。文化双融强调“平衡差异”与“协同发展”的理念,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教育实践,学生在动态变化的文化情境中培养长远的战略视角。具体而言,文化双融理论帮助学生在管理决策中综合考虑文化背景、社会价值与组织目标,从而提升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领导力与影响力。而在国际商务管理教育中引入文化双融理论,能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冲突中寻找共识、推动协作以及创造共享价值的能力,使其成为具备文化包容性和全球视野的人才。
三、文化双融渗入国际商务管理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平衡性原则:在差异中寻求共性与融合
平衡性原则强调在文化差异中找到共性,在矛盾冲突中实现动态融合。在国际商务管理教学中,东西方教学理念的差异往往体现在问题设计与分析方式上:西方更注重细节的拆解与逻辑推理,而东方倾向于整体视角和关系网络的分析,此差异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导致教学内容失衡或学生理解的片面化[3]。平衡性原则要求对两种教学理念进行融合,如教师可以设计案例分析活动,将问题从单一维度的拆解逐步引向全局视角的整合,让学生既能掌握细节处理的方法,又能培养全局观和系统性思维,助力学生在多元文化情境中形成全面的认知。
(二)互动性原则:通过群体协作实现文化共建
互动性原则聚焦文化双融视角下课堂教学氛围的构建,强调通过群体协作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建与共享。在国际商务管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展开高质量的对话与协作,促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在共同探讨中碰撞出思想火花[4]。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跨文化团队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决策者,在模拟谈判或合作项目中探索文化差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互动性原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还能帮助他们在协作中学会包容与共享,为其未来在国际商务环境中处理跨文化关系奠定实践基础。
(三)过程导向原则:注重动态探索与认知深化
文化双融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动态探索与认知深化,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关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路径,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和实践逐步形成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开放性和多解性的案例,鼓励学生从不同文化视角提出解决方案。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意想不到的观点或解决思路,而这些思想火花正是文化双融模式的价值所在。通过动态探索与持续思考,学生能够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差异与融合的理解,真正实现思维创新与认知提升[5]。
(四)反馈优化原则:动态调整与精准引导
反馈优化原则是确保文化双融教学模式高效实施的关键,旨在通过教学反馈及时推动教学目标的动态实现。在国际商务管理教学中,文化双融涉及复杂的跨文化知识与实践环节,对教师的反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后问卷或学生小组反思等方式,获取关于学生学习状态的多维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当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因文化背景理解不足而陷入困惑时,教师可以通过适时的提示或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梳理问题逻辑,从而突破思维瓶颈。此外,反馈优化原则还强调反馈内容的情感价值,通过积极的语言与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与成效。
四、文化双融视角下国际商务管理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文化双融视角下国际商务管理教学模式构建要从教学实践出发,将其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通过精细化设计、动态实施与反馈优化,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
(一)课前阶段:基于学生差异进行精细准备与动态规划
在文化双融视角下,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深度了解学生差异、动态规划教学内容和灵活设计问题体系,为课堂互动奠定坚实基础。国际商务管理教学面对的是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群体,其差异性和复杂性为文化双融理念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场景。
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需对学生个体进行信息的精准收集与分析。国际商务管理课堂通常包含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学生,其知识储备、思维模式、职业目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建立动态的学生信息库,教师可掌握学生的多维度信息,即专业背景、文化经历、兴趣领域以及学习风格等,促使教师更精准地匹配教学内容,帮助其设计更具针对性的互动环节[6]。面对有海外实习经历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跨文化企业管理或国际谈判的案例内容,确保课程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对于经验较少的学生,教学以基础知识的补充和逐步深入的案例分析为主,使其更易于跟上课程节奏。
课前阶段的案例选择与问题设计是文化双融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其目标是为学生构建贴近实际的文化交融情境,帮助其在案例分析中理解并实践文化双融理念[7]。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国际化企业的实际案例,如全球化企业在不同市场的文化适应策略、跨国公司并购中的文化整合挑战等,能真实地反映文化冲突与协同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学习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大数据分析和商业资讯平台,挑选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交叉性的经典案例,并结合视频素材、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将案例中的文化背景与情境细节更加生动地呈现给学生[8]。在问题设计方面,文化双融视角强调问题的层次性和递进性,通过逐步深入的提问,引导学生从文化差异感知到文化融合探索。教师可以从开放性问题开始,让学生讨论自身经历中与文化相关的商业情境,以激发其兴趣并活跃课堂氛围。随后,通过具体的案例主题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管理工具与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最后,设置情境性讨论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文化视角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观点碰撞与整合,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融合的认知框架。
(二)课中阶段:动态互动与多元整合的课堂实施
文化双融的课堂实施需要以结构化设计为基础,确保教学内容既符合文化双融理念的逻辑框架,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文化交互的动态过程。文化双融课堂的基本逻辑以“三部曲”形式展开,包括“一个回顾”“一个问题”和“彼此评论”。
“一个回顾”环节,复习前一节课程的核心内容,将知识点与案例主题无缝衔接,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上的连续性。教师通过提问或案例细节回顾,引导学生重新思考前一节课中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如何延伸至当前案例情境,强化学生对既有知识的掌握,为新内容的展开做好准备。“一个问题”,通过开放性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案例分析中。如在探讨国际并购案例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何平衡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文化冲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彼此评论”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课堂中的收获与启发,通过相互评价深化对文化双融理念的理解。这一设计将课堂从单向的知识传递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的文化体验与共享,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兼顾文化差异与个性表达,强调通过学生间的多元对话实现文化智慧的共享与融合[9]。一是采用角色扮演法。在国际商务管理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分配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企业角色,让其以第一视角参与案例讨论。例如,在模拟跨国企业谈判的课堂中,不同小组分别扮演不同企业的管理者,依据文化背景差异制定谈判策略,并模拟对话展示其文化认知与协作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其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实时投票、线上白板或分组讨论工具,扩展课堂互动的形式与范围。如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通过实时投票选出最佳解决方案,教师引导其分析背后的逻辑与文化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具备敏锐的课堂观察力,及时捕捉学生在讨论中的关键问题,并通过动态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当学生在案例分析中仅关注某一文化视角时,教师适时追问:“如果换成另一个文化背景,你的结论是否依然成立?”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使其更全面地理解文化差异的多维性。另外,教师在课堂调控中应注重平衡学生间的参与度,尤其是对较为内向或沉默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可通过点名提问或布置个性化任务,鼓励这类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独特见解,形成更加包容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