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赋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价值意蕴、实践进路①
作者: 方华明 李梦晗[摘要]在硕士生培养提质增效的内在需求、国际影响和国内政策以及“乌卡时代”等内外部多重动力因素的综合推动下,我国硕士生培养全面向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在数字赋智、数字赋信、数字赋资、数字赋权四方面赋能,推动硕士生教学发展,驱动硕士生培养常态化监测和反馈,优化硕士生培养资源配置,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综合保障硕士生培养质量。以数字化赋能,保障我国硕士生培养质量,需要构建全面覆盖的数字化监测体系,合理配置硕士生培养数字资源,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质量治理体系,加强师生数字素养培育和数字技能培训。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技术;硕士生培养;质量保障;教育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5)06-0033-04
数字技术正深刻改变人类社会,教育也受到广泛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教育数字化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作为拔尖创新人才重要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其培养质量备受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保障硕士生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数字化赋能已成为硕士生培养质量保障的新动能。本文以硕士生培养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为研究起点,探讨数字化赋能硕士生培养质量保障的价值意蕴,并尝试提出数字化赋能硕士生培养质量保障的实践进路。
一、硕士生培养数字化转型的多元驱动
硕士生培养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既源于其自身,也源于外部影响。
(一)硕士生培养提质增效的内在需求呼唤数字化转型
作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和群体,硕士生培养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在新阶段人才需求日益增强和硕士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国硕士生培养已经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硕士生培养亟须转型。
一方面,硕士生培养需要更加开放包容、公平多元、优质高效;另一方面,硕士生培养自身需要不断创新,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此,需要在学业支持与帮助、学术交流与合作、个性化培养及资源优化与管理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以满足内在需求。推动硕士生培养数字化转型,有效促进硕士生培养提质增效,推动硕士生培养全过程、全方位的发展变革,催化培养体系的解构和重构,有助于实现硕士生培养创新,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率。
(二)国际影响与国内政策推动硕士生培养数字化转型
近十年来,世界各国将数字化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纷纷制定并推出其教育数字化战略举措,谋划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1]与此同时,各类国际组织积极行动,推进全球和区域高等教育数字化进程和发展变革[2]。世界各国将数字化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重要方向,为硕士生培养数字化转型奠定了重要的国际环境基础。推进数字化转型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自2015年以来,我国先后发布十余项相关政策或文件,持续在高等教育数字化方面进行重点部署,涵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多个维度。[3]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数字中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4]此后,“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对建设“数字中国”作出重要部署。[5]国家集中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教育发展,目前已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6]
(三)“乌卡时代”加速硕士生培养数字化转型
“乌卡时代”(VUCA时代),是对人类当今所处时代特征的一种指代,即不稳定性(volatile)、不确定性(uncertain)、复杂性(complex)、模糊性(ambiguous)。[7]“乌卡时代”带来的外部环境变化为硕士生培养带来了更多的挑战[8]。如2020年疫情对硕士生培养造成巨大冲击,师生原有的教学方式和习惯受到极大挑战,师生之间教与学的线下场域物理性联系被打破。由此造成师生关系结构变得更为松散,师生互动难以得到保证。除了课堂教学,硕士生的学术交流、学术训练与科研实践也被迫中断,迫切需要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影响下,数字技术因其独特的韧性、适应性、灵活性被加速应用于硕士生培养过程中,与硕士生培养不断融合,快速推动硕士生培养向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包括硕士生培养在内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对数字技术的大规模需求和依赖也加速了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迭代。5G、人工智能、大数据、新一代数字技术将促进硕士生教育领域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域的数字化转型,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智能互联、人机共融、协同共治、无边界的硕士生培养新样态。[9]
二、数字化赋能硕士生培养质量保障的价值意蕴
推进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普遍共识和国家重要战略目标。[10]数字技术与硕士生教育深度融合[11],从多个方面促进硕士生培养,形成硕士生培养质量保障合力,推进硕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赋智:推动硕士生教学发展
数字技术嵌入硕士生培养实践及其运行过程日趋成熟,冲破了高校的“时空围墙”[12],使硕士生培养的时空形态和结构得以改变,为保障硕士生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工具。
第一,硕士生教学场域更加多元。硕士生培养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研究训练与实践创新,贯穿其培养全过程。[13]相较于本科生培养,硕士生培养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以学术训练为中介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和研究。数字技术的嵌入拓展了教师和硕士生之间的教学活动范围,教室、课堂、实验室、图书馆以及生活场景无缝衔接,为硕士生教学构建起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双重场景,形成范围更广、形式更灵活的数字化时空场域,实现了现实空间与虚拟场景的联接,拓展了硕士生教学实践的知识交流与互动边界以及场域覆盖范围。
第二,提供精准的教学内容。教育部公布我国在校硕士生规模达309.75万人。[14]硕士生的规模化培养需要在遵循硕士生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构建符合硕士生培养特点,满足多元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15]硕士生培养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学术训练,培养单位需围绕硕士生的学术旨趣、科研素质和研究能力因材施教,精准设置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数字技术有助于教师精准掌握硕士生学习状况,全面了解硕士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及个体差异,紧密结合硕士生培养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精准施教。教师基于硕士生教与学实时互动的数字化动态模型,能够追踪培养过程中硕士生的学习轨迹,立体透视学术训练情况,找准学习的兴趣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增强师生互动和学术共同体关系。师生互动是硕士生教学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导师和硕士生之间教与学双边统一活动的重要体现。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以减少导师和硕士生之间学术沟通与交流的地域与时空限制,提供各种在线平台和即时通信工具等,使师生在线互动交流,更便捷地分享研究成果、观点和想法,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以促进导师和硕士生在学术资源、文献资料、研究数据等方面的互通共享。通过增强导师和硕士生的联结互动,增进他们之间的学术合作,推动学术共同体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实现硕士生高质量培养的良性循环。
(二)数字赋信:驱动常态化监测与反馈
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培养过程监控,对于保障硕士生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其一,智能化采集数据,实现硕士生培养全过程动态跟踪。数字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智能采集、大规模存储与快速调用能力,通过数字技术动态呈现全过程培养状态,能够帮助管理部门和教师便捷采集和记录硕士生培养全过程数据,并同步进行智慧计算和动态分析,精准识别硕士生的学习状况、科研进展与学术表现等。
其二,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算法模型,实现硕士生培养状态的科学研判。数字技术具有强大的深度智慧学习、数据挖掘、计算与分析能力,可以更好地理解课堂行为、教学数据和学术训练情况,进行智能化的科学研判,为管理部门和教师提供深入的洞察和预测。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还可以为硕士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其三,以数字技术推动智能测评,实时反馈教学成效。智能测评有助于对教师教学情况和硕士生学习与学术训练情况进行即时智能分析,从而在培养过程中实时提供反馈,帮助硕士生管理部门和教师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把握积极因素。
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形成动态跟踪—科学研判—实时反馈闭环,实现立体化、多层次的硕士生培养常态化监测与反馈体系的构建,这不仅有助于保障硕士生培养质量,还有助于促进硕士生培养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
(三)数字赋资:优化硕士生培养资源配置
教育资源是保障硕士生培养质量,促进硕士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更新技术设施设备,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与投入,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物质保证。数字技术在丰富教育资源、打破信息壁垒、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共建方面具有显著优势[16],能够为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以技术红利优化硕士生培养资源配置。
首先,数字技术能够通过信息收集、数据分析与实景化智能呈现的效果在资源投入环节为硕士生培养单位提供科学的资源投入规划建议;在资源分配环节,数字技术以精确的算法和科学程序计算不同学科专业硕士生培养的资源需求,为精准配置资源提供科学方案,并优化和提高硕士生培养资源的可及性和持续利用性,保障硕士生培养质量。
其次,数字技术能够实现硕士生学习资源的数字化、视听化、情景化,将内容以文字、图形、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学习资源获取的开放性、灵活性、时效性进一步增强。由此,数字技术不仅有助于硕士生根据个人学术兴趣、研究方向和特长量身定制学习方案,还能高效地分析硕士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与偏好等学习数据,捕捉个性化学习需求,精准、便捷地为其匹配所需资源,并智能推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数字赋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硕士生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高校、教师、硕士生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硕士生培养质量治理结构由科层制走向网络化,由垂直走向扁平,形成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核心的协同共治形态。
一方面,数字化信息集成服务与管理平台的构建拓宽了多元主体参与路径,为不同利益主体诉求的表达提供了技术通道,使其能够以更便捷、高效的方式进行沟通与协作,从而促进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集成平台的普及,有助于形成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协同治理环境,为建立公平、民主的协同治理体系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基于此,数字技术和信息集成平台既能为硕士生培养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共享提供技术支撑,也能为硕士生培养决策制定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以自动化联动服务、透明化共享机制及虚拟化操作等,为不同利益主体跨越时空、跨越领域建立关联性,促进硕士生培养各环节高效联结与互动,增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信任,深化合作,为不同利益主体参与协同治理赋权,提高其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这既有利于对硕士生培养质量进行更全面和更准确的监控和管理,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保障效率,也有利于推动硕士生培养质量保障走向多元协同、立体相容,提升硕士生培养质量保障效能。
三、数字化赋能硕士生培养质量保障的实践进路
保障硕士生培养质量是我国硕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有利于为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顶层设计:构建全面覆盖的数字化监测体系
为了科学有效地保障硕士生培养质量,我国高校可在校级层面构建涵盖硕士生培养全过程、全方位的数字化监测体系,对培养各个环节进行动态跟踪、科学研判和实时反馈。首先,建立健全数字化监测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硕士生发展、学术成果等多个方面,确保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硕士生培养质量。其次,完善数据采集与分析机制。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培养过程中的自动化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和实时反馈。再次,通过智能测评技术,对教师教学情况和硕士生学习与学术训练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加强培养过程中关键环节的数据监控,以数据为依据,评估硕士生培养质量。最后,建立健全数字化监测体系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对数字化监测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体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通过监督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推进整改,保障硕士生培养质量。
(二)资源支撑:合理配置硕士生培养数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