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数字平台影响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新机遇、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

作者: 李文欣

[摘           要]  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数字时代平台模式的出现与发展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带来诸多机遇,推动劳动教育与时俱进,更加契合学生时代特征,为学生就业创造新的前景;同时存在诸多挑战,劳动形式的变化、工作的去技能化,等等。正视平台模式对劳动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是实现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关    键   词]  数字平台;平台模式;劳动教育;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1-0025-04

一、正视平台经济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在引导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提升劳动精神面貌与劳动技能水平等方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劳动教育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一)时代思路: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时俱进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决定了其劳动教育必须具有“高”要求,除了高素质和高技能的目标要求,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的与时俱进也是其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数字时代平台经济发展对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共享平台助力提高就业市场效率,为更多人带来增加收入的机会。借助数字技术和算力系统强大的资源汇聚和匹配能力,共享平台可以实现对劳动供需双方高效率和大规模的匹配调度,提高劳动市场效率。”这样深入的影响特别在劳动形态、就业等层面同样延伸至劳动教育中。

数字经济时代技术迭代发展、平台模式影响下催生了劳动新样态,其中较为突出的当属零工劳动。劳动新样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关系问题则给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扩展了劳动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为实现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二)必然要求:契合学生需求与思想的转变

大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如今大学生都是00后,关注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与时代性需求是必然要求。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交流思想、链接时代的主阵地就是以各类App为代表的数字平台,“尤其是数字时代的来临,在技术上满足了个体自我主张和个性表达的欲望,使自我认同更加得以彰显”。因此,数字平台对大学生用户有着非常强大的吸引力。

数字平台催生了劳动新形式并促使人们不断更新劳动观念。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大学生在劳动观上的转变则呈现显著的特点,表现为寻求自身谋生与自我价值实现相统一,在满足谋生需求的基础上追求个人价值的认同,更注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等。面对日益增长和更加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对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新期待,大学生群体对未来择业的需求也转向追求更加自由,看重工作的精神价值,希望通过工作实现个人理想和个人自由。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适应学生的新需求、新认知,结合劳动新方法及职业新生态,创造“新的”劳动教育。更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平台的积极作用,契合高职院校大学生需求与思想特点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全新机遇:创造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新前景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平台经济在带动就业创业、创新生产模式诸方面的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随着短视频、直播等网络营销新业态的快速发展,目前覆盖用户超过8亿,互联网营销从业人员每月增速达到8.8%”,在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经济近年来在提升就业率、吸纳就业岗位方面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其中灵活就业人员绝大多数是通过平台实现就业。

平台经济催生了新的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方式,也逐渐吸引大学生群体并成为重点择业方向。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与阿里研究院共同发布的《高校毕业生数字经济就业创业报告》“数字经济平台在提供新增就业岗位、优化就业结构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重要渠道”,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大学生在即将毕业走入社会最关注的话题。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出发点,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好劳动教育课程为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打好基础,抓住数字经济机遇,拓宽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新渠道。

二、平台经济影响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作为数字时代的宠儿,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平台模式的深入影响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情、劳动形式的变化及与技能培养目标是否契合都是必须审视的重要方面。正视平台经济与平台模式影响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是实现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平台“魔力”挤压劳动“兴趣”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大学生群体对数字技术与各种App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机关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倾向于花费更多时间在手机上、网络上,基于网络平台进行的游戏、交友互动、阅读等正逐渐成为日常。不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学生对劳动教育本身的认知与看法。

由于在成长过程中持续形成对网络平台的依赖,自身的价值判断会被网络平台所影响和支配。第一,沉溺于虚拟世界,面对现实世界的任务视而不见,甚至有意逃避。由于数字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喜好运用算法进行推送内容,迎合了他们的喜好,强化他们对虚拟空间的过度依赖。而面对现实各种学习内容、劳动任务,一旦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思考研究就会使他们失去兴趣、丧失耐心,通过劳动体悟幸福生活的目标则是更大的挑战。第二,创造性思维弱化。短视频平台凭借大数据算法持续推送有趣的内容吸引平台用户的注意力,海量的短视频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所呈现的碎片化信息使人逐渐丢失专注力、创造力,不利于劳动教育中劳动者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注重虚拟社交,忽视合作精神的养成。合作意识的形成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多课程特别是劳动教育的学习任务需要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过度虚拟社交挤压了现实世界的正常交往,甚至表现出对面对面合作学习的抵触。

劳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分析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针对平台“魔力”挤压劳动“兴趣”的现实挑战,劳动教育必须改进不适宜劳动教育部分,使之符合大学生年龄阶段特点和独特的时代特征,提升育人实效性。

(二)平台模式主导下劳动形式变化带来的挑战

平台用工的核心优势是借助互联网与移动通信设备,完成用工需求与用工服务的即时性对接。平台以“中介”的角色进行工作任务分配,“任务化”的用工模式给予劳动者较大的工作自由权,成为吸引大学生就业的重要考量因素。

然而,平台不仅是搭建桥梁的中介,更是规则的制定者,在数字技术支持下规则制定的权力放大了平台的中介作用,劳动关系与传统劳动者的组织方式都遭受到挑战。一方面,在平台用工模式下,平台与劳动者之间既非劳动从属关系也非正式合同关系,以“协约合作”“合作关系”的定位来模糊劳动关系。平台经济主导下的这种用工模式劳动关系更为复杂,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仍是短板。若是劳动教育授课内容中只强调劳动合法、签订劳动合同等传统内容,会造成授课内容与劳动现实情况脱轨,逐渐失去对学生专注力的吸引;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组织方式更加“灵活”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工作稳定性消除。“稳定性的消除,当属地依赖和固定职员制建立起来的统一工业社会体系被数字链接打破和取代后,原本基于组织认同和地点固着的劳动者联合也不复存在。”然而,值得深思的是,所谓地点和组织的“灵活”并未完全自由,仍要接受更多规则约束,并且随之带来的是物质层面上的不安。

平台模式下劳动形式与劳动者组织方式的变化是劳动教育需要面对的新课题。不同于其他课程,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更新是服务于育人的大目标。如何让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适应新的时代特征与劳动形式变化值得我们继续探讨。

(三)去技能化平台用工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相悖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劳动教育的关键内容。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题中之义,然而,平台主导下的用工模式呈现出“去技能化”的特点。不同于传统用工模式,平台主导下的劳动过程被切分为诸多碎片,再由用工平台进行任务发布。海量的工作“碎片”有着统一的标准要求,高标准却低技能。低技能化也就意味着劳动报酬不高,颇具代表性的是快递、外卖等零工劳动。零工劳动常以“自由”“灵活”的特点吸引劳动者,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不喜欢被束缚、热衷于追寻自由。“自由”背后一个容易忽视的重要方面为一旦工作“去技能化”则意味着个人可代替性强,“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

虽然平台主导下的用工模式的出现满足了多层次的用工需要,对稳定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若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纷纷转向零工劳动等就业形态,放弃技能打磨与钻研,不利于大学生个人发展,更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背道而驰。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反映的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质量,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引导大学生成为“精于一技、专于一业”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平台用工模式弱化技能要求,这样的用工趋势、职业选择偏好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悖。

三、平台经济赋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在分析学情中提高劳动教育针对性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育人功能的教育活动,但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从多处着手,特别是对学生特点的把握、劳动认知与兴趣的培养。大学是对美好生活与人生充满无限憧憬的阶段,新时代的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广泛,美好生活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需要大学生思考并明确。但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存在沉溺于平台社交、手机游戏的现象,长期沉溺于平台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使得他们无暇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也导致他们对劳动教育提不起兴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现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就要完全摒弃数字平台的影响。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引导,将平台的优势发挥出来,将其转化为有效手段才是重要路径。

首先,正确劳动观念的引导是前提。马克思指出:“劳动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但这绝不是说,劳动不过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就像傅立叶完全以一个浪漫女郎的方式极其天真地理解的那样。真正自由的劳动,如作曲,也是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完成个人自我实现的必要方式,也必然是要付出精力和时间的。只有通过自身的辛勤劳动创造的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其次,美好生活不等于享乐主义。在适度的前提将平台游戏作为一种放松方式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无节制沉溺于平台游戏则不是可取的方式,沉迷于平台游戏不可自拔容易陷入享乐主义中。享乐主义主张人生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的思想观念,把所谓感官的享乐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劳动教育的有效内容设置引导学生避免误入享乐主义的歧途。