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域下中文民俗文化翻译教学的难点与突破策略①

作者: 高丽娟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文民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意义重大,其翻译教学成为关键。文化语言学为其提供理论视角,然而,当前面临诸多挑战,如文化内涵因中西差异难以精准传递、语言表达习惯迥异、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致翻译困难、教学资源与方法不足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强化文化导入对比等策略,并经教学案例分析验证,为提升翻译教学质量、推动民俗文化传播给予理论与实践支撑。

[关键词]语言学;民俗文化;翻译;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5)06-0085-04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与文化多元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已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与传统智慧的结晶,其跨文化传播具有深远意义。中文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古老的传统节日到独特的民间技艺,从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到蕴含深厚哲理的俗语典故,无不展现着中华民族的魅力与创造力。然而,在中文民俗文化“走出去”的征程中,翻译教学成为关键环节。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如《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凸显了民俗文化翻译工作的重要地位。但当前中文民俗文化翻译教学面临诸多挑战,文化内涵的精准传递、语言表达习惯的跨越、民俗文化的多样复杂以及教学资源方法的适配等难点亟待解决,这正是本研究深入探索的核心所在。

一、文化语言学与中文民俗文化翻译教学的关联

(一)文化语言学概述

文化语言学作为一门跨学科领域,旨在深入探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紧密而复杂的内在联系。它主张语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所属的文化体系之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1]文化语言学着重研究语言在文化的浸染下所形成的独特结构、丰富语义以及多样的语用功能等方面。例如,通过对不同语言中词汇的文化内涵剖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对词汇意义的赋予与限定。其研究方法涵盖对语言现象的田野调查、语料库分析以及跨文化对比等。在中文民俗文化翻译教学中,文化语言学为理解中文民俗文化独特的语言表达背后的文化根源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译者深入把握文化意象、传统习俗等元素在语言中的呈现方式,从而为精准翻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文民俗文化的语言文化特征

中文民俗文化具有极为鲜明独特的语言文化特征。从词汇层面来看,大量民俗词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像福、禄、寿、喜等字,不仅是简单的概念表述,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其语义内涵远超字面意义。在俗语方面,诸如“瑞雪兆丰年”,借助自然现象传达出特定的民俗观念与经验积累,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生活关系的深刻认知。民间故事更是中文民俗文化的璀璨明珠,牛郎织女的故事反映出传统的爱情观与农耕文化背景下的星辰崇拜。[2]而且,中文民俗文化在语言表达上注重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如春联等民俗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习惯增强了文化的感染力与传承性,在翻译时需充分考量如何完整地传达这些丰富内涵与独特韵味。

(三)文化语言学对翻译教学的理论支撑

文化语言学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多维度的理论支撑。其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的观点,让翻译教学重视源语与目标语背后的文化语境。例如,在处理中文民俗文化翻译时,译者需深入了解文化背景,才能准确传达含义。文化语境理论使师生意识到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民俗文化词汇受特定语境制约,像“清明”一词,翻译时需结合中国传统祭祀节日的语境。[3]语言相对论提醒教学关注语言结构差异对民俗文化表达的影响,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在翻译中文民俗文化长句时,需调整结构。语义演变理论有助于理解民俗文化词汇语义随时间文化变迁而变化,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态理解词汇,从而提升翻译的准确性与文化适应性。

二、中文民俗文化翻译教学的难点

(一)文化内涵的理解与传递障碍

在中文民俗文化翻译教学中,文化内涵的理解与传递障碍尤为突出。中西文化差异较大,许多中文民俗文化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缺乏对应物,如“龙”在中国象征着祥瑞、权威与力量,而在西方文化中常被视作邪恶与凶猛的代表。这种认知上的鸿沟使得翻译时难以找到精准的对等词汇,容易引发误解。

此外,一些中文民俗文化意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例如“桃花源”,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代表着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精神追求的寄托。如何在翻译中完整地呈现这类意象背后复杂的文化内涵,使译文读者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与意境,是中文民俗文化翻译教学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化根源,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来尽力缩小文化差距,实现相对准确的文化传递。

(二)语言表达习惯差异的挑战

中文与其他语言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给民俗文化翻译教学带来诸多挑战。中文语法结构较为灵活,句子成分省略现象常见,如“吃了吗?”简洁表意,直译成外语可能因成分缺失而表意不明。修辞方式更是独具特色,中文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手法,像“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将春意拟人化,极富意境,外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翻译易失色。[4]再者,中文民俗文化中存在一些模糊性语言,如“些许”“大概”等词,在需要精确表述的外语翻译中较难处理。此外,中文的成语、俗语结构固定、内涵丰富,如画蛇添足,字面翻译难以让外国读者领会其深意,需深入解释背后的故事与寓意,这无疑增加了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灵活转换表达习惯的难度。

(三)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文民俗文化具有令人惊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地域角度来看,北方民俗文化多具豪放、粗犷的特质,像东北的二人转,其语言风格诙谐幽默、直白泼辣,表演形式热烈奔放;而南方民俗文化则相对婉约细腻,如江南水乡的评弹,唱词文雅,旋律悠扬。在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更是独树一帜,藏族的藏历新年,其仪式、传统习俗以及相关的宗教文化内涵与汉族春节截然不同,从独特的祈福方式到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翻译教学中是一大难点,教师不仅需要对海量且差异较大的民俗文化内容有深入透彻的理解,还要引导学生在翻译时精准把握不同民俗文化的精髓,考虑到不同文化受众的接受程度与理解背景,避免因文化简化或误读而导致翻译偏差,使学生在尊重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呈现丰富多样的中文民俗文化。

(四)缺乏合适的教学资源与方法

在中文民俗文化翻译教学中,缺乏合适的教学资源与方法的问题较为突出。现有的翻译教材大多侧重于语言本身的转换技巧,对民俗文化内容的涵盖有限且不够深入系统。例如,仅有少量篇章简单提及常见的民俗节日,对于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地域风俗等涉及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民俗文化以便翻译的需求。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存在着一些弊端,往往以教师讲授语法、词汇和翻译技巧为主,缺乏对民俗文化语境的生动呈现与深入剖析。[5]课堂上缺少互动性强、实践性高的教学活动,如模拟民俗文化交流场景或实地体验民俗活动等,导致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技能,但在面对实际民俗文化翻译任务时,因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感悟和灵活运用能力,难以产出高质量、贴合文化情境的翻译作品。

三、中文民俗文化翻译教学的突破策略

(一)强化文化导入与对比教学

强化文化导入与对比教学是突破中文民俗文化翻译教学困境的重要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系统地导入中文民俗文化知识体系,涵盖传统节日、民间习俗、手工艺等各个方面。例如,在讲解春节时,详细阐述其起源、演变、各地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所蕴含的团圆、祈福等文化内涵。同时,开展中西民俗文化对比教学,将中国春节与西方圣诞节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在节日起源、庆祝形式、文化象征等方面的异同。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使学生明白在翻译春节相关元素时如何避免因文化误读而产生的翻译错误。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对比不同地域民俗文化,如中国南北方在婚俗、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中文民俗文化的多元性,从而在翻译时能精准地传达其独特内涵,提升跨文化翻译能力。

(二)优化翻译技巧训练

优化翻译技巧训练对中文民俗文化翻译教学至关重要。教师需结合实例深入讲解多种翻译技巧的应用。对于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且在目标语中无直接对应词汇的民俗文化词汇,如“旗袍”,可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即“Cheongsam(a traditional Chinese dress for women)”,既保留原文发音,又补充文化信息。在处理中文民俗文化中的隐喻、典故时,如叶公好龙,可运用意译并简要说明故事背景,让译文读者能理解其寓意。同时,设置专项翻译练习,包括民俗文化短文翻译、民俗文化术语翻译等不同类型,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详细讲评,引导学生根据具体语境灵活选择直译、意译、加注、释义等技巧,使学生在反复训练与反馈中熟练掌握翻译技巧,提高中文民俗文化翻译的准确性与流畅性。[6]

(三)运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教学

运用多媒体与网络资源教学能为中文民俗文化翻译教学注入新活力。教师可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例如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精彩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如舞龙舞狮表演、传统戏曲演唱等,让学生加深对相关文化内涵与语言表达的理解。同时,借助网络资源,推荐如中国民俗网等专业网站,学生能在上面获取海量的民俗文化知识与研究资料,拓宽知识视野。还可引导学生参与民俗文化翻译相关的网络论坛、在线课程学习交流平台,与国内外同行或爱好者互动探讨,分享翻译经验与心得。此外,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民俗文化翻译项目实践,如翻译民俗文化短视频字幕等,在实践中提升翻译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使教学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加生动、高效。

(四)构建情境教学与实践平台

构建情境教学与实践平台是提升中文民俗文化翻译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在课堂中创设模拟跨文化交际情境,比如设置民俗文化产品推介会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中方民俗文化传承者与外方客户,进行民俗文化产品的介绍与交流翻译。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差异与翻译需求,锻炼应对实际翻译场景的能力。在校园中,积极组织民俗文化节、中外文化交流周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他们在真实的文化互动中进行翻译实践,如为外国友人讲解剪纸艺术、传统茶艺等民俗文化的魅力,并提供现场翻译服务。[7]此外,与校外文化机构、旅游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输送学生参与民俗文化旅游线路的翻译导游实习、民俗文化展览的翻译志愿者工作等,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平台上积累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从而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切实提高中文民俗文化翻译水平与跨文化交际素养。

四、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取与介绍

本研究选取某高校外语学院开设的中文民俗文化翻译实践课程作为案例。该课程面向翻译专业三年级学生,旨在提升学生对中文民俗文化的翻译能力。

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多个典型的中文民俗文化领域。在传统节日方面,深入讲解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起源、习俗、传说以及相关诗词歌赋;民间艺术上,涉及剪纸、京剧脸谱等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寓意;地域风俗则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徽州文化、闽南风俗等内容。

教学方式独具特色,采用项目式学习法。例如,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选择一个特定民俗文化主题,如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行资料收集、文化内涵挖掘,并完成从中文到目标语(以英语为例)的翻译任务,包括制作宣传手册、录制讲解视频等。同时,邀请民俗文化专家与外语翻译专家共同参与课堂指导,专家们分别从文化解读与翻译技巧等方面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专业建议与反馈,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多维度学习中文民俗文化翻译的良好环境。[8]

(二)难点应对措施与效果评估

在该教学案例中,针对中文民俗文化翻译教学的难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应对措施。

对于文化内涵理解与传递障碍,教师在课程前期安排大量文化专题讲座,详细剖析中西文化差异,如对比西方狂欢节与中国春节在文化心理层面的不同。[9]同时,要求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对文化意象进行深度注释,以“旗袍”为例,除音译外详细解释其历史渊源、款式特点等,有效提升了文化内涵的传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