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探究①

作者: 郝艳艳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对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信,还可以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探讨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其现实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路径,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英语;中华文化;现实意义;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5)06-0081-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并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各民族悠久的历史记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3年,山西省已公布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山西地方文化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其不仅要增进学生对国外社会和文化的认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从而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2]因此,山西非遗“走进”大学英语课堂既是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号召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实践逐渐增多。

然而,目前山西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仍以西方国家的人文、历史、经济、科技等内容为主进行语言知识传授,尽管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融入了中国文化、价值观、科技创新成果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涉及仍然有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就教学资源而言,与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英文图书及资料较少。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教师很难找到合适且具有权威性的英文材料以融入课程内容。其次,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与储备也存在一定的短板。多数大学英语教师缺乏对非遗项目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这导致他们难以将相关的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此外,从学生的学习视角来看,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山西非遗文化的机会较少,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更无法准确地掌握这些非遗文化的英文表述。因此,他们难以用英语有效地表达和传播本土文化,进而削弱他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综上所述,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是对于丰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二、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为了深入挖掘本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持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切实增强其生命力和传承活力,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此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普及力度。[3]因此,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既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也是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的有力实践。此外,将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传承与传播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4]将其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对本土文化传承的有力保障。对于山西非遗而言,很多独特的民间技艺和民俗文化等面临着传承困境。如平遥推光漆器制作工艺,其繁复的工序、独特的髹饰材料与技法,因缺乏足够的年轻传承者而岌岌可危。然而,大学英语课堂为这些濒危的文化瑰宝提供了新的传承契机,使更多年轻学子有机会了解、学习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与此同时,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为山西非遗冲破地域限制,走向世界搭建了桥梁。大学英语教学的对象应是具备一定外语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学生,他们有潜力将山西非遗介绍给国外受众。例如,山西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如果能通过英语教学,学生能掌握其英文表达,如“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f Shanxi”,并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那么,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他们便能够以流利的英语向世界各地的友人详细地介绍山西传统建筑的独特构造、精湛工艺以及其所蕴含的风水文化、家族观念等丰富内涵。这不仅能够充分展现山西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国外受众对山西非遗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提升山西非遗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民族自豪感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山西非遗内容,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若能接触到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便可以对本土文化有更全面的理解。[5]例如,在领略山西民间传统手工艺剪纸艺术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了解到剪纸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民俗活动,其风格多样,图案包含吉祥寓意的花鸟鱼虫、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丰富元素。当学生学习相关英语表达时,如“paper-cutting”“intricate patterns”“symbolic meanings”,他们会意识到这些词汇背后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这不仅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上增添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词汇量与表达方式,还使其在文化认知层面深入了解到剪纸艺术所反映的山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以及对传统节日的独特庆祝方式等。这些内容与英语语言知识相互交织,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了他们的文化包容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角看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共性。同时,这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学生深入了解到山西非遗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时,他们会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和自豪。这种情感的激发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更主动地传承和弘扬山西非遗文化。

(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对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是基础。[6]将山西非遗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能让学生在掌握英语这一国际交流工具的同时,清晰准确地向国际友人介绍山西的文化特色。例如,山西的民俗文化寒食节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展开对其起源于纪念介子推的故事进行讲述,同时,用英文介绍寒食节所特有的习俗,如禁火,这一习俗背后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吃冷食,如传统的寒食粥、寒食面等特色食物所承载的文化韵味;踏青,则展现了人们在特定时节与自然亲近互动的生活态度等。学生借此理解古人的忠孝观念与自然崇拜,并且学会用英语向世界介绍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不仅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掌握与寒食节相关的实用英语表达,还能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道德伦理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认知。他们将逐渐学会如何用精准、流畅且富有文化内涵的英语向世界介绍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在跨文化交流的舞台上自信地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进而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因对本土文化不了解而产生的沟通障碍。此外,将山西非遗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进行对比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灵活性”[7],更好地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国文化,促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四)丰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大多围绕西方文化展开,内容相对局限。山西非遗的融入打破了这种局限,增添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内容,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丰富且独特的素材。教师可以将山西非遗相关的英文介绍、故事、纪录片等引入课堂,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例如,讲述山西陈醋酿造工艺的英文故事,学生在聆听中既能感受传统酿造技艺的独特魅力,又能学习到诸如“traditional brewing technique”(传统酿造技术)“Shanxi Mature Vinegar”(山西陈醋)等专业英语词汇。这样的内容不仅新鲜、有趣,还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背景下学习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

在教学方法上,山西非遗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非遗相关的英语实践活动,如安排学生分组完成对山西某一项非遗项目的调研、资料收集和英文报告撰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英语的读写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等,使英语学习更加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三、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

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与非遗文化的传承紧密相连。一方面,需提高大学英语教师非遗文化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基于教材内容,丰富教学素材,并利用多媒体资源提升学生的传播能力,同时优化课程考核方式,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力的考核。这样,大学英语教学才能在传承山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培养出既具备语言技能又具有文化传播能力的人才。

(一)提高大学英语教师非遗文化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

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育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同时致力于培养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的人才。[8]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不仅应熟知西方文化,还应精通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文化。为了切实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非遗文化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学校可以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学校可组织非遗文化专题培训讲座,邀请专家深入讲解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文化价值及传承意义,同时分享英语与非遗融合的教学案例,无论是从课程设计到课堂互动模式,还是从教学素材的选取到教学评价的方式,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可借鉴的范例,从而帮助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次,安排教师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山西非遗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将这些元素融入教学的热情,并主动思考如何将这些非遗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英语课堂,如何引导学生用英语去解读和表达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最后,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主动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积累[9],如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专业的学术著作、观看纪录片、参与线上线下的非遗文化研讨活动等,深入学习山西非遗文化相关知识,并关注其在国际传播中的英语表述,例如“山西皮影戏”的准确英译以及如何在国际语境中生动地诠释其艺术魅力,不断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语翻译的准确性,从而为在英语教学中顺利开展非遗文化教学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

(二)立足教材,增加山西非遗文化教学内容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融入较为有限,这导致学生对家乡文化了解不足,也缺乏用英语表达和传播的能力。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若融入山西非遗文化相关内容,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而且能通过语言学习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从而实现语言与文化教育的双重目标。[10]因此,在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筛选或改编与山西非遗相关的英语文本,将其作为补充阅读,并设置理解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山西非遗文化的认知。写作教学时,给出山西非遗文化相关的话题,指导学生准确用英语表述非遗细节,批改时反馈学生在内容完整性与表达准确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口语教学中,设定有关山西非遗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和表达错误,增强学生对非遗文化英语表达的熟练度。翻译教学时,则需整理山西非遗特有的词汇和短语,讲解文化意义后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同时选取介绍非遗的中文句子和篇章进行翻译实践,然后对比不同的翻译版本,提升文化信息翻译的准确性和英语表达的流畅性,全面提升学生对山西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英语运用能力。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为例,教材中课后汉译英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展开,例如“太极拳”“书法”“刺绣”“七夕节”和“诚信”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些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山西的非遗文化,如“广灵染色剪纸”“高平刺绣”及“孝义贾家庄婚俗”等。基于一定的认知,鼓励学生翻译这些项目的相关简介。同时,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分享翻译思路和成果,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对山西非遗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传承山西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