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贯穿式体系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研究①

作者: 陈春晓 张帆

[摘要]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性要求其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更应深度融入OBE理念。剖析了目前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提升评价效度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基于OBE理念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贯穿式体系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OBE理念;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贯穿式体系化”;教学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5)06-0125-04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方面,目前较成熟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是师范类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共性的评估理念是产出导向(OBE)、学生中心、持续改进,共性目的是通过体系化评价,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持续促进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近年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接受这些认证将共性理念引入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迫切需要动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不仅在课程教学中更加注重产出导向,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中更应贯彻OBE理念。

一、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接受各类教育认证评估的极少,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还在经验探索期,存在多方面突出问题,如不解决甚至可能直接导致相应的评价失效。

(一)OBE理念未真正贯穿于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立足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起始于产出导向目标[1](本文称为OBE导向目标)。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OBE导向目标是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体现,再进一步描述为该专业的毕业要求[2],根据毕业要求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然后按课程设立课程目标,进而编制该课程的教学大纲,以界定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和教学考核等,后续再通过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推进课程目标达成。

1.OBE导向目标只是理念性开端,缺乏有效的目标间适应性评价。专业人才培养OBE导向目标的确立受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生职业发展需要、学校的使命与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的直接影响,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时又受撰写框架要求和撰写者能力等因素直接影响,二者的文字表述高度概括且可能存在内容不完善、与OBE导向目标偏离的现象,这意味着必须保持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与OBE导向目标相适应,否则后续的评价效度堪忧。

(1)缺乏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与OBE导向目标的适应性评价。目前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往往强调各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时要依据OBE导向目标,但缺乏对这二者与OBE导向目标适应性的实质性评价,而后续的课程目标制订及其后各环节高度依赖这二者,这极大地影响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2)缺乏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之间的适应性评价。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由课程体系中的各课程目标共同支撑,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适应度评价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在各类教育认证推动下开始关注课程教学成效达成度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职业能力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但是缺乏对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之间的适应度评价,缺失了与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即使基于OBE导向目标构建了合理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也会导致只依据课程目标进行达成度评价,难以发现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偏离,更难以发现各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相互重复的问题,让质量评价失去效度。

(3)缺乏课程目标与OBE产出目标之间的适应性评价,可能从根本上导致评价失效。课程教学看似始于课程目标设立,真正源头实际是专业人才培养的OBE导向目标,将此OBE导向目标转换为高度概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进而逐级分解设立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成果目标。如此一来,课程目标设立并不直接依据OBE导向目标,非常容易发生目标偏离;且人才培养方案一般至少沿用四年,OBE导向目标受社会、学生、高校等内外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形成,工商管理类专业密切关联社会的特性,使OBE导向目标具有高动态性,而环境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某些课程目标极有可能与OBE导向目标出现更大偏离甚至脱节,据此再逐级分解设立的后续目标都会随之偏离,越往课程教学过程末端,越缺乏与OBE导向目标的有效关联,甚至严重偏离。目标偏离是根本性的偏离,依据多级偏离目标进行的评价即使有再完善的评价指标和标准,都会让评价失去效度。

2.缺乏课程教学各环节内的自适应程度评价。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成效需要在与OBE导向目标相适应的课程目标引领下,通过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以及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学时和合理的教学考核方式[3],并通过与这些相吻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课程目标适应度”评价之后应进行课程教学各环节的自适应程度评价,这样才能将OBE理念真正贯穿到课程教学评价中。

而目前评价实施中缺乏这样的自适应评价,问题集中体现在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难以发现内容与目标之间的偏离,由此也进一步使此后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环节发生更大偏离,导致质量评价越往教学成果方向推进效度越低。

3.缺少基于动态OBE导向目标的教学成效达成度评价。目前,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终端是评价教学成果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工商管理类专业的OBE导向目标具有高动态性,往往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会有较大变化,受制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度和修订周期,原定课程目标不能及时修订与之相适应,而任课教师敏锐地认识到OBE导向目标的变化,并适当调整了实际教学目标、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成果,这就意味着更需要进行动态的教学成效达成度评价,评价教学成果对新的OBE导向目标的吻合度、实际教学成果对新的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如果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仍然按照原定的OBE导向目标和课程目标进行评价,那评价本身已经失去现实意义。

(二)缺乏涵盖课程教学全过程的体系化质量评价

体系化评价应当起自对OBE导向目标的评价,立足课程教学全过程,每个环节层层递进地进行衔接式适应性评价,在环境动态性较高时还应及时与OBE导向目标进行适应性评价,保持各环节评价间的有机性。

1.实质是局部评价,未有效涵盖课程教学全过程。长期以来,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实质上集中于课堂教学环节,有大量成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标准可使用,近年也出现了针对教学成果的课程教学成效评价。总体来看存在以局部评价替代全过程评价的问题。

2.缺少涵盖课程教学全过程的体系化质量评价。目前,评价的重点往往首先是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评价,其次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近年来开始注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的评价,看似涵盖了课程教学全过程又重点突出,实际上各环节评价各自为政;加之各层次目标设立不能贯穿OBE理念,课程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评价间缺乏有机衔接,不能形成真正的体系化评价。

二、解决上述突出问题的思路

(一)科学确立OBE导向目标,从根本上保证评价的有效性

动态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学生职业发展、高校教育发展三者对OBE导向目标的影响,动态制定质量评价的源头OBE导向目标。

(二)进行OBE导向下“贯穿式闭环目标评价”,有效避免目标偏离

将OBE导向目标作为评价的初始目标,也作为课程教学推进过程中每一层次目标的标杆,每构建一级目标不仅评价其与上一级目标的适应度,还要动态评价与OBE导向目标的吻合度,形成始于OBE导向目标、终于OBE导向目标的“贯穿式闭环目标评价”,有效避免评价过程中的目标偏离。

(三)进行涵盖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贯穿式体系化”评价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坚持以OBE导向“贯穿式闭环目标”为依据,将适应性和吻合度评价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提升评价的内在有机性,切实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三、基于OBE理念的“贯穿式体系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设计理念

(一)借鉴认证理念

借鉴师范类专业认证、各类教育认证等对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成功经验[4],以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为核心理念[5]。

(二)目标至上、成效导向(OBA)

以管理学的“目标至上”理念为基础,强调目标是出发点,成效既是结果也是对目标的验证与回归。OBE产出导向所指向的既是目标也是成效,贯穿于整个过程始终。

(三)系统理念、协同理念

课程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教学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其质量评价必然要在教学系统运行中进行,体系化评价正是系统性和系统内外各要素协同的有机体现。

四、基于OBE理念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贯穿式体系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首先立足课程教学全过程进行“贯穿式”评价,摸索出足够的逐层推进的分项评价经验,再尝试将分项评价融合后进行“体系化”评价,最终才能尝试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

(一)进行OBE导向“贯穿式”课程教学质量的分项评价

1.进行动态的OBE产出目标与学生、社会、学校各方面要求的吻合度评价。目的是确保“贯穿式”评价始终有合理的OBE导向目标可依。OBE导向目标是“贯穿式”评价的起点目标,也是终极目标。在起点目标向终极目标进发形成“贯穿式闭环目标”的过程中,OBE导向目标会随着环境动态变化。在“贯穿式”评价过程中不能“死守”起点目标,每次评价时需要评价OBE导向目标与来自社会、学生、学校的直接影响因素的吻合度,及时修正OBE导向目标,为后续各项评价奠定合理的OBE导向源头依据。

2.进行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之间以及二者与OBE导向目标的吻合度评价。目的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在内容上相对于OBE导向目标的完善性与吻合性。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内容受多因素影响,需要评价它们与修正后的OBE导向目标的吻合度,及时进行修正,重点解决它们的内容不完善或偏离OBE导向目标的问题。

3.进行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评价。依据修正后的毕业要求评价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从而提升课程体系的合理性。

4.进行课程大纲对课程体系的适应度评价。进行各课程教学大纲整体内容对课程体系的适应度评价,目的是避免各课程大纲间的教学内容重复或缺失。

5.进行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OBE导向目标之间的适应度评价。目的是保证各课程后续各环节评价有合理的课程目标做依据。虽然OBE导向目标、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的制订过程存在层次递进关系[6],但是在逐级分解细化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一评价重点解决课程目标偏离OBE导向目标的问题,特别是OBE导向目标发生动态变化而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不能及时进行修订的时候。

6.进行课程大纲内部自适应度评价。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7],在合理的课程目标之下,评价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适应度,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与教学内容的适应度,教学考核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及整个教学过程的适应度,目的是促进专业教学努力达到课程大纲内部各内容间的有机性和自适应性,进而才有可能达到与OBE导向目标的吻合。

7.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对课程目标支撑度、与教学大纲之间的吻合度评价。目的是避免任课教师在教学执行过程中对课程目标的偏离、缺失或脱节。教学执行过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8],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结底在于教学活动是否能依据合理的教学大纲合理开展,并努力进行动态调整适应。

8.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之间的适应度评价。目的是避免教学执行环节与教学设计环节的偏离,促进教学过程合理推进。

9.进行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资源对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支撑度评价。目的是促进学校努力保证或提升对专业教学的有力支撑,各专业必要时可根据学校资源条件适度调整相应的各层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